黄宗忠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近些年来,在我国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上讨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文章不太多,而且主要是讨论本土化。为了使图书馆学研究健康发展,图书馆学内容不断创新,笔者想对上述3方面的问题作些肤浅的探讨。由于笔者认识的局限性,因此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全面、深刻、准确,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为了便于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统一的认识,因此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
何谓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呢?我们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是指国与国之间、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技术所开展的研究,也就是世界各国之间就图书馆学的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相互学习,相互磋商,分工协作,推动世界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
图书馆学研究为什么要国际化呢?一是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现象,虽生长在不同的国土和不同的时代,但从产生之日起至今的几千年,所有图书馆都是由收藏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读者(服务社会)两个基本方面构成,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各国之间图书馆产生的时间不同,社会背景与条件不同,然而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保存人类文明和各国文化,服务于社会;其基本规律、主要技术方法与手段大多也是相同的。因此以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世界图书馆学的一部分,各国之间应相互沟通,共同开展研究。二是各个国家的图书馆都有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图书馆学有各国成熟的理论、技术方法,值得交流推广。三是世界图书馆学现存难题、簿弱环节、未来发展方向应由各国共同研究解决。
图书馆学研究国际化原则:一是要以本国研究为基础;二是绝不照搬照抄外国的,而是从本国的需要与实际出发,吸收、消化对我有用的内容,并为我所用,真正做到推动本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这些原则对各国图书馆学研究应是适用的。
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国际化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一是从整体对图书馆学进行系统研究,以掌握世界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各个阶段特点和发展趋势;二是分别研究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特点与现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与成熟理念;三是向世界宣传中国图书馆事业与中国图书馆学,逐步使世界更多国家了解和接受中国图书馆学,使中国图书馆学真正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四是把中国图书馆学与世界图书馆学有机融合为一体,中国图书馆学不仅要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的组成部分,而且要为这个体系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世界图书馆学中的中国元素不断加强,彻底改变世界图书馆学是西方图书馆学、世界图书馆事业是西方图书馆事业的状况;五是要为世界图书馆学的不断创新做出贡献。
在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中,本土化比国际化更为重要。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就是要从本国、本地的国情、乡情、民情出发,研究本国、本地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总结图书馆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服务于图书馆实践,以推动本国、本地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与繁荣,使图书馆学具有乡土特色,更符合实际。
图书馆学研究为什么要本土化呢?一是图书馆是从一定的地方产生和发展的;二是图书馆总是服务于一定的地区;三是由于图书馆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土地,服务于一定的地区,因此它必然受一定地区的条件、背景、情况的影响与制约,具有本土特点。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应该说在中国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自有了图书馆以来,至20世纪之前的几千年,都处于封闭状态,图书馆学研究主要从本土出发,以本土为主,研究中国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方法、服务范围与方式,对国际化涉及比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知识、技术方法与著作。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图书馆学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有所削弱,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渐渐淡薄,因此今天有必要强调本土化。
图书馆学研究如何实现本土化呢?我们认为:一是要以本国、本地图书馆研究为主,包括本国、本地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的历史、理论、实践、技术方法等。二是要充分反映本国国情、民情、社情。图书馆是一种社会事业,也是一种公共事业、公益事业,服务于广大民众,它离不开社会的环境、条件、文化,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文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服务就存在差异。三是要以服务推动本国、本地图书馆实践的发展为目的。四是要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努力吸收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先进经验、理念、技术方法,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本土化不是排斥国际化,更不是不要国际化,而是要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五是从理论到方法要尽可能对本国、本地图书馆研究比较深透,形成某些特色,在不同方面建立本国、本地图书馆学的特色,如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图书馆管理、读者服务等。六是本土化要与创新相结合,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本土化才富有生命力。
何谓专业呢?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发展与需要,对有关科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分工形成的门类,或生产部门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分成各个业务部分。图书馆学是人类科学的组成部分,它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图书(或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提供读者(或用户)使用的全部知识、理论与技能的总和。它既包括历史,也包括现状;既有理论,也有技术方法;既以本国为主,也涉及世界各国。
图书馆学专业化的目的:一是为了明确图书馆学学科的范围与内容;二是为了与其他学科区别;三是保证图书馆学内容不断深化;四是为了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图书馆学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图书馆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自1807年德国人施莱廷格(M.W.Schrettinger)首次提出“图书馆学”这一名词,1808年又出版《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以来,图书馆学的专业性就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特别是1886年德国戈廷根大学的图书馆学讲座开课,1887年美国麦维尔·杜威(M.Dewey)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诞生和1876年杜威创办的《美国图书馆杂志》创刊,图书馆学专业化地位不断巩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于社会诸多部门,世界步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一进程中,图书馆学紧跟时代步伐,对有关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积极研究,吸收和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实践,从而使图书馆迈入信息化时代,使图书馆学的内容不断扩展、延伸、升级,使图书馆学更加充满生力,其专业化的程度很高,现代化的内容更丰富。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学专业体系不断完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创新;二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建立与不断扩大、提升,一个由图书馆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不同层次组成的专业教育体系正逐步完善;三是大量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建立与深化,专业教材的大量出版;四是图书馆学专业杂志不断增多,专业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五是图书馆专业人员有了自己的专业职称,专业分工更加细致;六是图书馆专业化管理更加科学。
以上事实说明,图书馆学专业在不断巩固、发展、提高,其专业化是肯定的,谁也不应怀疑。然而我们心中仍有所担忧:从我国近些年来的情况看,图书馆学专业化不是提升,而是有所削弱,主要表现为:一是某些专业人士对图书馆学专业性有些淡薄,图书馆学某些研究内容边缘化、空洞化、琐碎化;二是对图书馆学整体发展关心的人少了,从事图书馆学系统化、整体化宏观研究的少了。
为了加强图书馆学研究的专业化,我们认为: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图书馆学专业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专业责任感;二是正确处理图书馆学专业与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关系。图书馆学的边缘学科与相关学科作为图书馆学的上位类,或姐妹学科是应该研究的,但要坚持专业为主,不能以上位类或相关学科代替图书馆学,否认图书馆学;三是加强图书馆学整体研究。图书馆学要整体发展,就要做好学科的发展规划,不能放任不管,随其自流,船到哪里算哪里;四是要重视专业创新。只有创新专业才有生命力,才有新的内容,才能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才能在科学中获得相应的地位。
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三者缺一不可。专业化是国际化、本土化的基础与主体。由于专业化的需要,才产生了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本土化是从专业化需要出发的,为专业化服务的,是专业化的范围与内容,依附于专业化,其目的是使专业化的内容更全面、更科学、更符合图书馆的实际与需要。本土化是为了充分体现国情、民情、社情、图书馆馆情,使图书馆学有的放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本国、本地特色。国际化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理念,吸收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也是为了本国图书馆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各国共同推进世界图书馆学发展。
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既与各国的发展历史、国情、社情、民情有关,更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有关。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学本土化、国际化就更显成熟,反映更加客观、充分。
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图书馆学专业化的过程,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也就是图书馆学知识的积累时期,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为主时期。这一时期从有图书馆学知识记载开始,到19世纪初图书馆学正式确立结束。这是一个几千年的摸索与积累过程。它主要立足于本土、本馆,通过长期的图书馆实践与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有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虽具有本土化特色,但大多是松散的,互不联系的,属于经验性的和局部性的,没有形成图书馆学体系。
第二阶段是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也是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初步结合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结束,约140年。由于图书馆学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其内容已很丰富。这时的欧美国家比较开放,人员相互交流增多,因此一些图书馆界人士如前面提到的德国施莱廷格在1807年提出“图书馆学”这一名词之后,1808年又设想了他的图书馆学体系。他的意见很快获得欧美图书馆界人士的支持,从而一个反映欧美图书馆实践的,并具有欧美本土色彩的图书馆学体系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美图书馆学校的建立,教材的出版,专业人才的大量培养,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就更为显著。192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成立之后,为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这一时期由于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初步结合,产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图书馆学著作,如英国不列颠图书馆馆长安·帕尼兹(A.Panizzi)等合编的《英国博物馆91条编目规则》,于1841年出版后,被称为世界目录学史上的“大宪章”,现代编目法的开端。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1876年出版《杜威十进分类法》,到1989年已出至第20版,为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广泛采用,打破了图书馆学国家之间的界线,成为国际图书馆学的共同财富。印度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1923年应聘担任印度马德拉斯大学第一任图书馆馆长,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学系进修图书馆学,在伦敦期间参观了100多所各类型图书馆。通过国内外图书馆的广泛实践和思考研究,1931年他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对世界图书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到世界图书馆界的广泛好评,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以上说明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取得了初步成就。
第三阶段是图书馆学的成熟时期,也是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时期。这一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部分国家或地区有延续不断的战争之外,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是和平的、稳定的,世界经济也不断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也得到相应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得更好,世界性的、宏观性的、系统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如美国詹森教授(Elmer D.Johnson)著的《西洋图书馆史》于1965年初出版之后,即风行一时,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参考性及资料性的学术著作,1974年重加修订,内容更为丰富,对欧洲、美洲各国图书馆不仅作扼要叙述,并分析其发展背景,指出发展趋势。1977年版的《美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图书馆》条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1977年2月至1980年12月,日本丸善株式会社主办的《学灯》杂志,连载51篇介绍世界一些国家图书馆的系列文章,后由日本德永康元收集,选择其中的39篇出版了《世界图书馆博览》一书。在新技术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缩微技术、声像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图书馆学共同研究与应用的内容,并根据各国实际,时有创新,使图书馆学本土化与国际化得到有机结合。
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阶段是与世界图书馆学发展阶段一致的,经历了图书馆学孕育时期、图书馆学确立与发展时期、图书馆学成熟时期,只是时间上长短不同。20世纪前的几千年,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一个封闭社会,以本土化研究为主,所积累的图书馆学知识主要是从中国几千年图书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土生土长的,具有很浓的中国特色,本土内容丰富,特别是藏书、分类、目录学最为突出。但同世界一样,由于长期没有提出明确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因而这些图书馆工作经验、知识、技术方法、理论只能是单个的、松散的、互不联系的,没有围绕图书馆这一研究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式建立图书馆学学科。20世纪初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翻译介绍日本和西方图书馆学,后来一些在国外学习和研究图书馆学的专业人士回国,从而促使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与世界图书馆学结合为一体,并形成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学。这是中国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也是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在中国初步结合的时期。在这种思路与方法指导下,中国图书馆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研究高峰期,产生了一批有一定质量的论著,如1926年洪有丰出版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杜定友19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刘国钧19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要旨》,程伯群1935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愈爽迷193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通论》等。从20世纪30年代中至40年代末,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其研究成果也主要是本土化的。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中国图书馆学成熟时期,也是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与有机结合时期。从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新中国成立时间不久、“文化大革命”等原因,中国图书馆界与国际图书馆界接触较少,除50年代与原苏联有所交流外,基本处于封闭式的本土化研究阶段。这一阶段成果比较少,但本土化特色突出,产生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论文与著作,特别是图书馆学理论、图书分类法、图书史、目录学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处于改革开放与大发展时期,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多了,图书馆学研究国际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如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杨威理著的《西方图书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袁咏秋、李家乔主编的《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郑挺编译的《西欧图书情报事业》等,还有大批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的教材与专著,如黄宗忠1988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和1992年出版的《图书馆管理学》,密浩主编于1988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原理》,徐引篪、霍国庆1999年出版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于良芝2003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等。
为什么要进一步搞好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有机结合呢?1925年6月,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就提出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倡议,他说:“学问无国界,图书馆学怎么会有‘中国的’呢?不错,图书馆学的原则是世界共通的,中国诚不能有所立异。但中国书籍的历史甚长,书籍的性质极复杂,和近世欧美书籍有许多不相同之点。……从事整理的人,须要对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认识,且能神明变化之,庶几有功。这种学问,非经许多专家们继续的研究不可,研究的结果,一定能在图书馆学里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无疑,所以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的图书馆学’。”[梁启超.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5,1(1)]梁启超先生的讲话,充分说明了图书馆学研究需要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有机结合。三者的有机结合,其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健康发展,保证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二是有利于图书馆学对图书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保证图书馆学更好地应用和服务于图书馆实践;三是有利于中国图书馆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中国图书馆学在国际图书馆学中应有的地位;四是有利于及时吸收世界图书馆学的已有成果和先进理念与技术方法,不断提高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水平。
怎样搞好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有机结合呢?三者的有机结合,既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自然的结合,如“世界图书馆史”研究,既有国际化,也有本土化,更是专业化。如何做好人为结合呢?一是加强图书馆学专业化建设。这是基本,没有专业化,谈不上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本土化依附于专业化,渗透于专业化之中,体现于专业化之中,是专业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若没有国际化、本土化,就将影响专业化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加强图书馆学专业化建设,就是要以图书馆学专业为主,集中力量搞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理论、技术方法、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二是搞好图书馆学研究规划。规划是保证图书馆学创新、填补研究空白和学科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规划首先要充分调查、摸底,不能仅凭个人申报,从中选择某些项目就决定研究什么。规划要对某些没有人申报而学科发展需要的创新内容、空白,或难度较大的项目专门组织力量研究。规划要对国际化、本土化的研究内容进行安排,如世界图书馆事业、世界图书馆学、外国图书馆史、中国图书馆史、中国图书史、中国图书馆学史等。三是加强图书馆学的国际交流。国际交流包括人员交流、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和外国的专业会议。人员交流如派留学生、访问学者到国外图书馆短期工作。学术交流,如交换教材、论著,参加专业研讨会、国际图联大会或国际性的图书馆学研究课题等。四是加强图书馆学研究队伍建设。创新图书馆学,提高图书馆学的学术水平与地位,实现图书馆学研究的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有机结合,关键是人才。没有人才,就只是一句空话。人才培养既要强调本土化,也要实现国际化,更要强调从图书馆学研究实践中培养。我国近百年来,不少有成就的图书馆学学者是从图书馆学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更为明显。
[1]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2] 黄宗忠.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图书情报工作,2009(23).
[3] 黄宗忠.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图书馆论坛,2009(6).
[4]刘兹恒.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学家在图书馆学本土化中的贡献.图书与情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