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辉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0)
知识管理(KM,Knowledge Management),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它的定义有多种。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我国图书馆学家谢小军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调动图书馆内所有成员与部门,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辅助资源,针对图书馆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生成、获取、组织、传递、创新及增值,进而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提升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总的来说,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知识的加工、整理来实现知识共享。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技术因素(如数据库、网络等)占知识管理工作的10%,过程因素(如知识地图、工作流等)占20%,人员因素(如服务态度、团队精神等)占70%。[3]由此看来,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
人是知识管理中最核心的管理因素,是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并传播,进而实现知识创新。
1.2.2 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知识检索等。
1.2.3 知识营销管理
知识营销是一种以读者为顾客,充分挖掘读者的信息需求,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去服务的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使用者,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知识的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这就需要图书馆充当知识传播的媒介,实施知识营销,为知识创新者寻找知识使用者。图书馆只有通过知识的有效传播,知识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让知识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没有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得我国图书馆从业门槛非常低,似乎“任何人,无需任何岗前培训,无需任何资格认证都可以从事图书馆工作”。这种现象在高校图书馆尤为突出,形成了一种图书馆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员挡不住的怪现象。这种状况不但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进程,而且也影响了图书馆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
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部分受过图书馆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另一部分受过其他方面知识的培训,而具有上述两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却较少。为了彻底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激励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它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激励的基本任务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考核是实施有效激励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考核工作一直是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图书馆的领导和职工总是以图书馆工作难以量化为由,忽视对考核工作的实施。在收入分配上,高校图书馆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模式,一律平均分配,在用人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有进取心的高素质图书馆员也失去了工作积极性,致使图书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因此,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入手,整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现代信息化手段如何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来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将是教师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按照国家或图书馆协会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图书馆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考核和鉴定,并对考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证书。
3.1.1 国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起源于英国。旨在保持图书馆的专业地位和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英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考试分3种:初步考试、中间考试和最终考试。美国图书馆资格认证制度是在1925年开始的,美国各州图书馆资格认证要求不同,主要分为学历制、等级制、考试制和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学历教育制。德国规定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日本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以考试为主,由公务员考试和专业测试两部分组成,实行淘汰制,难度较高,最后通过率仅为3%~4%。
3.1.2 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依据国家对各行业资格认证的政策,考虑到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实行图书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引起我国图书馆界专家和管理者的重视。从制度层面上看,我国正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草案中关于图书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问题已逐步清晰。中国图书馆学会从2001年起就组织业内专家开展了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研究工作,搜集了英、美、日、澳等国外同行的大量资料,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研究论证。2003年2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分别向文化部人事司和社文图司提供了《世界主要国家图书馆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调研报告。2004年3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向文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提交了《关于申请承担图书资料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的函》。与此同时,我国许多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地方性的图书馆法规、条例等。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
3.1.3 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①提高馆员整体素质。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技术含量以及专业化程度也日趋提高,这就需要大量的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专业能力的创造型、开拓型、复合型图书馆员。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可以使其从业人员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工作能力,缩小差距,从而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②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从业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优质的专业服务水平可以造就一流的服务,而在中国的图书馆界,用户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如果实行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会主动接受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改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学历、增强其综合素质,使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得到改善,使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③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中高学历人员比重较小,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较差,这种现象影响了图书馆的社会声望和从业人员的实际待遇。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下,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图书馆资格认证的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图书馆能够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掌握现代技术的从业人员队伍。
现阶段,图书馆的人才素质与信息社会的需求不完全适应。高能力、高素质人才不足,大众化人才较多,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进程。尽快引进跨学科复合型的知识人才,可以克服单一专业教育所带来的某些弱点、不足或缺陷,发挥其各专业组合的优势,增强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通过多层面、多门类、多形式的在职或脱产再培训、继续教育,包括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通过培训班或学术研讨会乃至用户培训等不同形式提高本专业人员理论水平;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性等。除了上述工作的不懈开展,最重要的还要加强高素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有了好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大兴学习之风,以点带面,提高整体学术水平,加强和深化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逐步把服务性机构转变为创新的学习和研究型组织,形成团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发现了“二八法则”,即组织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20%的骨干人员创造80%的价值,这一经济学法则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工作难以量化,导致了“大锅饭”现象严重。为了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我国应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对现行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按职称分配改为职称与能力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使有能力的工作人员薪酬高于一般工作人员,给予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挑战性的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使图书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建立一支优秀的职工团队。
职业道德是一种与人的职业角色和执业行为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图书馆员首先要做到敬业,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其次,要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并为图书情报事业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第三,要遵守图书情报职业行为规范,在执业行为中履行自己的职责,遵循职业准则。只有拥有了这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要求图书馆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体制,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提高馆员的素质。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 谢小军.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构建及其关键成功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7(2):15-18.
[2] 夏萍.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J].情报科学,2003(7):718-720.
[3] 盛小平.知识管理对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3(9):51-56.
[4] 卢盛华.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41-42.
[5] 彭立伟.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J].当代图书馆,2009(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