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清礼(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郑州 450015)
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的“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从2007年至今已陆续出版两辑。第二辑由我国当代一批致力于现代目录学、古典目录学、文献史、文献理论、版本、目录和校勘等方面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的论著构成,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的柯平教授就是这些学者之一,他的《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是该辑中的一册。该书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公开发表的28篇关于目录学的论文,其中80年代10篇,90年代11篇,21世纪初7篇。这是柯平教授在目录学领域研究成果的精华荟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目录学理论的研究,包括目录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二是关于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的演化,论及专科文献目录学、比较目录学、书目控制等内容。
在现代社会新信息环境下,现代目录学的生存与发展、目录学的学科地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一次次危机与困境。作者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目录学为使命,不懈追求,探索中国目录学的发展道路,对以书目情报为核心的目录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宽了文献目录学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基础。面对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环境,作者又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数字目录学,将目录学理论创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综观全书的内容,反映了作者20多年来对目录学基础理论与发展问题、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目录学理论新领域、新思维、新观点的探索历程,反映了当代中国目录学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的发展方向。正如彭斐章先生所说:“《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一书的面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
早在20世纪80年代柯平教授就提出要进行目录学变革。1984他发表了《论目录学领域的革命》,文章总结了目录学史上的三次大革命,第一次是目录学从史学中挣脱出来;第二次是目录学研究组织化,这是书目工作机械化、缩微化的开端;第三次是目录学领域的计算机革命。进而提出“目录学变革的动力是目录学领域的矛盾运动”,即“揭示和报导文献与读者需要之间的矛盾”。[1]60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目录学变革的诸方面,如目录学的组织、目录学方法等,更为重要的是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目录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后来发表的《论当代中国目录学的理论建设》(1991年)应是作者探索目录学变革的具体实践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第三代和第四代目录学家的使命是“建立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目录学体系”。载负着这样光荣的使命,在20世纪80—90年代目录学理论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柯平教授指出了当时目录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口是四大理论:书目情报理论、书目控制论、计量目录学和比较目录学。此后目录学研究发展历程表明,这种论断是正确的。
1986年由彭斐章等翻译前苏联《目录学普通教程》一书的出版,引入了“书目情报”概念与书目情报理论体系,从此掀开了我国全面研究书目情报理论的序幕。在20世纪90年代,书目情报理论成为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随着对书目情报理论的研究持续深入,一系列著作和论文陆续发表,彰显出其作为目录学理论基点的强大的生命力。
从柯平教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他热爱目录学,并对之有浓厚的兴趣。他师承彭斐章先生,是目录学研究领域的青年才俊。在这种热烈的研究氛围中,作者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展开了深入研究,收获颇丰,除了前文提及的《论当代中国目录学的理论建设》,先后还发表了《试论以书目情报为基础的书目控制》(1991年)、《书目情报系统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展望》(1995年)、《现代目录学体系中的书目资讯理论》(1995年)、《关于书目控制经济问题的探讨》(1998年)、《20世纪的书目控制》(2000年)、《文本书目情报研究》(2003年)等文章。
关于柯平教授的书目情报研究成果,最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他做的题为《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博士论文。在文中,作者对书目情报系统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发展了书目情报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书目情报系统的功能、书目情报系统环境的分析与运行机制、书目情报系统的发展路向等。该论著的“价值集中表现在为我国的目录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对现代目录学的对象、概念体系、内容范围、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提供了非常有参考意义的理论和见解”。[1]1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以彭斐章先生为代表的目录学家的引领下,经过90年代的艰苦努力,目录学理论和书目情报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书目情报成为现代目录学的理论的逻辑起点,二是对文本书目情报等书目情报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三是对书目情报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等。从柯平教授的有关书目情报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这些理论突破中,他具有“举足左右,便有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集收录的论文中,关于数字目录学的文章有2篇,它们是《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和《试论面向数字书目控制和数字控制的数字目录学》。在前一文中,作者正式提出了“数字目录学”概念,以实例说明了数字目录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来源与基础,认为数字目录学成为目录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内容有:(1)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数字目录学的原理构建,包括“数字资源——知识”体系,数字资源控制论,知识加工论,“E--reading”,网络需求论;(2)数字目录学的主要内容有数字资源系统的目录学研究,数字参考咨询的目录学研究,数字化学习指导的目录学研究;(3) 发展目录学的一些思考。之后,作者发表了《试论面向数字书目控制和数字控制的数字目录学》,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的数字目录学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进而提出以下重要的数字目录学思想。第一,面向数字书目控制的数字目录学,内容有:以数字资源编目为基础;以数字书目情报服务为新方向;开发数字书目控制技术;实现数字化国家书目控制和国际书目控制;发展数字化书目信息产业。第二,面向数字资源控制的数字目录学,内容有:从资源类型、业务领域、控制层次、知识资源四个视角进行数字资源控制。在论文的最后,作者结合在知识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认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实现数字目录学发展的突破:数字书目控制与数字资源控制的有机整合;将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数字目录学;运用知识技术进行数字资源系统研究;数字环境下专科目录学的研究等。
从发表文章的时间和内容来看,作者提出“数字目录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理论角度讲,这是文献目录学在数字环境下的新拓展,是目录学和书目情报理论在数字环境下新的理论增长点,使目录学与丰富新鲜的实践结合起来。从实践角度看,面对海量的数字知识资源及其爆炸性增长的趋势,用户的知识需求与之无序状态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展开对数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显得犹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数字目录学的提出和构建对指导当前的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文集收录的这两篇文章对目录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指导和基础意义。
从顺序来看,作者将其排在文集的最后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数字目录学不是主观臆断,除了实践基础外,是建立在作者20多年来潜心研究目录学的基础之上的,正如作者在《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中所说:“在以书目情报为基点的文献目录学的突破中,目录学研究和书目工作的信息化推动着新目录学——数字目录学的诞生”;二是表明数字目录学是未来作者研究的起点和方向,同时也希望志同道合者关注这一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并与之并肩前行,开拓目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新天地。
这是本文集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目录学的新观察》《当代中国目录学研究的评论》。另外,在《论目录学领域的革命》和《论当代中国目录学的理论建设》等文章中亦有表现。
下面以文集收录的第一篇文章《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为例说明这一特点。
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1)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的基本认识;(2) 中国目录学的突破性进展;(3) 中国目录学面临的挑战与变革;(4)中国目录学走向未来。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较少的篇幅概述了百年目录四代学人的贡献、目录学的两次大的飞跃、目录学的发展启示。在第二部分里,作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目录学理论、应用目录学和目录学教育的三大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有目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录学应变的策略、实现目录学的第三次飞跃。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21世纪目录学的定位、目录学的继承与创新、目录学发展的重点。从文章的内容和各级标题来看,作者很好地从整体上对中国目录学的现状进行宏观梳理,囊括了目录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目录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目录学的未来走向进行理性把脉,阐明了目录学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
作为一门科学,目录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复杂,内容也异常丰富。从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在目录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除了书目情报及相关研究外,还包括比较目录学、目录学术语、目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目录学分支学科、目录学的心理学现象、中西古代目录学比较等内容。如在《略论目录学分支学科的建设》中,作者对档案目录学、书目计量学、书目控制论、索引学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目录学术语等一些问题上有所突破。这些内容对目录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支撑作用。
[1]柯平.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