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维学
透析“五都”选举对岛内政局的影响
文/彭维学
11月27日,被台湾视为2012年大选前哨战的“五都”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保住台北、新北和台中“三都”,民进党则以较大的优势在高雄、台南“二都”获胜。这次选举的结果,显示出国民党基本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连败阴影,岛内的政治版图仍维系着“国强民弱”的格局,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得到选民认可,两岸关系总体上将保持稳定发展局面。
此次选举是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马英九当局执政逐步好转但民调支持度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重要选举,涉及全台湾约60%的人口,对2012年大选、两党政治人物前途具有重要影响。此次选举选民1066万多,投票率高达71.75%。国民党“五都”得票数和得票率分别为336.9万、44.54%,民进党分别为377.2万、49.87%,杨秋兴等无党籍参选人分别为42.3万、5.59%。
选后,岛内各界对选举定位、结果胜负等方面的解读和看法不一。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此次选举结果。
第一,国民党小胜,民进党小败。“五都”选举席次输赢最关键,国民党“保三”即为胜选。选前民进党秘书长吴乃仁声称未得3席,即使得票数超过国民党也是败选。岛内知名政治评论员沈富雄甚至认为,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期选举执政党多数大败,而国民党在选情气势低迷、马英九当局声望欲振乏力的情况下胜选,“小赢其实是大胜”。
第二,“五都”选举本质上仍是地方层级选举,其胜败标准、尤其是得票数的增减,不应完全与2012年大选相提并论。国民党得票大幅下降,的确对马英九执政和竞争连任提出了“严重警告”,但地方选举选民板块的移动不一定能完全投射到“中央层级”选举上。2012年选举,选举层级、候选人的对照效应,两岸议题的重要程度,选民的重视程度,都将发生明显改变。
第三,蓝绿基本盘对决仍是岛内选举常态。这次选举,蓝绿对决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北蓝南绿”格局,但呈现“南绿更绿、北蓝趋淡”现象。而连胜文遭枪击事件,激发了国、民两党的基本盘,但在北部对凝聚泛蓝基本盘的作用大,在南部对凝聚泛绿基本盘的作用更大。南“二都”投票率明显高于中北部“三都”,与这一突发事件有直接关系。
第四,民进党南部大胜,不能解读为“台独”选民的增多和“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国民党选票大减,也不能解读为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没有得到认同。事实上,陈菊在高雄市52.80%的得票率,虽比2008年大选时民进党在高雄县市49.75%的得票率高,但比2004年选举时陈水扁56.88%的得票率低。如结合杨秋兴得票进行合理分析,国民党在高雄市仍然维持泛蓝基本盘。
国民党在选情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功“保三”,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国民党激发泛蓝选民危机意识,使中北部“蓝大绿小”的基本盘发挥作用。台北、新北、台中的选民结构长期维持“蓝大绿小”格局,国民党只要不分裂就能在单一选区中获胜。在基本盘松动、“五都”选情相当严峻的形势下,国民党在选战最后一周诉求2012年“政权保卫战”危机,集结党、“府”、“院”三股力量全体动员,扩大举办116周年党庆,举办“为台北而走”大游行,拉高蓝绿对决态势,吸引大部分泛蓝选民回流。选战投票前夕连胜文突遭枪击,使部分意兴阑珊的中北部蓝营选民纷纷投票,确保“三都”胜选。
第二,马英九当局两岸政策、经济复苏和其他惠民政策得到中北部选民认同。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祖国大陆推出一系列惠台政策,加快了台湾经济复苏的步伐。国民党重兵拉抬关键战区台北市的选情声势,确保“花博会”成功举办,有效降低“花博弊案”负面影响。选前台湾获得欧洲35个国家的免签证待遇,扩增国际航班,尤其是陈水扁终审判决有罪,提高了部分泛蓝和中间选民投票热情。
此外,国民党新北市、台中市候选人实力占有一定优势。新北市,朱立伦的选举及执政经验强于蔡英文,其捷运“三环三线”等选举政见抓住了选民心理。台中市,胡志强亲和力高,危机处理能力强,个人特质远强于苏嘉全,选前民调支持度大幅领先。
“国强民弱”格局和“蓝大于绿”结构没有根本改变,2012年马英九竞选连任的几率仍然较大。
虽然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的总得票少于民进党,但是,国民党成功“保三”维系了“国强民弱”政治格局,减轻了马英九推动施政与改革、争取竞选连任的阻力。笔者认为,2012年大选如无重大意外事件和重大施政缺失,马英九连任机会仍然较大。一是国民党止住了2008年以来连续败选的颓势,缓解了执政困境。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得到巩固,“马金吴体制”得以维系,马英九当局推动施政与改革的环境将不断改善。泛蓝选民借“五都”选举教训马英九后,巩固政权的危机意识将进一步增强。二是国民党基础仍较雄厚。国民党掌握“中央执政权”和立法机构主导权,拥有3个大都市、13个县市(含花莲县)的执政权以及大多数乡镇市长村里长席位,仍具有遏阻民进党“地方包围中央”攻势的实力。必须指出的是,即使在马英九执政最为艰困的时期,国民党总得票低于民进党,但泛蓝选票仍多于泛绿,“蓝大于绿”的选民结构仍未改变。三是国际经济、尤其是两岸关系总体形势有利台湾经济加快复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的逐步推动和两岸关系的持续深入,扩大了马英九当局创造政绩的空间。四是马英九的清廉形象和改革作为,仍对多数中间选民具有较强吸引力。而民进党虽然基本盘持续回笼,但难以有效突破在两岸政策论述和清廉道德形象方面的发展困境。
民进党内的斗争趋于复杂,两岸政策可能朝“稳健柔性台独”方向调整。
蔡英文担任民进党主席后,与苏贞昌关于党内主导权的争斗几近公开化,蔡英文取得明显优势。蔡英文推动民进党转型,带领民进党在立法机构补选和去年县市长选举中连续胜选,首次参选又以100万票的成绩高票落选,表现出了拓展票源的实力。“五都”选后,蔡英文得到该党中常会、“立院党团”、地方党部主委、重要实力派人物一致支持,党主席地位获得巩固。而苏贞昌大输郝龙斌17万票,社会影响和党内地位受挫,未来与蔡英文争夺党内主导权和2012年大选候选人的争斗将更加激烈。
民进党世代交替和派系斗争出现新形势。陈菊、赖清德和高票落选的苏嘉全在党内的决策分量进一步加大,能否挤进2012年大选搭档行列有待观察。新“四大天王”虽已产生,但老“四大天王”并不愿就此退出权力核心。除苏贞昌外,谢长廷在台中“辅选有功”,吕秀莲的“gogogo市议员连线”网罗了近一半市议员,将以不同形式对民进党决策和路线走向发挥影响。新潮流系仍然维持“派系老大”地位,与非新潮流系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出于胜选至上考虑,民进党内斗不会导致党的分裂,不会对未来发展造成重大伤害。
民进党角逐大位的候选人确定后,该党进入是否调整两岸政策论述的关键期。受“台独基本教义派”牵制,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论述难以实质调整。不过,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接受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逐渐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念,民进党操弄“统独牌”、“族群牌”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2008年下半年以来,绿营基本盘逐渐回流,但拓展中间选民的努力始终成效不大,尤其是面对2012年大选,民进党不可能回避两岸政策论述。
“五都”选举刚结束,蔡英文宣称“成立智库、强化中国论述”,未来可望逐渐推出“十年政纲”的后续内容,为应对立法机构选举和大选、争取重新执政预作两岸政策论述的准备。未来无论是蔡英文或苏贞昌代表民进党出战2012年大选,可能考虑朝“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柔性稳健台独”方向发展,改变“逢中必反”、全面对抗的路线,既谋求与祖国大陆经贸交流合作,强调开放性、延续性和可预测性,又强调“审慎渐进、程序透明、风险管控、公平正义”等管控机制,在策略上突出“阶级论”和“包容性本土观”,淡化“统独论”。其目的是在维护“台湾主权”、谋求两岸交流利益、最大限度在选民之间谋求平衡,其手段为:一是借“中华民国”外衣包装“台独”,在巩固泛绿基本盘的同时,以务实形象争取中间、浅蓝选民支持;二是因应美国要求其改变“刚性台独”的压力;三是通过加强与祖国大陆经贸交流往来,为执政县市谋取政绩,争取民众支持。
两党政治格局进一步深化,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李登辉等在“五都”选举中动作频繁,意在选后结合脱离民进党的政治势力、国民党内反对“马金体制”的政治势力,推动政党重组,形成第三势力,增强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力。但从目前形势看,国、民两党实力强大,两党制度趋于稳定,第三势力难以实质形成。
从选举结果看,“五都”选举主要是国、民两党参选人捉对厮杀,两党瓜分“市长”席位。国民党虽然成功“保三”,但得票上明显落后于民进党。无党籍参选人杨秋兴虽瓜分部分泛蓝选票,但吸引的中间选民相当有限,结果仍然大败。从市议员选举看,国民党从以往的席次优势,变为跟民进党平分秋色,国、民两党各得130席,合计占总席次314席的83%。亲民党、新党、“台联党”等小党斩获有限,已经泡沫化。
从选举制度看,由于蓝绿板块的相对固化和蓝绿对抗的政治结构,单一选区两票制有利国、民两大党夹杀其他小党派,极大压缩了第三势力发展空间。
从选举资源与实力看,国、民两大党之外的其他小党资源有限,对民众吸引力不大。小党及其代表人物将继续被边缘化,在台湾政坛扮演“关键少数”角色的难度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