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芳宏 朱东妹 方 曙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3)
所谓数字资源整合,是指依据一定的需要和要求,通过中间技术,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实现有机融合或无缝链接,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方便的一站式检索入口,使各类数字资源通过整合形成一种跨平台、跨数据库、跨内容的新型数字资源体系[1]。
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层出不穷。数据库检索平台各不相同的问题,以及收录内容重复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读者想了解图书馆是否收藏某一本书,需逐一登录有关电子图书数据库及OPAC系统,检索过程繁琐。读者要查找某个课题时,必须逐一检索每一个数据库,检索结果还会有重复。这一切给读者查询信息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如何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就成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
近年来,在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高校图工委的统一积极行动下,电子资源配置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从安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整合现状来看,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电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电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增多,读者检索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而图书馆缺乏对数据资源统一检索的平台。据统计,只有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一家提供了文献信息集成检索系统平台,为读者在异构的数据库间检索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3]。
目前,安徽高校图书馆存在着校际间系统分割,缺少合作。在软件方面,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处于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落后状态,缺乏统一协调发展。据文献[3]调查显示,26所高校图书馆都建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都能在校园网或互联网上提供图书查询、新书通报、图书续借等OPAC服务。各高校图书馆分别引进了6家不同软件厂商提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江苏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共有7家图书馆采用,占调查总数的26.9%;其次是大连网信的妙思文献管理系统,共有6家馆使用,占23.1%;采用清华大学新洋图书管理系统的4家;采用北京金盘管理系统(GDLIS)的4家;采用重庆图腾管理系统的3家;采用深圳朗思管理系统的两家。
由于管理软件的多样化,以及不同电子资源的异构性,给全省高校电子资源的整合带来相应的问题。安徽各高校馆对电子资源的整合基本上处于零乱的、无规律可循的状态,跨平台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90%以上的高校馆对引进的数据库,只是简单地划分为中外数据库或随意按名称罗列,谈不上对全文电子期刊、文摘库、参考工具、网络免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多种导航系统,这让用户快速检索和获取信息极为不便,降低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4]。
各高校图书馆侧重于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子系统的建设,忽视公共查询系统的开通;重视网络硬件建设的投入,忽视网络化检索系统的完善。已开通的OPAC,几乎清一色地只收录馆藏目录,缺乏存贮与检索能力,很少支持文摘、索引数据库与其相连,更谈不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全文链接[5]。
相关学者认为,当前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5种:基于跨库检索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OPAC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导航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链接系统的数字资源整合、基于专业信息门户的数字资源整合。而基于OPAC资源的整合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最基本的整合方式,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已经达到这一层次的整合,技术相对来说也较成熟。OPAC在图书馆界长期应用,在图书馆有现成的物质与技术基础。这就使以现有馆藏资源为核心,建设集各种电子资源为一体的OPAC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OPAC系统是图书馆最先引进的自动化系统,拥有强大的资源基础、稳定的系统保证、灵活的系统架构等优势。OPAC是面向MARC的检索系统,MARC是文献书目数据的计算机存储格式,包含上百个字段,能从各种角度揭示文献,是图书馆馆藏的经典存储格式。它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是OPAC检索的数据格式基础。因此,将各类数字资源的后台信息库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MARC格式,并与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库实现整合,就可以适应多种存储结构数据的转换工作。用户通过整合的OPAC系统检索到书目信息后,不但可以立即阅读书刊的全文,还能浏览与之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6]。再者,由于高校图书馆应用的大部分OPAC系统,不管是引进的还是自建的,绝大部分都能直接或经过技术改造实现通过Z39.50协议链接电子资源和其他图书馆的OPAC系统。通过Z39.50协议或OpenURL技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后,用户通过一个OPAC系统界面,提交一次检索式,即可检索和阅览其他图书馆OPAC的书目信息及相关的网络信息,有利于全省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共享[7]。
OPAC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面向图书馆资源的专用检索平台,是图书馆中利用率最高的检索系统。通过多年的使用,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检索技术,习惯于并乐于使用的用户群体。OPAC早已成为读者最熟悉、最常用的图书馆资源检索工具。因此,以OPAC系统为基础平台,整合更多的资源与服务是一种比较理想和可行的思路。图书馆基于OPAC的整合电子资源,配合渐进的引导,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跨越馆内资源和书目服务的局限,方便地使用电子资源,而无需多花时间和精力熟悉新的系统和操作方式。
鉴于读者熟悉利用书目查询系统及该系统性能稳定的优势,近几年已有不少高校利用OPAC成功整合电子资源。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基于词典的中文分词技术和数据库全文检索技术将电子资源有机地整合进OPAC系统中。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与超星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将大部分电子期刊及超星电子图书整合到OPAC书目数据库,使用效果很好[8]。贵州教育学院图书馆早在2006年前,就利用金盘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方正Apabi电子图书整合到OPAC系统中,实现了电子书刊的在线浏览和下载[9]。据文献[10]介绍,南京工业大学将超星图书书目索引库记录转换成为标准MARC存储格式,从而在OPAC检索界面下,读者可方便地同时检索出馆藏印刷体图书和超星电子版图书,实现在线浏览阅读;苏州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独立的集成系统,在OPAC对应的MARC记录中增加856字段等方式实现纸质文献与随书光盘的挂接,为读者提供随书光盘的网上下载服务;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对电子图书与OPAC进行整合,利用各自现有信息平台在OpenURL与JavaScript技术辅助下完成整合工作,通过OPAC模块检索电子资源。另据文献[7]介绍,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不仅实现了在OPAC馆藏目录中整合中文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方正电子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学位论文,还实现了Netlibrary电子图书、EBSCO、Springer外文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整合,实现了馆藏目录到相应电子书刊的全文链接,取得了满意效果。
OPAC的资源整合根据整合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馆内资源整合和馆外资源整合。
根据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对电子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不同电子资源检索接口的整合,一是对电子资源元信息库的整合。对不同电子资源检索接口的整合,是将各类电子资源的后台信息库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MARC格式,并与图书馆的实体资源库实现整合,就可以适应多种存储结构数据的转换工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融于一体,无需对现有检索平台进行大量程序修改。另一种方法是将电子资源记录同纸质资源记录一样输入到自动化系统中,读者通过OPAC系统可以同时检索到两类资源。其优点是读者通过一次查询就能获得两类信息,同时实现这两类信息的查询[11]。
4.1.1 利用MARC856字段整合
MARC是OPAC书目记录的存储格式,它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是OPAC的资源描述方式。为提升OPAC对电子资源的整合能力,国际书目著录条例中扩充和修改了MARC字段[8]。MARC元数据进行改造后,加入了一系列新字段,尤其是通过856字段,将各类资源的URL记录于MARC数据库之中,可实现OPAC与资源全文的链接和传递。
由于本地镜像资源地址变动性小,数量也不是很多,完全可以通过MARC856字段实现馆内各类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图书馆可以从各数据库厂商获取电子资源的MARC数据导入到OPAC系统中,启用MARC记录的856字段标注对电子资源的URL地址进行链接。如果某个资源内容有多个地址发布,如早期发布有一个URL,后来资源更新又有不同的URL,就要著录几个856字段,以包括期刊的全部内容[12]。这样用户在OPAC系统中检索到所需的资源后点击该URL就可以链接全文。如果图书附有光盘,可以通过MARC856字段的SU字段进行著录。
4.1.2 利用第三方软件进行整合
利用第三方提供的Link Resolver进行整合。链接整合是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第三方提供的链接解析器(Link Resolver),OPAC可以很好地实现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整合,常见的链接解析器如Ex Libris的SFX、Innovative的WebBrideg(MAP的组件)等。链接解析器可整合的资源极其丰富,几乎囊括所有的资源类型,只要目标资源能够支持某个标准协议,利用链接解析器都能将其整合进来,这些资源包括文摘和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开放存取资源、本地知识库、书目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有效实现馆内不同电子资源的整合[13]。
馆外整合主要是指以Z39.50协议、XML标准为基础,聚合不同图书馆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书目整合检索系统,实现各馆之间的资源整合。
4.2.1 成立全省文献资源保障协调机构,整合统一检索系统
馆外资源整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必须成立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协调机构,使其成为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及协调机构,统一OPAC管理软件,改变管理软件多样化的局面。通过有关Z39.50协议、OpenURL等技术,整合不同图书馆的OPAC系统,聚合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整合不同高校图书馆馆藏目录,建立中央书目数据库,建立同一界面、同一平台、同一检索模式下的书目整合检索系统。
4.2.2 基于OPAC开发和完善馆际互借功能
图书馆OPAC的出现,使馆藏电子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基于因特网的WebPAC顺应资源共享的大趋势,开发和完善馆际互借功能,界面设计馆际互借的图标,点击它可方便快捷地与图书馆的馆际系统链接,用户获得有关的书目信息和馆藏信息后,可直接在网上申请图书馆的馆际互借,OPAC通过网络利用E-mail或FTP或Fax可快速将文献传递给用户,也可以通过邮寄将文献传递给用户,实现跨馆际资源的整合[14]。
目前安徽省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OPAC系统只能揭示印刷体馆藏资源,而对电子资源不能作任何编目及整合处理。因此,亟待革新OPAC功能。
①为现有OPAC系统升级。由于图书馆现有的OPAC并不开源,如果要升级,则需要图书馆提出要求,由系统商提供。这种升级的效果取决于现有OPAC的可扩展性和系统商的开发能力,是对现有OPAC的修修补补。
②购买商业开发的OPAC2.0。目前,我们所见的由商家开发的新型OPAC有很多,如:Encore、Pri-mo、Aquabrowser Library、Endeca ProFind、YakPac、World-Cat Local等。这些革新后的OPAC具备了很多Web2.0功能。
③重新设计自己的OPAC。以香港大学为例,正在开发的Scriblio是基于博客软件WordPress的开源OPAC,应用了很多Web2.0技术,如动态提示、分面搜索;提供了WorldCat和Google学术搜索的链接;此外,还提供了交互标签、用户评论与RSS种子等功能[15]。
OPAC系统是图书馆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最主要渠道,OPAC所提供的服务与功能已经成为全面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动力,充分利用OPAC的资源基础和平台基础,不断完善OPAC系统的各项功能,尽可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提高各种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1] 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4-67.
[2] 陈进,王杰贞,刘宝杰.图书馆书目数据与电子图书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86-88.
[3] 颜磊.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09(6):47-50,9.
[4] 李红艳.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情报杂志,2005(12):135-137.
[5] 韩秀环.OPAC的发展方向及其服务举措[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2):116-118.
[6] 路莹,李炎.基于OPAC系统的图书馆资源整合[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4):26-27.
[7] 金岩,于静.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2):27-30.
[8] 张秋萍,袁昊.Ebrary电子图书与OPAC系统整合[J].图书馆杂志,2008(1):33-35.
[9] 杨昌顺.基于OPAC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整合[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102-104.
[10] 赵凤丽.我国图书馆OPAC功能及其资源整合现状分析[J].图书馆界,2006(4):39-42.
[11]蒋南.基于中文分词和全文检索技术的OPAC资源整合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9(10):42-45,41.
[12] 黄扶敏等.基于图书馆OPAC系统的OA期刊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3):50-53.
[13] 陈定权,刘胜,莫秀娟.基于OPAC的图书馆资源整合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8(11):43-46.
[14] 彭少杰,岳国庆.安徽省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8):60-61,97.
[15] 何颂英,于静.提升图书馆服务从OPAC革新开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