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时代潮流,推进行业发展——厦门狄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缪国栋专访

2010-03-22 07:24本刊编辑整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分机待机三网

文|本刊编辑整理

IB:贵公司今年推出了一款无电待机系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贵公司的无电待机技术?

缪国栋:无电待机是指在楼宇对讲系统室内分机处于待机状态时,对讲分机不加电,实现待机零功耗。无电待机技术消除了室内对讲分机必须24小时通电才可使用的弊端,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讲系统的电能消耗,而且最大限度地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在实际使用中,室内对讲分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时间很少。按每天呼叫不超过20次,每次呼叫用时30秒计算,室内对讲分机每天的使用时间不超过10分钟。也就是说,无电待机产品每年的实际通电时间仅仅只有61个小时,与全年通电8760小时的有电待机产品相比,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能源费用。目前,狄耐克的无电待机系统已经在西安中海国际社区、常熟中南世纪城、武汉保利圆梦城等大型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系统节能省电、安全稳定。

IB:目前,国内的楼宇对讲市场上存在着一些产品稳定性不佳,影响客户使用感受的情况。而“稳定胜过一切”是狄耐克所奉行的原则。请问狄耐克如何保障产品的稳定性?

缪国栋:狄耐克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着“稳定胜过一切,创新永不止步”的研发理念。在技术上,我们通过七大措施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采用无电待机技术,大幅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真正实现户户故障隔离,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故障率;保证室内分机能够百分之百互换,满足实用性和兼容性;采用统一的对讲通信协议,实现不同系统的混合联网;采用超5类线布线,节省线材成本与施工成本;引入独创的对讲交换机原理,全面提升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引入TCP/IP协议,实现超大型小区稳定联网。在质量控制上,我们通过高低温测试、门口机防水测试、显示屏老化测试、按键寿命测试、耐压测试、振动测试等多重质量控制,全方面保障产品性能的稳定。

IB:三网融合是业内热议的话题。请问狄耐克如何看待三网融合对楼宇对讲行业的影响?

缪国栋:三网融合的提出可以说是为楼宇对讲行业量身定做了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楼宇对讲终端,特别是数字对讲智能终端作为一个统筹诸多安防应用和设备的家庭多功能终端,最有希望成为新一代家居的宠儿,并成为三网融合在家庭中的重要载体。在三网融合的时代潮流之下,楼宇对讲系统必定会得到一次全新的、全方位的推广,对楼宇对讲的市场需求也会随着三网融合的普及而逐步增大,各厂家对数字对讲产品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与功能创新也会加速。综合来说,三网融合是楼宇对讲的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借助于三网融合的推动,楼宇对讲将会迎来高速发展。

“在三网融合的时代潮流之下,楼宇对讲系统必定会得到一次全新的、全方位的推广,对楼宇对讲的市场需求也会随着三网融合的普及而逐步增大,各厂家对数字对讲产品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与功能创新也会加速。”

IB:近年来,有很多楼宇对讲和智能家居厂商同房地产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请问狄耐克对于这种经营模式有何看法?

缪国栋:这种经营模式是一种跨界合作的模式。之前,建筑部品通常都是由供应商提供给代理商,再由代理商提供给工程商,最后由工程商向地产商报价,有时甚至还有更多的中间环节。采购中间环节的繁冗不仅造成了交货时间的拖延,而且造成了采购成本的增加,使得建筑部品的成本在到达地产商手里的时候提高了20%~30%之多。除此之外,由于采购信息的不明确,可能出现拿到产品时才发现有些产品已经损坏、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却又联系不到供应商的情况,导致建筑部品品质不合格,影响楼盘质量。而地产商与厂家合作,首先增强了厂家信息、产品信息的对称性,减少了黑幕交易,提高了产品质量;其次实现了一对一的采购交易方式,缩短了交货时间,对加快整个楼盘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有着极大的好处;此外还可以使地产商得到产品商的最大优惠。综上所述,这种模式让地产商实现了对整个工程造价良好的控制,同时也保证了品质与利益的均衡。我认为,这种以“双赢”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地产商与产品企业应该共同争取的。

IB:最后,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未来,狄耐克将把产品及技术研发的重点放在哪些方向上?

缪国栋:数字对讲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将成为楼宇对讲系统的主流。狄耐克将把研发重点放在数字对讲产品、技术及系统解决方案上。同时,狄耐克也会积极迎合时代潮流,与“三网融合”、“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接轨。

猜你喜欢
分机待机三网
关机不断电 电表悄悄走——防止待机能耗成“隐藏的浪费”
遏制“超长预售”,需监管“超长待机”
“超长待机”的余震
基于无线技术的铁路客车火灾报警装置设计概述
漫“话”抗疫·人与自我:“超长待机”的假期,你收获了什么?
一种通用的硬币清分机设计
宽带接入网环境下区间电调分机接入方式研究
某型微波着陆引导设备模拟训练系统设计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第三章 “三网融合”会否成为重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