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余 玲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83)
对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探讨*
刘 芳,余 玲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8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背景、意义以及目前的现状等问题进行探讨,结合国外几种突出的教育理念,研究指出应从多方入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青少年的体能和健康素质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阳光体育”是一项旨在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举措。身体素质对于学生将来的升学、生活、工作、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国家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4月26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决定于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
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的阳光体育推行的直接原因。
我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自1979年以来,每5年举行一次,每一次测评结果都为制定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卫生工作乃至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近30年的检测结果中,青少年在身高、体重、营养上处于上升趋势,然而在2006年10月4日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1]。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
阳光体育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目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2]。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了解体育锻炼的功能和意义,主动学习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学校和社会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体育、健身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从而热爱体育运动,使之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学的课外活动形式,明确的体育课程的课时标准及课外锻炼的具体要求:保障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课余体育活动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明确了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机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并达到体质健康的基本标准[3]。
从2007年5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亿万学生在同一时刻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同年6月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2008年10月26日到2009年4月30日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各省市、地方教育部门也依据本地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如:天津工业大学以“青春、奥运、健康”为主题的阳光体育运动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7年4月至6月,第二阶段:2007年9月至11月。活动期间组织各类体育竞赛达30项;广州市中小学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和利用每天做广播操半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广州市教育局鼓励学生利用休闲时间锻炼身体,推进新课程体育标准的落实,现在更加倾向鼓励自主和创新锻炼的有机结合。并率先将“健康舞”引进课堂。
虽然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效果并不容乐观:
(一)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不高
在“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该省抽样调查对象在对待体育的态度上,总的统计结果为15.3%选择非常喜欢,50.5%选择喜欢,共有65.8%的大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仍有34.2%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不太感兴趣[4];在“杭州市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得出的数据如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34.6%,有时参加的学生为39.2%[5]。
(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随意性很大
体育锻炼的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课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主动参与型的学生主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很多学生都是以自发小群体、自主锻炼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这种方式的锻炼一般没有锻炼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6],这一现象与中央[2007]7号文件中倡导的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三)学生喜爱参加课外活动的项目都受场地及其管理的限制,严重阻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生热衷的体育活动项目为篮球(49.5%),羽毛球(39. 2%),乒乓球(41.2%),网球(20.4%),轮滑(28.4%),足球(29.4%),跆拳道(29%),健美操(30.5%),跑步(31.3%),排球(41.1%)3.4[6]。这些项目都受学校场馆、器材设施的限制,加之很多学校新建大型多功能体育馆,校方倾向于收费管理,对于经济实力差的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开支。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与学生经济支付能力的矛盾体严重阻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一)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将体育运动+健康教育+生命安全基础教育结合,构成新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开拓运动项目的选择空间,让学生会运动、爱运动,并不断提升运动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和地区可以增加体育课时量,高等学校考虑将公共体育课选修时间由2年延长至3年。学校间加强体育精品课程的交流和跨校选课[7]。
在体育专业教师培养上,我国步入了一个误区:重视体育研究生的学术性学位培养而忽略体育专业技能、职业性质的提升[8]。体育教育侧重的是技能的培养,与教师的学历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教师队伍的培养也应随着阳光体育的推广进行深刻的改革。
(二)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参与过程的体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1985年我国学者包昌明也提出在国内开展“快乐体育”的观念,虽然两国旨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快乐体育”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的厌学[9]。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忽略考试成绩,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强调“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在日本,亲子运动、回归自然的运动、“运动大王排序”的跳长绳比赛之类的集体游戏深受学生欢迎[10]。美国SPARK项目致力于学生在四个方面的体验: (1)喜欢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2)达到并维持可接受的健康标准;(3)掌握大量的基本运动技能,在今后能够体验运动的成功和舒适;(4)养成在运动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11]。
(三)加快体育俱乐部的开办,延长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俱乐部在很多国外学校广受欢迎,它增强了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缓解压力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主体意识,即自己选择、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成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一体的多元化课外体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12]。中美两国青少年体育课外活动的时间每天超过60 min的人数,中国是5.3%,美国是35. 2%[13],由此看出,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中国学生明显不足。同时,开办体育俱乐部对学校的组织能力和监管力度要求更高,所以学校应对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科学管理并严格监督,责任到人、奖惩分明,保证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率和效果。更好的为阳光体育活动服务。
(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直接参与
家庭和社会是大众体育构成因素,对阳光体育的作用同样重大,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阳光体育”活动、计划的实施都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和配合,正如冬季长跑计划,学校、教师不可能做到全程监督,这样的监管作用主要发动家长代为执行,吸引家长的参与是一项重点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旨在提高家长认识的活动。
增加社会融资力度,企业或个人投资建立体育场馆(尤其是多功能体育馆),缓解运动场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能收获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五)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革和推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喜欢网络游戏,这和游戏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游戏内容和形式更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武术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国外倍受追捧,在国内却出现青少年热捧“洋运动”的尴尬局面,其一,与青少年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有关,其二是本土文化传承模式过于守旧,不能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中国古代的竞技运动项目之所以难以象古代奥运会那样成为全民的运动并长期延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政治制度背景[14]。将传统的体育项目简化规则并在校园中推广,尤其将对场地、人数、基本功要求较低的项目引入阳光体育活动中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肩前行。
(六)专人负责,从基层做起,建立长效机制
各学校安排一把手专人负责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监督和效果评估,充分调动基层学校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主管部门保持人力、物力、财力的长期支持,确保阳光体育的持续性,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本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15]。社会各方力量同时纳入这一长效机制体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同时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保驾护航。
阳光体育是顺应时代需求和未来需要的科学观念,要解决一系列现存的问题,教育是关键,学校、家庭的“教”,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应给阳光体育运动一个正确的导向。学生主体的“学”则是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各方应各尽其责,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家长以身作则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社会力量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结合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大背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这一教育理念需要长期坚持,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阳光体育的形式给下一代强健的体魄和一个充满阳光的未来。
[1]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6-12-23.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艺体[2006]6号,2006.
[3]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13-16.
[4]丁磊.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08.
[5]俞世军,陈冀杭.杭州市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1):82-84.
[6]曹展,孙洪涛.对“阳光体育运动”倡导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地区6所高校为个案[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113-115.
[7]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94-96.
[8]胡亦海,房殿生.体育院校青年教师术科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90-95.
[9]王晓芳,胡昌吉.中日“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实施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6):103-108.
[10]顾薪.日本中小学:积极营造富有新意的体育氛围[J].上海教育,2007,(68):40-41.
[11]徐士强美国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SPARK项目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27(4):23-26.
[12]张建光,陈宗弟.“阳光体育工程”的战略研究[EB/OL].http:// www.cqvip.com/qk/81757A/200807/27926936.html,2008.4(7): 180.
[13]周丽君,于可红.影响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27-31.
[14]杨弢,姜付高.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4)8:10-14.
2010-01-14
刘芳(1979-),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