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瑾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
“视角”是日常生活及学术研究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词和术语。如文体叙事学就有如下关于视角的一些概念:视点(point of view/viewpoint)、聚焦(focalization)、观察之眼(seeing eye)、过滤器(filter)、叙述视角(narrative perspective)和叙述焦点(focus of narration)等(申丹2004:52)。《现代汉语词典》的“视角”有三个释义:(1)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2)摄影镜头所能摄取的场面上距离最大的两点与镜头连线的夹角;(3)指观察问题的角度。其中,(1)(2)两个义项是视角的物理义,(3)是抽象义。一般说来,“视角”是以其第(3)个义项得到广泛使用,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一定观察角度,也就是视角,而不同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在空间描述中,视角总是相对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感知关系得以形成,并因此表现出许多区别性特征:前/后、左/右、上/下、里/外、远/近、虚/实、动/静、部分/整体、模糊/清楚等。这些感知特征作为说话人视角的重要参数体现在言语的各个层面。但是,这种体现并不仅仅是物理视角的体现,它常常隐喻投射为心理视角。正因为如此,视角在很多情况下是出现于非空间领域,即我们可以基于我们的知识、信仰、态度等形成视角。这样,视角在话语中无所不在,因为任何话语都是从其参与者角度表达出来,而这些角度可以是其参与者时空位置、知识、信仰、观点、立场及态度等的反映。Sanders&Redeker指出,“如果从广义上将话语视角(discourse perspective)定义为话语中某一具体视点(vantage point)或观点(point of view),那么严格说来,话语中没有句子能够脱离一定程度的视角化(perspectivization)”(Sanders&Redeker 1996:290)。
语言的主观性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语言学界普遍认为:“‘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沈家煊2001:268)。按照Finegan,语言主观性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说话人视角(perspective)、说话人情感(affect)和说话人认识上(epistemic modality)(Finegan 1995)。
就视角与语言的主观性来说,Langacker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他主要是从认知出发观察日常语言的使用,看说话人如何出于表达需要,从一定视角识解(construe)一个客观情景。因此,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视角被归为焦点调整(focal adjustments)之下的一类识解操作(Langacker 1987)。也就是说,Langacker主要是以感知(perception)说明视角,并以此说明意义表达中的概念化问题。他认为,“意义如果存在于概念化之中,那么,我们对实体的主观识解就不可避免”(Langacker 2006:37)。而“意义即概念化”事实上正是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最基本的支点,所以,关于视角与意义的主观识解问题也是其认知语法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Langacker的许多研究也正是围绕着视角在语法和语义结构中的作用展开的。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涉及一些最为常见的表达所包含的主观层面的问题,如已经主观化为表将来时的go(I’m going to study)和表完成时的have(He has finished)等隐含的主观性问题;有的是关于被识解成分所隐含的主客观程度问题,如在Vanessa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me(瓦妮莎与我隔桌而坐)和Vanessa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瓦妮莎坐在桌子对面)这两个句子中,前者因为观察者出现于台上(on-stage)而带有更高的客观性,后者因为观察者隐藏于台下(off-stage)而带有更高的主观性。有的是发生在概念识解者心理上的主观运动(subjective motion)问题,如对比The hiker ran up the hill(远足者向山上跑去)和The highway runs from the valley floor to the mountain ridge(公路从谷底一直伸向山脊)可以看到,run在前一个句子中表现的是the hiker在空间上的客观运动,而后一个句子中的run却表现概念识解者心理上的主观运动,因为highway本身处于静止状态。
对于视角和主观性,Sanders&Spooren认为,当说话人将视角与其自身或另一主体相连时,视角是主观性的,因此,主观性通过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和视角化(perspectivization)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主观化与说话人相关联,视角化与话语中具体的或抽象的人物相关联(Sanders&Spooren 1997)。如①中各句都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它其实是说话人通过不同语言手段对其自身的前景化(foreground),这种说话人前景化(speaker-foregrounding)也就是主观化。
① a.Jan must be in Paris.
b.I think that Jan is in Paris.
c.Jan will stay in Paris.
d.If Marie is well informed,Jan is staying in Paris.
e.Jan is staying in Paris,unfortunately.
在以上各句中,说话人因为融入话语客体而被客观化,但话语客体因为说话人的存在而被主观化(唐红芳2008,房红梅 马玉蕾2008,朱炜2008,丁黎明2009)。同样,视角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得以体现,如②。
② a.Jan likes Paris.
b.Jan said:“At this moment a bear is coming towards my kitchen.”
c.Jan said that at that moment a bear was coming towards his kitchen.
d.Jan was afraid.At this moment,a bear was coming towards his kitchen.
以上除②a是用隐性方式将话语中人物表现为意识主体外,其他各句都是用显性方式将话语中人物表现为意识主体:②b中,说话人通过直接引语形成话语中人物Jan的视角;②c是间接引语,涉及说话人和话语中人物Jan的两个视点,前者通过指示词that,所有格代词his和句子过去时表现出来,后者表现在趋向动词coming上;②d是话语中人物意识的自由间接表现,句中指示词this和趋向动词coming表现的都是话语中人物Jan的视点,但话语的过去时态体现的是说话人这个参照中心(the referential center)。
Sanders&Spooren主要区分主观化和视角化,并将两者都归为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Sanders&Spooren 1997)。但是,对于视角与语言的主观性,仍然存在一个基本疑问:视角是否存在主客观之分?或者说,视角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范畴?
目前,学界关于语言主观性的研究较少涉及视角与主观性的理论探讨,一般是就某一结构指出说话人在视角上存在主观表现,但大多未以一定标准或系统模式说明视角主观性表现。这样,视角主观性的表现形式就很容易出现泛化的情况。例如:
③a.我打倒了他。
b.我把他打倒了。
c.他被我打倒了。(周红2006:23)这三句都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因素,即观察视角不同,前两句是“我”,后一句是“他”。每个句子都有观察视角,都带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对于视角的主观性,必须进行一个程度性说明,即视角在主观性表现上有强弱之分。一般说来,弱主观视角指的是视角的表达形式与现实情状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对应,是对现实情状较为客观的反映,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和“主席团坐在台上”,The glass is half full和The glass is half empty虽然反映说话人不同的视角,但它们都是对同一情状的客观反映。强主观视角指的是视角的表达形式与现实情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是说话人对现实情状的主观反映,如“山谷中不时闪现出一间房舍”就是运动着的说话人的主观视角反映,即说话人主观上将真实的静止场景(房舍)虚拟为运动(闪现)场景。
视角与认知密不可分。在认知语言学中,视角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识解方式,总是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即说话人(观察者)由于观察角度、方式不同,往往会对同一情景形成不同意象,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
④ a.The hill falls gently to the bank of the river.
b.The hill rises gently from the bank of the river.从④可以看出,a中的动词fall体现说话人“由上至下”的视角,b中的rise则体现说话人“由下至上”的视角,而山峰与河岸事实上是处于同一空间静止状态,因此这两个表达形式反映了说话人对同一状态的不同视角体验。例如:
⑤ 然而,这感觉真是一纵即逝了——地安门大街,斑斓的橱窗,炫目的广.告.扑面而来,你不能不抛舍那珍贵的静谧,闯入绚烂之中。(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⑥在这一天行将结束时,他发现树木的品种出现了变化,粗壮高大的树.木.消失到了身后,眼前出现了一片低矮的树木,同时他听到了流水的响声。(余华《祖先》)
例⑤和例⑥中加点的部分“广告”、“树木”实际上都是静止客体,但它们在句子中却分别通过运动动词“扑面而来”、“消失”、“出现”表现为运动客体。这实际上就是非真实现象的认知表征,即认知表征中的虚拟运动(fictive motion)(Talmy 2000)。其实,这种认知表征就是认知主体的视角表征,即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视角。这种主观视角与Talmy的视角状态(perspectival mode)有很大关系。根据Talmy的理解,由语法形成的概念可以视为以图式范畴(schematic categories)的模式构成,而这些范畴又共同组成图式系统(schematic systems)。他重点提出三个图式系统:构型结构(configurational structure)、视角(perspective)和注意分布(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其中,视角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图式范畴:视角位置(perspectival location)、视角距离(perspectival distance)、视角状态(perspectival mode)和观察指向(direction of viewing)。虚拟运动其实就是视角状态的一种表现或者是一种视角动力(perspective motility),表现的是视点的动、静状态。它与视角距离经常共同作用于概念结构。一般说来,静止状态与远距视角、运动状态与近距视角相互一致,并且前者往往是整体注意,后者是局部注意。Talmy也因此将视角状态分为“概要式”(synoptic mode)和“序列式”(sequential mode):“概要式”采取静止远距视点和整体注意,“序列式”采取运动近距视点和局部注意(Talmy 2000:70)。例如:
⑦ a.There are some houses in the valley.
b.There is a house every now and then through the valley.
⑦a属于概要式,⑦b属于序列式;⑦a表现的是说话人的静态视点,⑦b表现的却是说话人的动态视点,即说话人在移动,其视角也跟着移动,山谷中的房舍并没有移动。因此,⑦b的语言表达形式实际上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视角:说话人从自身视角出发,将移动着的自己作为视角参照点,因而得出的视角感知就是视角客体处于运动状态。
不难看出,以上提到的虚拟运动表达在言语形式上也往往体现为一种修辞性表达,但其背后的动因主要还是认知主体的视角识解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不使用所谓的“修辞性”表达,就无法描述特定对象。因为,“从认知角度看修辞,言语活动总是同人们的认知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提炼更具特色的言语表达形式的时候,尤其会利用到多种具体的认知方式、认知策略。因此,这一角度展开的修辞研究是把语言对世界的说明和描述看成运用并体现某一(些)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的产品,并且通过这样的产品把所描述的世界表现为一个体现这样的认知方式的世界,而这些认知方式、认知策略最终又是受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制约的”(徐盛桓2008:2)。这样,在使用如上例子时,实际上已将视角、认知与修辞融为一体。或者更进一步说,修辞不可能也不可以从哲学话语乃至一般话语中“免除”,它决不是单纯的文饰技巧。相反,修辞与思想共生,在塑造知觉模式和思维倾向方面比逻辑更具原始性和重要性(马天俊2000:43)。
视角是人类的一个普遍认知现象,是影响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研究视角与语言表达,我们既可以探寻人类的某些基本认知规律,也可以揭示认知结构和语言结构之间的某些潜在关系,增进我们对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以及语言本质的了解。
丁黎明.主、客观测试对英语专业教学反拨效应辨析[J].外语学刊,2009(1).
房红梅马玉蕾.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J].外语学刊,2008(4).
马天俊.修辞价值重估——论修辞的认知奠基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申 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唐红芳.论说话人意向及其推导[J].外语学刊,2008(3).
徐盛桓.修辞研究的认知视角[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2).
周 红.客体致使句的认知语义分析[J].语言研究,2006(3).
朱 炜.隐喻的主观性与阅读位置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8(6).
Ensink,T.& Sauer,C.Social-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The Role of Frame and Perspective [A].In Ensink,T.& Sauer,C.(eds.).Framing and Perspectivising in Discours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
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 [A].In Stein,D.& Wright,S.(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Langacker,R.W.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 [A].In Haiman,J.(ed.).Iconicity in Syntax[C].Amsterdam:Benjamins,1985.
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
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Grammaticization,and Conceptual Archetypes [A].In Athanasiadou,A.,Canakis,C.& Cornillie,B.(eds.).Subjectification:Various Paths to Subjectivity[C].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1.[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1.[M].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Langacker,R.W.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a(4).
Langacker,R.W.Universals of Construal[A].In Guenter,J.S.,Kaiser,B.A.& Zoll,C.C.(eds.).Proceedings of the Nine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Berkeley,CA: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93b.
Sanders,J.& Redeker,G.Perspectiv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 and Thought in Narrative Discourse[A].In Fauconnier,G.& Sweetser,E.(eds.).Spaces,Worlds and Grammar[C].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Sanders,J.& Spooren,W.Perspective,Subjectivity,and Modality from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A].In Liebert, W. A., Redeker, G. & Waugh, L.(eds.).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Simpson,P.Language,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M].London:Routledge,1993.
Stutterheim,C.& Klein,W.Quaestio and L-perspectivation[A].In Graumann,C.F.& Kallmeyer,W.(eds.).Perspective and Perspectivation in Discours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
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