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病证治浅见

2010-03-21 07:50张灿玾
天津中医药 2010年1期
关键词:无汗伤风桔梗

张灿玾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1 述古

感冒系感受风寒、暑热等外邪引发之疾病,邪气多自皮毛或口鼻而入,轻者常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等证。重者则有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等证。若治不及时,则可发生诸多变证,若迁延失治,亦可留下诸多后遗症,甚至终身难愈。故对此证,不可小视。

感冒之病,古籍早有论述,自《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本草、病源、方书类著作,均有所论及,惟名称及病候,尚无统一或规范之论证。至宋代始,渐以“感冒”或“伤风”命名者为法,后世沿用者遂众。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淳祐新添方》参苏饮云:“治感冒发热头痛,或因痰饮凝固,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连数服,微汗即愈。”又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卷之二诸伤门“伤风寒”附感冒云:“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则是正伤寒,与前项太阳证亦同。今病人往言之伤寒,不知轻则为感,重则为寒,又重则为中。”又熊宗立《名方证治类证医书大全》寒门,亦列有“感冒”之名。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叙伤风论”,曾对伤寒与伤风进行辨析。又元·葛雍编《伤寒直格》卷中“伤风表证(一曰中风)”,实乃论《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太阳中风,非后世所言“伤风”。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一“杂证谟”对伤风论证云:“伤寒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或为头痛,或为憎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此论对伤寒与伤风之异同,辨之甚详。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论治云:“风者,天之阳,经云:虚邪贼风,阳先受之。风邪伤卫,故腠理疏者,善病风。其证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深浅,故见证有轻重,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须查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经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耑行发散,汗多亡阳也。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能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林佩琴此论,对伤寒证治,可谓详而且尽。特所谓“查虚实,审轻重,辨守势,顺时令”四则,诚可谓治外感病之纲要也。

清以后医籍,称感冒者渐多,一者沿袭宋以后人称谓,一者译著西学医籍,亦称感冒。如1951年上海新医书局出版之庄畏仲、连洁群编译之《庄连氏内科学》中,即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名,今日中西医则皆名“感冒”。“感冒”者,感受、冒犯风寒等引发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证之外感类疾病。

2 病因病机

感冒皆因六淫之邪及时行疫气所致。如《伤寒论》引《阴阳大论》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所谓非时之气者,四时之气候,至失其时序,或至失其常态,人体正气难能适应时,则感而为病。疫气者,成无己注谓:“疫者,暴厉之气。”详“疫气”说,古已见诸史籍。《说文·疒部》云:“疫,民皆疾也。”段玉裁注曰:“郑注:《周礼》两言疫疠之鬼。”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注引《字林》云:“病流行也。”又《素问·遗篇·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阮《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曰:“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

据上述诸说可证,感冒犹古隋、唐时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书中所谓“天行病”或“时气论”中一种也。其发病有以下特点:1)其主病候,不问长幼皆相似。2)病因皆系外因,除非时气之外,尚有疫气。3)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与流行性。

感冒主要有两个感染途径,一者外感,一者上受。外感者,由皮毛而入,上受者,由口鼻而入。

外邪自皮毛而入,则可致营卫不和,皮毛又为肺之外合。故皮毛不合,亦可致肺气不宣,肺之上窍不利。皮毛犹肌表之属,亦三阳脉之外门所在,外邪犯于肌肤亦可致三阳开合失度,故寒胜气闭者,常为毛孔闭塞,风胜气疏者,常为毛孔开放。

3 辨证立法

感冒之病候,虽曰长幼相信,此大致言之,若具而言之,常因季节、年龄、体质、邪气、病位等不同,则病情每自有别。约而言之,除一般病候外,可见以下辨证特点。

风寒外束,常见憎寒、壮热、头痛、身痛、无汗、舌红苔白、脉浮紧。为邪在表,治宜辛温发汗。

风热外袭,常见发热恶风,头、身不适,微汗或虽有汗而病不解,舌红、苔白厚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

风热上受、肺气不宣,轻者常见咳嗽、喉痒或咽痛,发热,不适,有汗或无汗,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轻清宣肺,重者,咳甚、痰黄,气逆声浊,治宜辛凉宣肺,清热解毒。

风温挟湿、邪犯上焦,常见咳嗽、痰稀白、胸闷气逆,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数或浮滑。治宜辛开宣泄,芳香化湿。

湿热犯中下二焦,常见脘腹不适,呕恶或泄泻,头痛身重,舌红苔黄腻,脉服缓或滑数。治宜辛泄疏散,芳香化湿。

风寒外束,太少合病,常见憎寒壮热,往来发作,胸胁不适,头痛、身痛等证,舌红苔白,脉弦数或浮紧。治宜辛开疏泄,透邪外出。

风寒外束,三阳合病,常见憎寒壮热,口渴肌热,无汗或汗出不畅,舌红苔黄而干,脉服数有力,治宜辛凉与辛开并用,透热外泄,发汗解表。

热郁化火,炎上灼津,常见壮热恶热,口舌溃烂,舌干口渴,面红目赤,头痛头晕,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苦寒直折兼辛凉解热,若口舌溃疡,宜兼用清热解毒。

以上所举,仅为常见证候类型特点及治疗大法。

感冒病除年老体衰、婴幼弱质及个别重证或严重合并证外,一般少有死证,轻者亦可自愈,中度者,若及时治疗,三、五日亦可愈,重证或严重合并证,则时日较长,若迁延失治引发之变证、或治疗不当导致之坏病,则当临证相机处治。

4 常用方选

4.1 加味麻黄汤 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麻黄5 g,桂枝 6 g,炒杏仁 6 g,荆芥 6 g,桔梗 6 g,薄荷 3 g,甘草3 g。以上所定剂量,仅按常规用量,临证处方,应根据个体病情,自为增减,下同。水煎服。

4.2 加减羌活汤 治风寒感冒,头痛身体无汗或微汗。羌活 6 g,防风 6 g,白芷6 g,细辛 3 g,川芎5 g,独活 6 g,麻黄 3 g,桂枝 6 g,甘草 3 g,水煎服。

4.3 银翘散 治风热感冒,邪留肌表。金银花15 g,连翘 9 g,桔梗 6 g,竹叶 3 g,荆芥 9 g,淡豆豉 6 g,芦根 6 g,牛蒡子 6 g,薄荷 6 g,桔梗 6 g,甘草 3 g,水煎服。

4.4 加味桑菊饮 治风热感冒,热在上焦者。桑叶6 g,菊花 9 g,连翘 6 g,薄荷 6 g,桔梗 6 g,炒杏仁 6 g,牛蒡子6g,芦根6g,金银花9g,甘草3g,水煎服。

4.5 解表宣肺饮(仿陈平伯“凉解表邪”法定)治风热感冒,邪热犯肺者。金银花9 g,薄荷6 g,前胡6 g,白前 6 g,桔梗 6 g,桑叶 6 g,牛蒡子 6 g,川贝母6 g,连翘 6 g,炒杏仁 6 g,甘草 3 g,水煎服。

4.6 加味麻杏石甘汤 治感冒上受犯肺,郁热不解者。麻黄 6 g,炒杏仁 6 g,石膏 15 g,桔梗 6 g,金银花15 g,贝母 6 g,栝楼皮 9 g,连翘 6 g,甘草 3 g,水煎服。

4.7 加味香薷饮 治暑热感冒,表实无汗者。香薷6 g,藿香 9 g,佩兰 6 g,金银花 10 g,荆芥 9 g,扁豆花10 g,薄荷 6 g,连翘 6 g,淡竹叶 6 g,厚朴 6 g,水煎服。

4.8 藿香正气散 治湿热感冒,邪犯中下焦者。藿香 12 g,茯苓 9 g,紫苏 9 g,大腹皮 9 g,炒白术 9 g,制半夏 9 g,白芷 6 g,陈皮 6 g,厚朴 6 g,桔梗 6 g,甘草3 g,水煎服。

4.9 柴胡桂枝汤 治风寒感冒,邪犯太、少二阳经者。柴胡 9 g,桂枝 6 g,黄芩 6 g,党参 6 g,制半夏 6 g,白芍6 g,甘草3 g,生姜3片,大枣3枚(去核),水煎服。

4.10 柴葛解肌汤 治四时感冒引及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者。柴胡9 g,葛根9 g,羌活6 g,白芷6 g,桔梗 6 g,赤芍 6 g,黄芩 6 g,石膏 9 g,甘草 6 g(若下利,或服后下利者,去石膏),水煎服。

4.11 防风通圣散 治表里同病,外证表邪不退,内证大便不畅者。防风6g,荆芥6g,连翘6g,麻黄5g,薄荷 6 g,贝母 6 g,当归 6 g,白芍 6 g,白术 6 g,山栀子 6 g,石膏 9 g,大黄 6 g,芒硝 6 g,水煎服(或为散剂,6 g/次,早晚各 1次)。

4.12 二陈宁嗽饮(自拟方)治湿邪犯肺,肺气不宣,咳逆不止者。陈皮9 g,制半夏9 g,茯苓9 g,金银花 15 g,贝母 6 g,桔梗 6 g,炙枇杷叶 6 g,白前 6 g,前胡6 g,旋覆花6 g,甘草6 g,水煎服。

4.13 桂枝汤 治感冒表虚证,微热恶风汗出不愈者。桂枝9 g,白芍9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去核),阳虚加制附子3 g,气虚加黄芪9 g,血虚加当归9 g,水煎服。

4.14 宣肺通窍饮 治轻型感冒,鼻塞流涕,咽喉不适者。麻黄3 g,炒杏仁6 g,细辛5 g,桔梗6 g,牛蒡子6 g,薄荷6 g,水煎服。

4.15 银翘甘桔汤(自拟方)治感冒上受,热结咽喉者。桔梗 9 g,甘草 6 g,蝉蜕 6 g,僵蚕 6 g,马勃 6 g,薄荷 6 g,牛蒡子 6 g,蚤休 6 g,升麻 6 g,连翘 12 g,金银花15 g,水煎服。

4.16 大青龙汤 治风寒感冒,表里俱实者。麻黄6 g,桂枝6 g,炒杏仁6 g,石膏9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4.17 玉屏风散合桂枝汤 对气血虚弱适应能力较差者,常服此方,有一定预防作用。黄芪15 g,白术9 g,防风 9 g,桂枝 9 g,白芍 9 g,甘草 6 g,生姜 3 片,大枣3枚(去核),水煎服。

4.18 预防感冒方 适用于感冒流行期。金银花(忍冬藤亦可)30 g,贯众 20 g,板蓝根 30 g,绿豆 30 g,甘草6 g,水煎服。

5 治感冒廉简方

此类方适用于农村,或穷僻壤缺医少药之处。

5.1 治风寒感冒方 适用于发热恶寒无汗者。葱白连须饮 30 g,生姜20 g,苏叶 10 g,煎汤湿服,被覆取汗。

5.2 治风热感冒方 适用于发热恶风或微恶寒,无汗或微汗者。金银花(无花时,可以其藤叶代)30 g,薄荷 6 g,葛根 10 g,桑叶 10 g,苏叶 6 g,水煎服,待汗出。

5.3 治暑热挟湿型感冒方 适用暑湿冒风,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大便稀溏,发热或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彻者。鲜荷叶15 g,薄荷6 g,白扁豆花(无花以白扁豆代)10 g,藿香 10 g,陈皮 10 g,苏叶 6 g,水煎温服。

6 用药配方注意事项

1)感冒初起,大多为邪气外束,毛孔闭塞,故当从汗解,以辛开发散为主,切忌苦寒沉降之药,不利于邪气外出。

2)风寒外束,辛温发汗重剂用麻黄时应慎重,特别对肝阳上亢及心、肺气虚型患者,尤当注意。此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张仲景已有明训云:“麻黄发其阳故也。”

3)温邪上受,入喉犯肺,邪尚轻浅,咳嗽喉痒者,可遵叶天士与陈平伯先生法,以宣肺为主,用药宜轻灵疏泄为上,不可用苦寒重剂。

4)寒束较重,无汗畏寒,头身痛重,除以辛温解表外,可加羌活、独活、防风等药,不仅有助于发汗之力,亦有祛风止痛之功,效更佳。

5)若邪热持续不退者,多系从阳化热,内合阳明者,应适当加用辛寒之药,仍从汗解。以热郁至极,需得辛寒,方可化汗也。但用石膏时,需根据体质强弱,斟酌用量。若体虚之人,用之过量,亦可导致便溏,腹中寒故也。

6)凡感冒挟湿,无论胃肠有无证状,因湿性腻滞,均不易疏泄,又不可加用苦寒,宜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方可化解。

7)若老年体虚之人,用发汗药宜适量,以防汗多亡阳。凡体虚不易作汗者,宜酌加人参、黄芪等药,以助其气化之力。

8)若邪入较深,病情较重,或误治坏证等,当参照有关学科治法,临机处治,兹不烦述。

猜你喜欢
无汗伤风桔梗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无汗运动
夏季患上“热伤风”给你支几招儿
清凉无汗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秋咳食疗验方二则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
伤风防治中的“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