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快易慢难 汇率改革主动实施——2010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2010-03-16 01:16张曙光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张曙光 张 弛

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回升势头加快,GDP增长11.9%,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在现行体制和各地火热的城建热潮下,中国经济运行快易慢难,CPI涨幅回调并不意味着通胀预期下降,出现贸易逆差也是暂时现象,实际利率可能为负,而房价上涨过快更是对政府决策和能力的考验。汇率问题应从我国利益出发,主动操作,在贸易恢复性高速增长情况下,也有了主动操作的空间。必须明确,做活机制重于汇价调整,脱钩换锚,扩大浮动幅度,此乃解决之道。

一、总量态势

1.国民经济回升加快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9.9%,集体企业增长13.0%,股份制企业增长2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8.8%。重工业增长22.1%,轻工业增长14.1%。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东部地区增长18.3%,中部地区增长23.1%,西部地区增长20.2%。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2.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升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八大类商品四涨四落:食品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居住上涨2.9%;衣着下降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均下降0.9%,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下降0.1%。从环比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3月份环比上涨0.5%。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

图1 GDP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季同比增长率(%)

3.就业形势有所改善

一季度,珠三角等地曾经出现“招工难”和“用工荒”的问题。根据网络招聘资料,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呈环比上升趋势,且前者高于后者,在职人员比重继续上升,而应届生比重有所下降。

4.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2010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5%。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同比多增402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263元人民币。

二、因素与结构

1.投资增速略有回落 消费品销售增速加快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增长26.2%,西部地区增长30.0%。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支持消费增长的是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308元,增长9.8%,农村居民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分别是7.5%和实际增长9.2%。

2.进出口恢复性增长加快 3月份首现贸易逆差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进出口相抵,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

1-3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59家,同比增长19.8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4.43亿美元,同比增长7.65%。其中,3月份均快于前两个月,新批外商资企业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 28.05%和12.08%。

3.财政收入增长超过三成 国企利润大幅增长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地方本级收入9698.83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7702.55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税收入1924.52亿元,同比增长18.9%。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508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国内消费税1711.02亿元,同比增长69.4%;营业税2953.73亿元,同比增长41.2%;企业所得税2490.59亿元,同比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关税482.53亿元,同比增长48.9%;车辆购置税 381.6亿元,同比增长60.2%。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亿元,同比增长119.7%。39个行业中,35个盈利。一季度,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 65101.1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中央企业增长45.1%,累计实现利润4088.2亿元,同比增长75.8%,其中央企业增长55.8%。

4.货币供应增长稍有回落 贷款增长依然较快

2010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增幅比上年末低5.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 1)余额为 2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比上年末低2.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 0)余额为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1%。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5.37万亿元,同比增长24.08%,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5.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1%。

5.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 拆借和回购利率上升

一季度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33.16万亿元,日均成交5526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9.55%,日均同比多成交482亿元。

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0%,比上年12月份上升0.1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0%,比上年12月份上升0.14个百分点。

6.A股市场震荡分化 中小板泡沫明显

一季度A股维持震荡走势,但板块分化明显,中小板块泡沫明显。沪指维持在3300-2850点区域波动,成交量也渐趋萎缩。自3407点以来,沪指呈现三角形形态,只待时间窗口打开后再寻求方向突破。虽然沪指在2007年高点(6124点)一半附近的位置震荡,但中小板块的泡沫不可小视。自2009年底创业板块开盘以来,众多创业板股票的股价在短时期内差不多翻倍,许多中小股甚至垃圾股的股价自低位以来翻了十几倍,中小板指数累创新高,已经到达2008年的高点。可想而知,中小板块股票不可能永远维持超高的估值。

受去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A股和大宗商品都经历了大幅度的反弹,资本市场重现泡沫风险。为了未雨绸缪,继去年底创业板开盘以来,资本市场的IPO明显加快了频率。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增加了做空的力量,再加上加息周期来临的预期,估计A股很可能要重回调整轨道。

三、政策分析

1.总体形势判断

2010年第1季度,中国经济回升的势头加快,GDP增长11.9%,工业增加值增长 19.6%,CPI上涨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经济增长偏热苗头的预警出现。要知道,在目前的体制下,中国的经济运行是快易而慢难,推动增长的主体强而有力,劲头十足,而加强调整的力量弱而不足,难成其事,因此,增长加快与调整迟缓,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性。这是否意味着结构调整的削弱和乏力,值得关注。

从拉动增长的需求因素来看,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加速,一靠消费增长,二靠投资拉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17.9%,加快2.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虽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增速仍大大快于消费,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大加快,再加上已经出现的轨道交通热和高铁热,投资的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进出口增长超过了40%,贸易顺差明显缩小(调整了价格变动后的实际顺差仍有较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2、6.9和-1.2个百分点。可见,这中间既有向好的趋势,也有不利的地方。

无论是从一季度的实绩来看,还是从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来看,今年的情况还是相当复杂的。虽然增长目标的实现不成问题,但改革和调整的进步如何还说不定,切莫一俊遮百丑,不切实际地盲目乐观。

2.通胀预期不可掉以轻心

今年2月份消费物价上涨了2.7%,3月份回落至2.4%,一季度为2.2%,低于政府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这是否意味着通货膨胀预期的下降和消失?恐怕还不能这样看。因为,促进物价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虽有上年的增长基数较低,但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必然拉动价格上涨,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的大幅上涨(9.9%)就是证明。二是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一季度的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也超过了原定目标,利率依然较低,流动性过分充裕的问题继续发展。再加上汇率升值的压力,热钱流入有可能增加。三是今年的粮食生产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西南大旱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北方气温偏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难以预知。四是房价上涨达到了两位数,资产泡沫继续膨胀,其影响还在发酵。五是民工荒问题的出现,使工资明显增加,导致劳动成本上升。六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油价甚至达到了87美元的高位,而进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影响到国内的生产成本。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并未减小和削弱。

面对消费物价的变动,货币政策的操作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不会超过3%,加息已无必要,有人认为鉴于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和趋势,二季度或者下半年仍有必要加息。从央行再次启动三年期央票和2月下旬以来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货币7960亿元的情况来看,释放的仍然是从紧的信号。这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从现有情况来看,要把通胀率控制在3%不是没有困难的。虽然,今年的物价上涨不会超过5%,但明后年的情况如何,不能不有所思考和筹划。不仅如此,虽然CPI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但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已经明显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房价上涨速度更是大大超过按揭利率,实际利率已经变成负值。因此,升息可能更为有利。

3.对贸易顺差减少和出现逆差的分析

今年一季度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一些戏据性的变化。一方面进出口出现恢复性的高速增长,增速达到了44%,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大幅收窄,3月份甚至出现逆差。表面来看,这是一种积极性的变化。但是否意味着经济调整的成效,则值得进一步分析。

在出口恢复性增长平稳达到28.7%的基础上,贸易顺差收窄的原因是,进口的增长大大快于出口的增长,前者约为后者的2.26倍。3月份的情况更甚,以至出现72亿美元的逆差。这究竟是调整的成效和结果,还是人为的产物,看看具体情况也就不难明白。在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有,铁矿石进口1.6亿吨,增长18%,价格平均上涨20.7%,进口货值154亿美元,增长42.4%;石油进口5688万吨,增长39%,进口货值增长131%;从美、日、欧进口的主要是机械、汽车和其他投资品,分别增长70%、57%和53%。鉴于美国国会议员向中国施压,要求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以及胡锦涛主席去美参加核安全峰会,温家宝总理和商务部在3月下旬就预测当月将出现贸易逆差,这就不能不使人心生疑虑,贸易逆差是为了政治需要而突击进口造出来的,因而是暂时现象。这既不会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也不会改变汇率升值的趋势。今年贸易的总体情况仍然是顺差,只是顺差有可能缩小。当然这也符合调整的方向。

4.从房价上涨看宏观政策操作

房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发表了一通抑制房价的议论,刚一闭会,北京的“3·15地王事件”就出来叫板,楼面价每平方米超过了3万元;政府接连出台一系列调控办法,房价却越涨越快,3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1.7%,上涨最快的海口达到64.8%,广州也上涨了20.3%,二手房价格上涨了9.5%,最快的三亚则上涨50.4%,深圳也上涨了23.9%,楼市调控变成“空调”。进入4月份以来,继续疯涨,4月11日下午,杭州裕兴不动产公司相中的一套房子,四小时之内上涨了15万;南京六家楼盘周末开盘卖房,一天之内几乎卖光;北京春季房交会上,商品房成交均价上涨45%,通州区三个月之内房价上涨近万元。海南旅游岛的推出,北京出台通州新城建设规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中小城市发展规划的推高,在各个地方热火朝天的城建热潮的推动之下,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破灭看来难以避免。

面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超过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消息一出,股市应声下跌,一些银行也表态贯彻。从理论上讲,首付提高,一次性支出增加,而利率提高,不仅会增加月供,而且还需要多还款,自然会抑制价格,减少销售。因此,政策的思路是对的,也是必要的。然而,问题在于,“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如何定义,由谁定义?二套住房等多套住房标准有多个口径,如何界定?即使以上两个定义和标准界定清楚,银行和地方政府愿不愿和能不能认真实施?中央政府的考核和问责机制能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房贷依然是银行的好资产,哪个地方房价高,哪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就快,中央靠什么手段去监督这些差别化政策的贯彻实施。

上述调控政策完全立足于管控,因此,有人将其戏称为“限购令”。目前房价高企的根本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再加上国企垄断加强,民企环境恶化,实体经济经营困难,投资渠道狭窄不畅,通胀预期继续发展,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而注入房地产市场。因此,面对着各种冲击和宏观失衡的压力,仅仅着眼于管控和限制,不仅效果不佳,而且负作用很大,同时,由于呆滞的汇率和利率体制,我们不得不采取五花八门的替代工具,导致宏观调控越位干预微观运行的问题。

目前,宏观调控出现了越来越短期化的趋势,这不仅难以熨平经济周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退一步看,即使宏观调控政策正确,操作适当,政策效应不错,也只能解决短期均衡问题,形成一种暂时的稳定局面。这可以盈得时间,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但是,如果没有改革和调整的准备和行为,政策效应过后,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四、趋势预测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仍然处在动荡之中。美国经济回升缓慢,由于失业率高企(1月份为9.7%),再加上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欧洲经济由于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出现停滞,甚至威胁到欧洲统一的进程,罢工事件和自然灾害也雪上加霜,英国经济更加困难;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债务总额直逼GDP的2倍,通货紧缩也成为日本政府的难题,不得不于去年12月推出总额达7.2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向金融机构增加10万亿日元贷款。因此,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还很长。

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形成对照,“金砖四国”和新兴市场11国的经济情况则比较好,从2006-2008年,“金砖四国”的GDP年平均增长10.7%,出口增长率都在20%以上,相互之间的贸易也有明显增长,四国的GDP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去年达到了45%。在发展中国家较快增长的支持下,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将好于去年,近日IMF预测将达到4.2%。当然,各自面临着自己的问题,比如,中国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印度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威胁。虽然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四国也不断走向世界决策的中心,话语权也在提升,但有待于形成一种谈判和合作的机制。

从国内的经济情况来看,短期经济运行尚无大碍,似在可控之中,长期发展困难不小,取决于结构调整的进展和成效。因此,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在10%上下,CPI在3%左右。具体预测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