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霞
水利事业单位体制复杂,既有公益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又有生产经营性的企业单位。由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完成,部分基层水利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关系不十分明晰,导致单位资产难以清晰界定,经济关系复杂,财务管理难度大,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水利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基层水利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财政经历了多次改革,上世纪80年代,水利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体制,单位收入上缴,支出由财政拨给。1980年后,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形式。随后又变为“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定项补助标准将根据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后来,按照“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实行部门细化预算管理,目前,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有力推进。
水利事业单位类型多、专业性强,既有公益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又有生产经营性的企业单位,而大部分基层水利事业单位系二者混合于一体。由于水利事业单位执行的财务制度各异,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事、企不分的事业单位,产权不明晰,事权不清楚,给基层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水利单位的发展趋势是通过防洪、供水、水力发电、水土资源治理与利用,作为水利工程的业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和水利单位自身管理的不断强化,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趋正规。但同时,部分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基层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遇到的主要矛盾与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严格。大部分基层水利事业单位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还不够健全,或者是涉及较少,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水利资金存在占用风险,配套资金到位率低。二是水利资金由财政部门层层划拨,在财政收入困难的地方,下拨的水利资金被滞拨、挪用或占用,工程资金到位不及时的情况较为严重,县级配套资金平均到位率低。一些项目未能严格执行基建程序,结算手续不全,资金拨付随意性大,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宣传、培训不够,加上财务人员自学有限,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甚至出现账目混乱,资产流失,会计信息不真实等现象。
(一)继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水利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明确政事企社间的经济关系,理清资产界线。对于职能重叠,内耗严重的事业单位,应进行撤销合并;对属于企业性质的单位,要尽快实现企业化,全面推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切实提高经济管理效益;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要严格定编定岗定员,充分发挥人员的管理效益。
(二)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切实管好用好水利资金。健全监督机制,实行全方位监督,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途经,是防止经费跑、冒、滴、漏的重要手段。基层水利事业单位应当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搞好制度建设。特别是工程进度的结算程序、资金支付手续、会计核算工作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的衔接等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对水利资金到位率差等问题,加强同财政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搞好水利资金管理工作。
(三)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基层水利事业单位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除培训业务知识以外,还要加强对有关财税知识的培训,使大家能够熟练掌握财税政策,熟悉财税管理文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将自己培养成知识全面,懂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要努力在单位内部营造有利于财务人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环境,认真解决财务人员个人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持财务人才队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