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埠晶
王耀南(1910—1984),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1921年到安源煤矿做工。1921年至1926年,他受党的教育,参加安源工人革命运动。1927年参加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爆破队副队长、工兵连连长、工兵营营长、军分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工兵主任、绥远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工兵主任、工程兵副司令员、军委工程兵顾问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开辟与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荣获二级红星奖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临汾、运城、晋中、石家庄、太原、平津等战役,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耀南一家三代都是安源矿工。祖父在矿上干了几十年,最后在一次瓦斯爆炸中惨死在井下。王耀南10岁就在安源煤矿当童工,跟随父亲在井下学爆破,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湖南党组织负责人毛泽东来到安源,同井下工人促膝谈心,向他们传播马列主义。王耀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聆听了许多革命的道理。1922年9月,李立三和刘少奇一起,领导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工人斗争的胜利,使王耀南深受鼓舞。他经常到俱乐部看工人写标语、印传单,并帮忙张贴、散发;还经常躲在夜校的窗台下,听教书先生讲述工人怎样团结起来和资本家作斗争。不久,老矿工刘振海把王耀南等七八位小伙伴组织起来,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儿童团。此后,王耀南除下井做工外,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很快成为安源工人运动的重要骨干。1927年8月,年仅17岁的王耀南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安源工人为第二团。9月8日,由60余名安源矿工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爆破队成立。王耀南因长期在井下爆破施工,对爆破很有经验,被任命为爆破队副队长。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王耀南等率领第二团爆破队参加起义,几经周折,于9月19日到达湖南浏阳文家市。21日,爆破队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29日,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毛泽东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工农革命军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爆破队被撤销,其成员分散到各个连队,王耀南被编入第1连第1排任班长。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从此,王耀南这个被人瞧不起的“炭古佬”,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因为没有专门的工兵,王耀南等来自安源煤矿有爆破专长的战士,经常被上级抽调去完成一些突击性的工兵任务,如搭建朱毛红军会师台、修筑黄洋界工事等。1929年1月,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此时已调任军部特务营任排长的王耀南和原爆破队的一些安源矿工,仍经常被调去担负架桥任务,多次受到朱德军长的表扬。
1930年3月,王耀南入党后不久的一天,营长突然通知他马上去司令部报到。王耀南去了才知道,原来军部决定成立工兵连,要他和杨明等原安源矿工具体负责。王耀南、杨明接到命令后,立即加紧筹建工作。
同年6月,红四军、红三军和红十二军在福建长汀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军团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一天,朱德总指挥要求通讯员把王耀南、杨明叫到指挥部,并对他们说:“我今天找你们来谈谈组建工兵的作用。”他向王耀南、杨明询问了工兵连的筹建和人员调配等情况,并说了些鼓励的话。人员配齐后,红一军团工兵连在长汀正式成立,王耀南任连长,杨明任指导员。全连不足一百人,大部分是安源矿工,只有十几条枪,其余都是些十字镐、锯子、斧头、铁锤等工具。据考证,红一军团工兵连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工兵连,王耀南也因此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工兵最早的负责人之一。
工兵连成立后不久,就参加了文家市九龙寺的爆破和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特别是在1930年至1933年的4次反“围剿”战斗中,工兵连都起了重要作用,并日益发展壮大。1930年10月,红一军团工兵连在江西吉安扩编为红一方面军工兵连。1934年春夏之交,又在江西瑞金扩大为工兵营,王耀南被任命为工兵营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红军失利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王耀南等率工兵营随主力红军长征,在江西于都抢架了长征路上第一桥,为保证中央红军和党中央机关胜利转移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4年11月中旬,王耀南奉命率一支工兵连赶到前卫部队接受任务。原来敌人架设在湘江上的浮桥还没来得及破坏,就被前卫部队夺取。王耀南率部赶到江边,即派整整一个排的兵力,组织当地百姓拆除岸边的碉堡,自己则与其他战士冒着严寒,跳入刺骨的江水中进行检查。当主力红军全部过桥后,尾随追击的国民党军队已赶到离浮桥只有500米的地方,并向工兵连战士开火。王耀南火速命令连队炸毁浮桥……
为了替红军主力开辟前进的道路,1935年5月,王耀南奉命率一支工兵连参加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泸定桥位于川西,横跨激流滚滚、咆哮奔腾的大渡河。桥长约30多丈,宽约8尺多,没有桥墩,由13根铁索组成,其中9根并列做桥面,4根做两旁的扶手。铁索上原来铺有供人马通行的木板,为阻止红军渡河,敌人已将木板拆去。31日破晓,遵照前卫团首长的命令,22名突击队员和工兵连铺桥板的战士,在我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向铁索桥上冲去。王耀南指挥工兵连战士一个接一个地把材料运到桥头,并迅速将门板铺到铁索上,用绳子捆绑固定。突击队员紧紧跟在后头,扶着铁索前进。工兵连铺了不到五分之一,突击队员觉得速度太慢,即分成两路,脚踏铁索,手攀扶栏,冒着枪林弹雨把事先堆放在桥头的木板、杂物浇上汽油点着。霎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在突击队员勇猛冲向敌岸的同时,工兵连战士继续在铁索上铺设桥板。快铺到一半时,刘文斌、张金元等3名战士因脚下的门板已腐蚀,一起掉入了河中,即刻就被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所吞没。经过一天的战斗,直到下午才把桥板全部铺好。第二天,毛泽东、周恩来率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了泸定桥。
长征途中,王耀南率领工兵营战士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命令,在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不畏艰险,不怕疲劳,先后架起了几十座桥梁,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障中央红军道路畅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长期征战和艰难跋涉,红一方面军工兵营到达陕北时,所剩人员已不足一个连。战士们称赞王耀南和他指挥的工兵营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急先锋。
王耀南最大的特点是勇敢,不怕死。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并活捉了一名日本兵。在石灵战役中,他身负重伤,却仍坚持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抗战八年中,王耀南多次负伤,是八路军高级干部中首批伤者之一,白求恩、柯棣华大夫都曾为他做过手术。
王耀南最拿手的是攻城爆破。1941年秋,日、伪军组织7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王耀南运用煤矿爆破、坑道作业的技术和多年实战的经验,参与组织了闻名中外的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工兵参加了临汾、运城、晋中、石家庄、太原、平津等战役的攻城爆破,被誉为“敢死队”的带头人,多次立功受奖。特别是在张家口保卫战中,身为晋察冀军区工兵主任的王耀南与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郑维山配合默契。郑维山率部在两边山上掩护,王耀南则以两个排的兵力同傅作义率领的两个兵团进行对峙。为了迷惑敌人,王耀南指挥工兵在整个城的四周爆破,轰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响了整整一个星期,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圆满地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为此,聂荣臻司令员还把自己最心爱的战马奖励给他。1950年,投诚起义的傅作义将军与王耀南在绥远军区一起工作时,还谈到那次战斗。王耀南说:“当时我们只有两个工兵排在搞爆破。”傅作义说:“我当时还以为你们有一个军的兵力在打阻击,所以我迟迟不敢下令进攻张家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工程兵的建设与发展,功勋卓著的王耀南依然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贡献自己的一生。
1950年底,根据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指示,王耀南率部分干部亲临抗美援朝前线察看地形,了解敌情,为志愿军坑道作战出谋划策。1953年,中央军委吸取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的教训,并在苏联专家彼萨诺夫斯基的协助下,指派杨成武和王耀南共同负责制定了京津唐地区防御作战工程方案。工程竣工后,毛主席亲临视察,并予以高度评价。
王耀南十分注重总结对敌作战经验。反映八路军和民兵打击日寇的著名军事教育片《地雷战》和《地道战》,就是在军事顾问王耀南的指导下拍摄的。他还就有关战略和战术问题,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高级将领作过详细介绍。
王耀南把他的一生献给了我军的工兵事业。他在历次战斗中负重伤5次,周身伤残多处。由于长期爆破作战,他的双耳被震聋,体内还留有弹片。年逾古稀的王耀南身患多种疾病,却仍在军委工程兵顾问的岗位上操劳费心。医务人员几次把他从死亡线上又抢了回来。他在病床上完成了逾14万字的回忆录《坎坷的路》,把对工兵一片虔诚的爱融入了全书的字里行间。全书对其在工兵部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军工程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1983年,《坎坷的路》由战士出版社出版,王耀南把全部稿费都捐给了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王耀南就是这样一位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平凡而伟大的老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