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忠,唐艳艳
(1.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在国外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两种新的趋势:国家退出服务提供者的行列;创造福利市场,社会经济的新型态组织——社会企业 (Social Enterprises,SE)在迅速发展。该新工具的经济特色为:参与性质、小区导向以及连带性——创造并利用社会资本 (Putnam,2000)[1]。以社会目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企业如今在社会中快速发展,涉及的范围包括儿童保育、残障就业、小区发展等等。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非盈利组织 (NPO)开始对社会企业的模式产生高度兴趣,在社会企业的例子中,政府希望让非盈利组织更容易成立自己的企业,同时也提供配套措施,确保企业是以社会目的为考虑进行营运,社会利益公司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CIC)的概念应运而生[2]。这些新兴企业在许多国家中出现,以有效率的社会经济政策工具而闻名。例如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有不同型态,意大利、瑞典、英国等则存在不同形式的社会合作社。
社会企业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物,相反,他们更多的是非常普通的人,其中有教师、医生、律师、记者等。例如美国的 J.B.施莱姆帮助上千计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南非的维洛尼卡◦霍萨探索出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人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巴西的法维奥◦罗萨的计划使得边远农村居民用上了便宜的电力,并使巴西无树大草原的环境得到保护;印度的比利莫利亚创建了儿童热线,为全国的流浪儿童提供 24小时救援;美国的彼尔◦德雷顿创建了一个类似于风险投资基金的 “阿育王”的组织来资助和支持社会企业家。这些社会企业家做的往往是政府和企业相对忽视或者相对失败的领域,他们往往没有权力,没有金钱,但是他们靠自己的理想、热情和坚韧,凭着他们的决心和创造精神,从而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目前中国的社会企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事实上社会企业不但适合城市,也适合农村,对于解决三农、贫困和弱势群体问题都很有帮助。
在过去几年,社会企业家精神 (social entrepreneurship)一词在公共、私营和非盈利等部门中迅速涌现出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兴趣也在持续增长。但是,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总的来说,社会企业家精神意味着改变社会,但是,由于投资领域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定义。有些定义集中在为非盈利部门输送经理人和技能,以帮助其更有效地提供服务[3],这类范畴包括非盈利组织建立小的、赢利型企业,并把收入投入到社会服务问题中[4]。另一类范畴要宽泛得多,社会企业投资不仅仅在非盈利部门,也出现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从事赢利或非赢利的活动。这类范畴倾向于社会投资活动的创新本质,以创造性和独特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在现实中存在多种形式,例如非盈利投资、具有社会目的的企业[5]。本文倾向于后一个范畴,对此,Fowler(2000)曾经提出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6]。
第一个层次被称为一体化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Integrate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它不仅给予个人经济方面的利益,更多地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与责任相关,与社会利益彼此相连,互相依靠。格莱珉银行 (Grameen Bank)就是这一层次的明证;第二个层次被称为反哺式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Re-interpretation Social Entrep reneurship),经营反哺到企业,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收入来源。例如香港的明途联系有限公司,聘用残疾人及弱势人士,通过公司内不同性质的业务,包括便利店、康复用品专卖店、家用品店、直销业务及清洁业务等,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士提供服务。英国贸易及工业部给出的定义属于第二个层次,社会企业是以社区的目标为企业目标,盈余被再投资于相同的社区目标中,而不是为了股东或者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企业[7]。第三个层次被称为配套式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Comp lementary Social Entrep reneurship),指非政府组织下开办的赢利型企业,企业本身不创造社会利益,但其赢利用来补偿非政府组织有关社会使命的运作成本。
定义社会企业家精神同样的难题,也蔓延到社会企业家上。有的从社会属性角度来解释,例如 Peter Drucker(1996)指出社会企业家是改变社会的人[8];更多的观点认为社会企业家是创新的个体,是富有社会变革远见的、具有资源动员能力的、拥有必需的商业技能去实现社会变革的人,同商业企业家的区别在于他将企业管理技能运用于实现社会目标上[9]。Thompson etal.(2000)则从福利改革的背景角度提出,社会企业家意识到存在某些福利制度无法满足的机会,从而整合必需的资源来实现变革。社会企业家是变革的动力,面对重大的问题,通过不懈的努力,用新的办法大规模解决问题[10]。
综合起来,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存在是为了更长远的社区或者环境目标,它运行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通过企业社会投资的方式来提供公共品,大规模解决社会问题。因此,社会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创造利润是其当然目标,但首要的目标是用有限的金钱为更多的人群做事,以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弊病,树立新的模式来创造财富,促进共同繁荣,并且修复环境。因此,社会企业的类型多元化,主要分为“公司制模式”、“合作社模式”及 “社区经济项目”等几种类型。它们拥有各自的特色 (见表 1)。
在研究社会企业家时,如果不考虑其动机的道德性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是与商业企业家的本质区别所在。
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的 “格莱珉银行”成为发展中国家微贷的典范,在他的理想模式中,企业家不是一群具有特别禀赋的稀有的人群,企业家也不是总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最终的驱动力。尤努斯认为,所有的人 (包括那些赤贫的穷人),都具备成为企业家的潜力,同时企业家也应该具有社会良知[11]。社会企业家可能有巨大的赢利 (甚至比那些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家有更多的赢利),但那是他的次要目标,他首先被一套社会目标所激励。通过为社会企业家与企业家中的社会投资拓展空间,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格莱珉银行的行动正是如此,它致力于成为具有社会良知的、为社会目标所驱使的企业。
社会企业家创业是为了广泛的社会和环境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就业目标:最广泛的能够支持就业的,对于社会企业来说,是扩大弱势群体的就业;(2)对弱势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主要针对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病人、失业者、女性、无家可归者、酗酒、吸毒者等,服务的方式除了提供必须的生活用品外,还有意识地进行初级商业服务,内容有培训、社会援助、提供住房、护理、社区文化中心、商业咨询,其中培训是最多的方式;(3)绿色环境目标,大多数具有环境责任的企业家加入到废物再利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将经济发展与环境联系起来;(4)最高层次的社会目标,即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观念,将其理想传播到整个社会,形成相当的社会影响。
表 1 社会企业 (SE)的类型及特点
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道德基础的社会企业创业过程模型,如图 1所示。
图 1 社会企业的创业过程模型
①社会企业家在市场上与所有其他人进行竞争,但是他首先被一套社会目标所激励;这个目标的形成经历特定的环境,贯穿个人的经历,最终社会的需要和机会等因素交汇在一起,社会企业家采取决定性行动,实践创业理念;
②这些社会企业家发现新的过程、服务及产品,用创新的方法结合旧有的方式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企业需要赢利,有的企业甚至赢利数额很大,但是个人的赢利是次要的;
③社会企业家创立变革的组织 (或企业),募集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商业机能、技术、研发到革新的领域,企业还要有必要的监督机制,确保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
④社会企业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越大,市场给予社会企业家的评价就越高,吸引或多或少的社会投资投入到更具有革新性、更有效率的企业上。
社会企业家不会让有限的资源去限制他们的 “愿景”,他们具有令人折服的远见,高度的容忍[12],他们矢志不渝地要实现一种对于自身来说意义重大地目标,会系统地寻找机会,估计困难,关注质量与效率,对雇员和合作伙伴乐于承担义务和责任[13]。
社会企业家有坚强的意志,在目标尚未实现之前,以信心从事大众不能理解的事业。社会企业家并不比商业企业家更有能力,知识也不比其它人渊,关键的差异在于他们的“动力”。
社会企业家的决心最强,把他要达成的当作长期目标,而这个目标对他们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他们会更有系统地寻找机会、预料障碍、评估成果;他们关心质量与效率,能履行自己对员工与生意伙伴的承诺;更重要的是,他们较重视长期的报酬和收益,而不看重短期的获利。
由于社会企业家们从事的事业是革新性的,他们善于不断创新,自我纠正。他们非常愿意改正自己的缺失,就像初创的企业一样,推动社会变革的商业模式也会不断演变。如果没有不断的演变,这个组织就不太可能达到产生重大影响的阶段。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目标方面的创造力,二是解决问题方面的创造力。他们花费很多时间思考,如何使客户真正去使用他们的产品。
许多社会企业家几十年如一日,持续推动他们的观念,以一对一的方式影响别人,在获得社会认可前,他们往往已默默无闻开展工作多年。社会企业家所行使的力量,所发挥的影响力,也不易为人们所理解。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某某亿万富翁宣布捐款的形象。但是,我们必须钦佩——德雷顿在 1978年建立 “阿育王”(Ashoka)后,与全世界的社会企业家、运动领袖、学术人员、出资人、商界人士和其他人的会谈进行了 10万次以上。这种长期的说教在阿育王成立最初的时间里,一直持续而顽强的坚持着。现在,阿育王在亚洲、非洲、美洲和中欧的 46个国家运作,援助了 1400名社会企业家,对他们直接资助将近四千万美元,为社会企业家解决资金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正是这种低调的、不懈的行事风格,保证了社会企业家变革世界。
社会企业家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社会企业家”是务实的,不投机、不放弃,目标是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人受到 “社会良心”(Social Conscientiousness)的驱使,就像商业企业家受到利润的驱使一样。
但是,社会企业家与一般商业企业家的差别在道德责任心上。道德准则是社会企业家的 “基石”,道德境界是他们的根源。许多社会企业的案例都发现了这一点。在社会企业家们生活中的某一时刻,一个实现某种变化的想法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一定要由他们来解决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他们都是因为她们对别人的 “痛苦 “达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而不得不自己采取行动去改变那种状况。社会企业家以创造社会价值为使命,他们所追求的,是常人难以理解、其本人心中对于一个新世界的梦想,为主流社会所排斥的人创造一种可以使用的模式,创造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愈来愈多的社会企业家用盈利实体的方式设立非盈利机构,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达到愿景的最佳策略,他们并不排除现有的经济模式,但是社会企业家务实地了解市场经济的限制,以及坚持发现让穷人可以参与的新的市场机制。
不少社会企业家会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去完成大的变革,需要有资金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实现其目标。他们面临最大的困境的时期,不仅仅是在启动理想的初期,更多的是当他们开始大规模扩张的时候,所需要的资金缺口最大。正是因为社会企业在非盈利活动中,小的问题例如缺乏资源、基础设施不足、管理能力欠缺等都被放大,因而在寻找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整合各界资源方面就显得更加迫切。资源主要包括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前者一方面来自社会福利部门、企业或社团捐赠、贷款、贷款担保等,这些资金都是为了特定的社会目标;另一方面,社会企业通过直接生产和出售本身产品或代理相关产品,赚取一定的经费来完成企业的社会目标。后者是现代社会企业越来越倾向的资源募集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1)从各级政府项目的外包中,获取相当的利润;(2)通过政府提供的经费,服务社会和企业,向企业收取费用;(3)得到大公司的经营特许权或是专卖权;(4)将可循环利用的物品加以整理,转卖给相关组织。人力资源的募集则是吸引员工和志愿者经营日常事务,有的聘请专业人士管理企业,甚至有专门的咨询师帮助重组企业的架构,吸引职业经理的加盟。
社会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采取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的方式,为弱势群体增进福利。这些企业一般采取公司制模式,他们提供职业训练与就业机会,以 “工作整合”为特色,关切那些被社会排除的弱势团体 (尤其是身心障碍者),通过提供工作给弱势人群,使之整合入劳动力市场。此模式强调为弱势团体提供职业训练、工作机会、提供一般市场水平 (或略低于)的工资,以及辅导创业。
Track 2000回收中心是英国第一家循环再生社区回收企业,Track是英文培训 (training)、资源 (resource)、社区(community)、行动 (action)和知识 (know ledge)的缩写。企业从公众手中收集家庭旧物品,并且循环利用。其运作经验是:第一垃圾是资源,企业注意到社区中很多家庭的旧家具、洗衣机、电冰箱等被作为垃圾遗弃,其实还有使用价值;二是有很多失业者需要技能;三是很多社区穷人买不起生活用品,但是他们对旧物品有潜在的需求。于是企业的解决办法是,培训志愿者和员工,把物品修理好送给贫困的家庭使用,这样既减少垃圾又真正使物品循环再生。企业建立了培训工作坊,根据弱势居民的需求建立培训项目,例如修理电器、健康和安全、仓储工作、驾驶铲车、以及做记录和找工作的技能等等,同时经常与大公司联系,帮助培训者找到工作。因此Track2000的工作让人们为垃圾围城的城市找到一条垃圾循坏再生的途径;而提高社区失业人员的技能和培训,使他们获得就业机会。
对于社会企业的访谈及调查发现,他们一般偏好成立组织分支方式,即在各地设立分部 (会),维持总部的管理控制及所有权。这样的组织方式不一定能达到组织所预期的效益。例如,许多社会企业认为一旦扩大组织,资源募集策略可以比以前更容易实现,但事实上,情况有时相反。相对来说,因为组织需要管理及协调不同地区的运作,反而会增加组织成本。这也意味着只有通过跨领域的合作,依靠与共同和私营部门的紧密联系运作,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需求。
因此,社会企业家同时承担 “公”、“私”部门的工作。一方面,他们为了政府部门因无法有效运用现有的公共服务照顾到的人工作;另一方面,他们提供企业部门因为风险太高或报酬率太低,而不愿提供的服务,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社会企业所追求的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企业的价值,因此也必须更多地依赖彼此的信任及关系,融入于其日常营运的主要核心工作中,来达到其目标。
印度促进民间创新运动发端于Anil Gupta教授和他领导的 SRISTI企业。SRISTI成立于 1993年,旨在强化保持生物多样化和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方法解决当地问题的基础上,发挥民间发明家、创新者和企业家的创造力。在SRISTI的努力下,民间创新扩张网络 (Grassroots Innovation Augmentation Network,GIAN)成立。他们以一种创新的模式搜寻民间创新和传统知识、整理归档、进行价值增加、促进其商业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在SRISTI的影响下,印度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到推动民间创新的活动中来。一个很小的例子是,印度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及卡纳塔克 (Karnataka)边界的一个小村庄阿塔欧尼 (Athaoni)是科哈普里皮鞋的出产地,直到最近,这些地方仍然运用古老的传统技术制作皮鞋。来自中央皮革研究协会 (CLRI)的科学家在研究皮鞋制作过程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将冲模流程标准化,并在设计上进行了某些创新,这样不仅使鞋子穿起来更舒服,还将制造过程由30天缩短为10天[14]。这个创新过程并非科学家们灌输给当地人的,而是科学家们请教村里年长者,并说服这些在当地有影响的人改变古老的传统,这些老人们再去影响更多的人。目前,已经有数以百计的技工接受了 CLRI的训练,这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还更新了他们对科学与研发的观念。
社会企业家努力设计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案,他们富有创意的服务方案未能惠及大多数人口,阻碍的瓶颈是传统分送渠道的不足,出于这一考虑,社会企业家摒弃了专业密集的模式,采取发动普通民众的策略,将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赋予穷人或弱势团体,解决广大的边缘人群的需求,这就是赋权策略。
在赋权过程中,主要利益相关群体能够影响和共同控制他们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利用,共同参与决策。参与可以是象征性的,例如听取决议,也可以是实质性的,例如参与项目的决策等。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表现为不同范围的参与。
中国云南某村正在实行的小额贷款项目采取的就是 “赋权”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村民是解决社区贫困的主体,参与扶贫的企业只是社区发展的协作者。村民大会确定小额信贷的管理制度,并将小额信贷进一步创新,改为由社区自己管理的社区发展基金,选举了社区发展基金管理小组,管理和约束基金的办法也有了,村民投票由一个有文化的会计管账,赋权一个有良心的出纳监督帐目。在项目运行 3年中,回款达 100%。在村民赋权的前提下,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每个季度公布账目;实行 5户联保,贫穷的贷款者组成一个5人小组自己管理,这样建立一个小的 “熟人社会”而互相监督,如果一个人不还贷,那么其他人就会帮助他,或者延长还款期限或者让他每天少还一点,如果他拒绝还贷,他在这个熟人社会中的信用就会受损。
赋权机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极大地调动起借贷者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这些本来完全没有金融知识的贫穷村民,通过小组与贷款者联结起来,使他们自然地对管理自身的事务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他们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去寻找新的途径而使自己和其他成员尽快脱离贫困。
社会企业家与商业企业家同样重要,他们也许是我们最需要的人——医疗保健、教育、城市管理等等,在我们身边有足够成功的案例,例如,阿拉善生态协会以及在山西成立的小额贷款企业。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企业家,但社会创业家是一类特殊的组织领导者,中国需要一批社会创业家来探索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1]Putnam R.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00.
[2]DTI Report.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ies[EB/OL].http://www.dti.gov.uk/cics.
[3]Reis Tom.Unleashing the New Resources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a Scan,Synthesis and Scenario for Action[M].Battle Creek,MI:W.K.Kellogg Foundation,1999:27.
[4]McLeod Heather.Cross over:the social entrep reneur[J].Inc.Special Issue:State of Small,1997,19(7):100-104.
[5]Dees J Gregory.The Meaning of‘Social Entrep reneurship[R].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contributed from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unders Working Group,1998.
[6]Fowler Alan.Ngdos as amoment in history:beyond aid to social entrep reneurship or civic innovation?[J].Third World Quarterly,2000,21(4):637-654.
[7]DTI(英国贸工局).Social Enterprise:a strategy for success[EB/OL].www.d ti.gov.uk/socialenterp rise.2002.
[8]Gendron George.Flashes of Genuis:Interview with Peter Drucker[J].Inc,1996,18(7):30-37.
[9]Cannon Carl.Charity for profit:how the new social entrepreneurs are creating good by sharing wealth[J].National Journal,2000,(16):1898-1904.
[10]John Thompson Geoff Alvy,Ann Lees.Social entrep reneurship-a new look at the peop le and the potential[J].Management Decision,2000,38(5):348-338.
[11]穆罕默德◦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 (中译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2]Prabhu Ganesh N.Social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1999,4(3):140-145.
[13]David C McClelland.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 l social entrepreneurs[J].Jounal of Creative Behaviour,1987(21):219-233.
[14]张维,张立艳.SRISTI在促进民间创新中的实践及其启示 [C].天津: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