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
近日获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颁发安全证书。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疑问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最近,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三名委员做客人民网,逐条驳斥媒体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不存在风险,可放心食用,并批评媒体的“负面”舆论,妨碍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
上述委员指出:我国制定了未来10年,即到2020年1000亿斤的粮食增产计划,也就是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未来10年的增产任务艰巨。靠什么呢?常规育种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一定要和新技术结合;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短缺现状一个“唯一可取”的技术,就中国制定的2020年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具体目标来看,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也是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转基因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选择”这样的论调,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括“水、土、肥、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良)”8个方面,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只是发挥了其中一个方面。
要强调的是,转基因作物本身并不增产。目前的品种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而已,其亩产量如果多种几代就越来越低。美国是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国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但其粮食总产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的5.01亿吨;单产也不行,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
所以说,粮食产量的提高,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得充分挖掘各种潜力,而不是片面追求技术就能做到。
《第一财经日报》1月5日报道了云南省农科院进行的一项新肥料实验,水稻、玉米的标准实验和大田实验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惊人的增产效果,9亩水稻增产幅度21.55%是很大的。从云南省农科院实验所使用肥料的成分构成来看,氮磷钾含量不足10%,有机质含量丰富,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的效果。这项实验即说明一个道理,肥料的改进、土壤的改良在提升粮食产量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就我国的现实而言,粮食产量遇到瓶颈,这个瓶颈其实是人的因素。实际上,当下由于存在种地不赚钱的现象,有些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导致地力下降,这才是造成粮食产量提升缓慢甚至下降的主要原因。
最近30年来,我国耕地退化的严重程度已令人担忧,要恢复地力,需大量有机肥还田,并配合精耕细作。转基因则是在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的基础上,单纯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懒,地越种越瘦,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影响问题也仍在争议之中。上述委员称,早在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就已正式投放美国市场了,说明转基因不存在安全问题。他希望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种植转基因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
实际上,这其实绕过了安全问题。综合来看,目前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些不确定存在的前提下,万一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目前制约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农民不愿种地、耕地质量低,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紧迫。至于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则更须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