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综合运动能力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2010-03-05 14:30陆一帆赵杰修王正珍安建华李祥臣张一民张培珍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握力台阶负荷

田 野,陆一帆,赵杰修,王正珍,徐 刚,安建华,李祥臣,张一民,张培珍,张 丽,侯 斌,李 捷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新的影响。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手段越来越受到我国国民的喜爱和关注,如何使国民在了解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和适宜的身体活动,锻炼手段和方法应该是国内、外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15,14]。建立科学、有效的健康评价标准是人们判断健康和功能状况,促进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主要从调研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的现状着手,依据人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特征,运用科学评价思想和方法,构建我国国民体质健康单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国民正确判断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学上的指导和评价标准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成年人研究对象由身体健康的青年、中年、老年3个年龄段的人群共同组成。

青年人研究对象年龄为20~29岁,其中,男性2 742名、女性2 177名;中年、老年研究对象年龄分别为40~49岁和60~69岁,其中,老年男性474名、老年女性537名、中年男性464名、中年女性507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心血管运动能力评价

1.2.1.1 青年研究对象心血管运动能力评价

青年研究对象测定安静心率、血压、安静心电图等安静生理指标,合理安排测定受试者的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试验。心肺耐力测试在瑞典产MONARK功率车记功计上进行,采取固定负荷(女为450 kpm/min;男为600 kpm/ min)下蹬踏3~5 min后获得稳定心率,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体重,用Astrand最大耗氧量推测表间接获得最大耗氧量,以m l/kg/min表示,应用最大耗氧量指标结果除以3.5计算得到F.C.结果。

1.2.1.2 中老年研究对象心血管运动能力评价

中年、老年研究对象抽样原则为定点整群随机抽样。首先,对比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试验和二次台阶试验方法测试心血管运动能力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确立二次试验可以替代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试验进行中老年心血管运动能力评价的方法。

1.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试验方法:测试研究对象的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血压、安静心电图等指标。受试者起始负荷无性别差别,均为30 W功率,蹬踏频率为60次/min,每级负荷保持3 min,无间歇直接递增下一级负荷,直至终止负荷。参照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推荐的方法[9],将最大负荷时所对应的功率代入下列公式,即刻得到功能能力(F.C.)。

2.二次台阶试验方法:老年人台阶高度固定为 15 cm,登台阶频率为15次/min和25次/min,依照标准台阶试验动作进行,每次台阶运动持续3 min,两次运动之间不间歇,记录安静时站立位心率和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中年人台阶高度固定为20 cm,上下台阶频率为22次/min和30次/min,依照标准台阶试验动作进行,每次台阶运动持续3 min,两次运动之间站立休息3 min,记录安静时站立位心率和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测量心率可以用 Polar心率表记录两次3 min结束即刻的心率。登台阶节拍由国产摆式机械节拍器发出(表1)。

表1 二次台阶试验程序及要求一览表

F.C.,心脏运动能力,以代谢当量为单位。其值为METs。

二次台阶试验计算的 F.C.:根据本研究建立的我国国民依据年龄推算健康人群的最大安全运动心率计算方法计算最大安全运动心率,在确定最大安全心率的参数下,计算二次台阶负荷试验的F.C.。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次台阶负荷METs1=登台阶频率×(2.394×台阶高度/100+0.2)/3.5+1 (1)

第二次台阶负荷METs2=登台阶频率×(2.394×台阶高度/100+0.2)/3.5+1 (2)

线性的斜率Q=(METs2-METs1)/(心率2-心率1) (3)

F.C.=Q×(HRmax-心率1)+METs1 (4) (Q为线性方程的斜率)

功率车递增负荷试验测试 F.C.:F.C.值为实际测定值,以终止试验前所完成的负荷强度为其F.C.。

1.2.2 肌肉力量评价的研究方法

1.2.2.1 握力

采用电子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2次,取最大值,记录值以kg为单位,精确到1位小数。

1.2.2.2 背力

采用电子背力计进行测试,测试2次,记录最大值,记录以kg为单位,不计小数。

1.2.2.3 站立提踵

测试仪器:机械身高计、秒表。

测试方法:受试者双足并拢,赤足自然站立在身高计底板上,踝关节做最大跖屈(尽力提高足跟)动作。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体侧,观测并记录受试者的高度。然后令受试者恢复到自然站立姿势休息10 s后开始正式测试。测试人员从受试者足跟离地达到最大跖屈高度时,开始计时,当足跟下降1 cm以上或足部产生移位、身体明显晃动时,停表并记录站立时间。以s为单位,不计小数。

另外,青年人群的屈肘力与伸膝力采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车的屈肘和伸膝力专用测试仪器进行测试。

1.2.3 身体柔韧性评价的研究方法

身体柔韧性测试指标选择坐位体前屈,测试主要应用电子坐位体前屈计仪器,测试程序基本同国民体质测试方法。

1.2.4 运动机能单项指标的评价方法

单项评价标准主要采用5级等级评价(表2)。所有指标测试结果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分别制定6个组别(老年男子、老年女子、中年男子、中年女子、青年男子、青年女子)的评价标准。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评价标准,分别取P90、P75、P25、P10四个百分位点,标准分为5级。

表2 单项评价等级对应百分位数和得分一览表

1.2.5 运动机能的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论证法等对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群的运动机能综合评价系统指标进行筛选和各指标权重比例的确定。

综合评价标准主要采用4级等级评价(表3)。操作方案内所有指标测试结果按年龄和性别分组,分别制定6个组别(老年男子、老年女子、中年男子、中年女子、青年男子、青年女子)的评价标准。BM I采用国家卫生部的标准[8],应用3分制法对BM I进行评分,并使用系数5/3对评分数值进行加权,保证所有单项指标评分标准统一于5分制。青年人群的坐位体前屈指标采用国民体质测试标准进行评分。最后,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评价标准,分别取P75、P50、P25 3个百分位点,标准分为4级。

青年男女:

加权总分=BM I加权得分+F.C.加权得分+握力加权得分+屈肘力加权得分+伸膝力加权得分+坐位体前屈加权得分

中年男女:

加权总分=BM I加权得分+F.C.加权得分+握力加权得分+背力加权得分+站立提踵加权得分+坐位体前屈加权得分

老年男女:

加权总分=BM I加权得分+F.C.加权得分+握力加权得分+站立提踵加权得分+坐位体前屈加权得分

其中:BM I=体重(kg)/身高2(m2)

表3 综合评价等级对应百分位数一览表

1.2.6 实验对象的筛选和原则

首先对受试者进行健康生活问卷,了解受试者的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个人生活史。对于出现下述情况之一的人员,排除出受试者名单。受试者人群属于基本健康人群。本研究就基本健康人群中进行筛选,最后确定受试者。

1.2.7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获得的受试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均值,标准差,对比检验在确定正态分布后,采用组间t检验,以P<0.05为显著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成年人综合体质评价的监测指标体系

通过应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经过专家论证会议确定了我国青年人群、中年人群、老年人群的综合体质评价的监测指标,其中,青年人群包括BM I、F. C.、握力、屈肘力量、伸膝力量和坐位体前屈,中年人群包括BM I、F.C.、握力、背力、站立提踵和坐位体前屈,老年人群包括BM I、F.C.、握力、站立提踵和坐位体前屈。注:表中括号内的指标为所对应的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具体测量指标。注:表中括号内的指标为所对应的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具体测量指标。2.2 成年人综合体质评价指标体系内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表4 我国青年人群运动能力评价的监测指标体系一览表

表5 我国中年人群运动能力评价的监测指标体系一览表

表6 我国老年人群运动能力评价的监测指标体系一览表

经过专家论证,制定了不同年龄人群(青年、中年、老年)综合运动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青年:20%BM I、50% F.C.、5%握力、5%屈肘力量、10%伸膝力量和10%坐位体前屈;中年:20%BM I、50%F.C.、7.5%握力、7.5%背力、7.5%站立提踵和7.5%坐位体前屈;老年:20%BM I、50%F.C.、10%握力、10%站立提踵和10%坐位体前屈。

表7 我国青年人群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权重”一览表

表8 我国中年人群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权重”一览表

表9 我国老年人群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权重”一览表

2.3 成年人单项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

2.3.1 成年人心血管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统计学的标准位数法,我国青年男女、中年男女、老年男女心脏功能能力表现出年龄组的差异,总体表现为青年、中年、老年F.C.结果下降的趋势(表10、表11、表12)。

表10 我国青年男女心脏功能能力(F.C.)评价标准(METs)一览表

表11 我国中年男女心脏功能能力(F.C.)评价标准(METs)一览表

表12 我国老年人群男女心脏功能能力(F.C.)评价标准一览表

2.3.2 成年人肌肉力量的评价标准

根据统计学的标准位数法,我国青年男女、中年男女、老年男女肌肉力量指标结果表现出年龄组的差异,总体表现为青年、中年、老年肌肉力量指标结果下降的趋势(表13~表20)。

表13 我国青年男女力量(伸膝力量)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kg)

表14 我国青年男女力量(屈肘力量)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kg)

表15 我国青年男女力量(握力)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kg)

表16 我国中年男女力量(握力)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kg)

表17 我国中年男女力量(背力)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kg)

表18 我国中年男女力量(站立提踵)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s)

表19 我国老年人群男女力量(握力)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kg)

表20 我国老年人群男女力量(站立提踵)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s)

2.3.3 成年人身体柔韧性的评价标准

根据统计学的标准位数法,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表现出性别差异,无论中年还是老年均表现出女性柔韧性好于男性的特点(表21、表22)。

表21 我国中年男女柔韧(坐位体前屈)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cm)

表22 我国老年人群男女柔韧(坐位体前屈)素质评价标准一览表 (cm)

2.4 成年人综合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

按各组总分从低到高排列:75%以上为优秀,50%~75%之间为良好,25%~50%之间为及格,25%以下为较差方法,统计得到的成年国民综合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如表23。

表23 我国成年人群男女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等级划分和对应综合加权得分值一览表

3 讨论与分析

3.1 成年人运动机能评价系统指标体系的确定

所谓“权重”,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各类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所谓“加权”,就是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在确定体质健康评价的综合标准时,通常有加权法和非加权法2种。所谓加权法是指在综合评价中,依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使各类指标享有不同的权重。所谓非加权法是指在综合评价中平均分配各类指标权重的方法。显然,运用加权法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实际问题。因为,各类指标特点不同,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以往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各指标综合评定时,均采用等“权”的方法。本研究也认为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中的各个指标对评定一个人体质时的重要性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必要对指标加“权”后进行体质测定总评。为此,本研究主要根据各类、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对体质健康影响和作用的大小,经过专家论证等研究方法,最终确定它们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自应享有的权重,从而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成年人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标准。

3.2 成年人心血管运动能力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评价心血管机能的手段和指标很多,评价指标的手段也较为丰富,主要是在一定负荷条件下的心血管机能观察。直接的方法是递增负荷试验到极限,评价达到极限负荷强度后的机体输出功率。经典的评价人体心脏功能方法是递增负荷试验,递增负荷试验的功率施加手段可以是电动跑台,也可以是功率自行车或功率划船器。但是,递增负荷试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通常在进行递增负荷试验的过程中,需要一整套的受试者安全保障措施。由于试验方案的可推广性要求,无法将功率车递增负荷试验作为评价我国国民心脏运动能力的普及手段。

Chassford等[10]报道跑台测得的最大耗氧量要多于功率自行车 8%。此外,Chase[11]、Faulkner等[13]也分别报道了相同的结果(15%、11%)。与上述研究的结果相反,Davis等[12]的研究指出,跑台与功率自行车所测得的最大耗氧量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Kohrt等[16]对运动员进行了这2种负荷方式的测定,也发现相同的结果。Ahmaidi等对同一组受试者进行了跑台、20 m往返跑和UM-TT(University of Montreal Track Test)试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测得的最大耗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用20 m往返跑预测的最大耗氧量与用跑台进行实际测定值之间存在较高度相关(r=0.76),而UM-TT与跑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3。Londeree等[17]用6种不同的负荷方式对10名受试者进行了测试,其中,用跑台进行测试的最大耗氧量与用功率车、台阶测试的结果都有显著性差异,分别高出12%和9%,而功率车和台阶2种负荷方式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台阶试验用于体质健康评价已经有50年的历史,有很多方案都是用台阶试验来预测心血管机能。心血管机能测试与大肌群的工作能力,个体活动的动力以及在测试的持续时间段由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的负荷强度递增有关。事实上,用台阶试验来测试心血管机能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在场地的条件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测试,而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专门训练的人员。对于那些有平衡障碍或迈步困难的被测试者来说,事先做好防护措施是必要的。由于很多人认为台阶试验是次最大强度试验,所以,受试者要尽力做到或接近最大运动强度。但同时,台阶试验也可以提供个体最大耗氧量(O2max)的估算。台阶试验是定量负荷试验,不需要专门的记功器,功率准确,便于普及和推广。因此,本研究设计的二次台阶试验在评价老年人群和中年人群的心脏运动能力时,作为简易的运动负荷试验是可靠的。在具体方法中,二次台阶试验2次负荷间没有间隔,其主要的原因在2次负荷的频率转换上,由于老年人登台阶频率较低,所以,可以较为迅速的转换频率;但中年人的登台阶频率较高,不间歇迅速转换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如果没有间歇,整个测试用时短,测试紧凑,更为合理。对于测试的2次负荷间是否间歇,有大量的相关文献参照。有些试验,2次负荷间穿插3~5 min的间歇,如哈佛台阶试验。但也有在2次负荷间没有间歇的,如YMCA负荷试验,因此,是否在2次负荷间插入间歇时间,不是绝对的。主要在于是否有利于试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可靠。

在台阶试验的每级负荷时间上,本研究采用3 min的持续时间。由于一个负荷强度导致心率的变化,并非是持续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生理的“稳态-非稳态-回归稳态”的一个过程。心率的稳态恢复,是2~3 min。杨静宜等[5]的研究表明,在负荷递增2 min后,心率变化稳定,第2 min末的心率与第3 min末的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似乎更多实验性研究愿意采用3 min的持续负荷时间,以保证所测试得到的心率更准确反映机体在此负荷下的心率真实状态。为此,本研究也采用每级负荷时间为3 min的方案。

在评价心血管机能和制定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时,有3个专用的指标:心脏运动能力(F.C.)、心脏适宜运动能力(E.C.)和靶心率(THR)。功能能力简称 F.C.,它作为ACSM推荐的心血管机能评价指标[9],是针对广泛人群的,大量的有关研究和文献表明,当人体的 F.C.的水平在2以下,应采用特别的监护措施指导相关的运动处方执行和运动健身实施。而当F.C.在10以上,是心血管机能优秀的表现,因此,制定运动处方和相关的运动监护措施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针。在F.C.水平处于2~10的范围内,属于一般的人群,可以以一般的概念制定运动处方。在对西安、广州和武汉一定范围中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取健康的中老年人群,进行二次台阶试验的 F.C.测试。对所获得的数据群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受试人群,我们采用自行建立的适合中国国民心血管机能评价方法——二次台阶试验进行测定,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百分位法分级,适合建立我国老年人群的心血管机能能力等级评分标准。

3.3 成年人肌肉力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众所周知,BM I是人体单位面积内的体重,是粗略估计人体丰度的指标,但无法区分身体内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含量,而力量素质和体内肌肉的质量密切相关。

尽管肌肉力量测量可以采用握力测验、背力、过头拉引、向下推压、向上推举、坐蹲起、屈膝仰卧起坐等形式的测量方法,但对于中老年人群的肌肉力量测量指标以握力、背力最为适合,一方面,可以保障中老年人测量时的安全性、方便性;另一方面,可以与国民体质测量指标保持一致、有利于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

下肢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是决定其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的体质测试系统中,尚缺乏简便、可靠、易于全国推广的下肢肌力测评方案。本课题在此做了相应的研究,在参考康复医学中“实用肌力检查法”的基础上,设计了站立提踵实验。通过站立提踵的时间,主要反映小腿肌肉的力量耐力以及双侧下肢肌肉力量的平衡程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全身肌肉工作的协调能力。站立提踵可以科学地反映机体肌肉耐力,操作方便,易于推广。

从力学角度讲,力量是反映力对物体的一定作用。从人体运动角度讲,力量是肌肉收缩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力。从运动训练学角度讲,力量是运动的基本素质,是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力量训练是练习者为了提高自身力量素质而进行的运动训练,是培养优秀运动员过程中的基本训练内容和主要训练手段,是身体训练水平中最重要的评定指标,其对竞技运动成绩获得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实验肌肉功能测试指标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已经成熟的体质测量肌肉力量方法,测试人员均为专业的、固定的科研人员,能够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研究报道,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到60岁以后会渐进地衰退[18]。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功能会发生退行性下降,导致弹性和力量下降。比较发现,本研究关于中老年人力量指标测试结果与其他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本研究对象的中年男性握力结果(44.24±8.50 kg)、中年女性握力结果(25.86±6.10 kg)、老年男性握力结果(36.19±8.06 kg)、老年女性握力结果(22.06±4.89 kg),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果相近,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年男性(40~44岁、45~49岁)和中年女性(40~44岁、45~49岁)的测试结果分别为46.5±8.26 kg、45.5±8.27 kg和29.3±5.87 kg、28.5±5.92 kg,老年男性(60~64岁、65~69岁)和老年女性(60~64岁、65~69岁)的测试结果分别为37.4±8.20 kg、34.9±7.86 kg和23.9±5.38 kg、22.8±5.59 kg[1]。尽管本研究中年女性的握力平均值稍低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果,但本研究标准差高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说明二者结果基本相近,并且,握力测试结果说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测试结果有下降的特点,男性下降幅度要高于女性下降幅度(男性18.20%,女性14.69%)。另外,背力、提踵站力指标是大样本中老年人体质测量的新生指标,缺乏相应的比较和对比。

本研究测定的肌肉力量指标结果与河北、澳门、汉中市、秦皇岛市等的研究结果也保持基本一致。韩志芳、王晓栋[2]通过对河北省不同经济地域的7 200名3~69岁的人按性别、年龄段进行体能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成年男子握力的均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下降,40~44岁、45~49岁、60~64岁、65~69岁中老年男性的握力平均值分别为46.79 kg、46.41 kg、39.21 kg、35.82 kg,40~44岁、45~49岁、60~64岁、65~69岁中老年女性的握力平均值分别为28.00 kg、27.78 kg、23.24 kg、22.28 kg。翟群、袁永红等[7]对澳门60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等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老年男性左、右手握力分别为25.92±7.68 kg、27.40±7.97 kg,老年女性左、右手握力分别为16.95±4.99 kg、18.34±4.97 kg。尹兆友等[6]对秦皇岛市26~45岁年龄段成年人的体能指标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女子握力在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呈上升趋势,36~40岁出现下降, 41~45岁相对平稳;男子握力在26~40岁呈上升趋势,到41~45岁时开始下降,变化较明显;女子背力在26~40岁内呈逐渐上升趋势,26~30岁时长幅最大,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增长幅度逐渐减小,男子背力在26~40岁内呈逐渐上升趋势,26~30岁时增长幅度最大,以后随年龄的增长,长幅逐渐减小。41~45岁中年女性和中年男性的握力分别为30 kg和51.2 kg。

此外,黄大庆、许良[4]根据汉中市20~59岁普通居民体质监测结果,对各人群的体质状况从身体形态、机能、体能3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也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近。

因此,综合以发表研究结果提示此课题测试指标与其他研究结果相近,特别是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果基本一致,侧面说明本研究肌肉力量测定准确度较高,可以作为标准制订的数据基础。

3.4 成年人关节活动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柔韧作为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柔韧素质是人体完成正常生活、工作的必要素质之一,其中诸多日常生活方式对机体局部或整体的柔韧素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人体柔韧性超出一定的适宜范围则可能导致关节松弛、增加肌肉骨骼系统的受伤发生率。因此,科学的、合理的柔韧素质标准可以指导人们进行适度的柔韧性体育锻炼活动。

坐位体前屈作为一种柔韧能力的间接测试方法,其可以综合评价人体的柔韧素质。1996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编制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将坐位体前屈作为体质测定的素质类项目之一。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中也采用了坐位体前屈。坐位体前屈与立位体前屈相比较,具有完全性、避免恐惧心理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儿童、少年和中老年人的体质测量。另外,欧美国家也多数采用坐位体前屈,日本也已应用坐位体前屈取代了立位体前屈。

本实验发现中年男性坐位体前屈结果(1.96±8.41 cm)、中年女性坐位体前屈结果(5.95±8.69 cm)、老年男性坐位体前屈结果(-0.48±9.08 cm)、老年女性坐位体前屈结果(6.93±8.47 cm)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结果相近,均未表现出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P>0.05),侧面提示此课题测试指标准确度较高,并且,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说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高,测试结果有下降的特点。

坐位体前屈作为一项身体素质指标,其会伴随着老年期的步入而表现出下降特点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坐位体前屈同样表现出了性别特点,具体表现在中年女性显著优于中年男性、老年女性显著优于老年男性。此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000年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中报道,无论是老年60~64岁还是老年65~69岁均表现出女性显著优于男性的特点,但是,该标准手册报道的中年40~44岁和45~49岁标准则仅表现出女性稍优于男性的特点,并且,本课题测试坐位体前屈结果与2000年国民体质测试结果相近。但是,1994年中国职工体质调查研究报告坐位体前屈评价表的41~45岁年龄段则表现出男女性标准相近的特点。其中原因可能为,1994年体质调查结果与此课题进行时间具有10年左右差异, 10年期间可能女性中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范围有所上升,或女性中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种类较男性中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种类具有更高的柔韧性活动的比例。

另外,本实验结果与其他年龄相近的研究对象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韩志芳、王晓栋[2]通过对河北省不同经济地域的7 200名3~69岁的人按性别、年龄段进行体能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男子坐位体前屈的均值随着年龄的增大直线下降,最大值出现在20~24岁年龄阶段,男子的最低值比最高值下降了12.36 cm。此外,翟群等[7]对澳门60岁以上老年人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运动素质等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各项运动能力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从反映身体活动能力的指标测试结果来看,女性仅在躯体柔韧性上好于男性,其研究发现60岁以上老年男性体前屈为-4.59±10.65 cm、老年女性的体前屈为4.39±7.82 cm。

但是,本研究采用国民体质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与其他坐位体前屈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侯曼等[3]利用两种测量柔韧性的方法,即一条腿的坐位体前屈测试方法(BSR)和椅子坐位体前屈方法(CSR)对160多名60~89岁的老年人进行连续两年测试,发现60~69岁年龄段BSR的测试结果为 2.47±2.43 cm、CSR的测试结果为2.32±1.08 cm,其中原因可能为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建议柔韧性研究必须采用标准的、统一的实验方法。

3.5 成年人综合运动机能评价系统的建立

建立科学、有效的健康评价标准是人们判断健康,促进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本部分主要从调研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的现状着手,依据人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特征,运用科学评价思想和方法,构建我国国民体质健康单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国民正确判断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学上的指导和评价标准依据。

依据体质测量与评价理论,选择和设计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首先要确立其合理的评价思想,建立一种积极的评价观念。这种评价思想和观念的确立,主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预期达到的评价效果。同时,还应考虑以下2个基本因素:1)指标本身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2)各类指标的“权重”。从评价标准的类型看,又分为现状标准、理想标准和个体标准3种类型。本课题对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上述理论,遵循测量学的“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要求,建立一个能准确、全面、有效反映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的“现状标准”,并以具体案例介绍了所制定标准的运用方法。

4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成年(青年、中年、老年)人综合运动评价方法:在运动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基础上,通过文献收集、专家论证,确定了成年国民综合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体重指数(BM I)、心脏功能能力(F.C.)、握力、背力(仅中年男女)和站立提踵等指标;科学制定了不同年龄人群(青年、中年、老年)综合运动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青年:20% BM I、50%F.C.、5%握力、5%屈肘力量、10%伸膝力量和10%坐位体前屈;中年:20%BM I、50%F.C.、7.5%握力、7.5%背力、7.5%站立提踵和 7.5%坐位体前屈;老年: 20%BM I、50%F.C.、10%握力、10%站立提踵和10%坐位体前屈。所制定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标准经样本外检验是有效的、合理的。在进一步规范运动机能测试程序和方法基础上,建立了成年国民综合运动评价方法,这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尚未见报道。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87-105.

[2]韩志芳,王晓栋.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体能指标的动态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2):53-57.

[3]侯曼,侯佳,王汉玉.对60-89岁老年人下肢柔韧性的测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57-59.

[4]黄大庆,许良.汉中市成年人体质监测结果与分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4,22(1):90-94.

[5]杨静宜,戴红.体疗与康复(第一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0-50.

[6]尹兆友,付雅萍,刘向阳.秦皇岛市26~45岁成年人体质变化规律的调查与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6(1):1-4.

[7]翟群,袁永红,李张廉,等.澳门老年人体质发展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5):61-6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9]AM 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 rescription(Six Edition)[M].Wilkins: Lippincott Williams Amp,2000:35-56.

[10]CHASSFORD R G,BAYCROFT GHY,SEDGW ICK A W,et al.Comparison of maximal oxygen up take values determined by p redicted and actual values[J].J Appl Physiol,1965,20(3): 509-513.

[11]CHASE G A,GRAVE C,ROWELL L B.Interdependence of changes in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capacities attending p rolonged bed test[J].Aerosp Med,1970,37:1232-1238.

[12]DAV IS J A,VODAK P,W ILMORE J H,etal.Anaerobic threshold and maximal aerobic power for three modes of exercise[J].J App l Physiol,1976,41(4):544-550.

[13]FAULKNER J A,ROBERTSD E,ELK R L.etal.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submaximum and maximum cycling and running[J].J Appl Physiol,1971,30(40):457-461.

[14]HA INSWORTH T.The benefits of increasing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J].Nurs Times,2006,102(20):21-22.

[15]KILLORAN A,WH ITE P,OWEN L,etal.N ICE public health guidance:w hat’s new[J].J Public Health(Oxf),2009,31(1): 184-186.

[16]KOHRTW M,MORGAN D W,BA TESB,etal.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riathletes to maximal sw imming,cycling,and running[J].Med Sci Sports Exe,1987,19(1):51-55.

[17]LONDEREE B R,THOMAS T R,ZIGAS G,etal.%O2max versus%HRmax regressions for six modes of exercise[J]. Med Sci Sports Exe,1995,27(3):458-461.

[18]MAZZEO R S,CAVANAGH P,EVANSW J,etal.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 1998,30(6):975-1008.

猜你喜欢
握力台阶负荷
巧练握力益康寿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不容忽视的握力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你能活多久,握下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