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例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0-03-02 07:0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心动过速受检者室性

(安徽省安庆市海军安庆医院内二科,安徽安庆,246003)

为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悸时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收集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在本科住院以阵发性心悸为主诉的患者18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资料,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因心悸原因待查住院者180例,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年龄22~59岁,平均42.5岁。所有受检者近1周内均无上呼吸道及肠道非特异性感染史,排除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及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疾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多排CT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证实其心悸为非器质性心脏病所致。

1.2 检查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首先描记12导联常规心电图,随后采用北京美高仪公司Holter12.Net型动态心电图仪进行24 h连续记录,在检查期间详细记录心悸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诱因及发作时的活动状态,以便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心律失常检出率

在以上受检者中,常规心电图检查提示心律失常26例(14.44%),而动态心电图24 h连续记录后则有143例(79.44%)被检出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有显著差异性(P<0.01),见表1。

表1 常规心电图(EKG)与动态心电图(Holter)对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2.2 心悸发生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记录期间共有151例发生心悸,共发作482次,发作时间最短3 s,最长50 min,平均13.47 min。心悸发作时,有125例(69.44%)记录到异位心律失常,最少期前收缩2次,最多期前收缩及异位心动过速67次,共记录到期前收缩及异位心动过速3 482次,其中房性期前收缩49例(836次,39.2%),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例(15次,7.2%),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1次,0.8%),室性期前收缩68例(1982次,54.4%),室性期前收缩及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而其中又以室性期前收缩尤为明显,超过半数。

2.3 活动状态与心悸及心律失常的关系

通过表2发现活动状态与心悸发作及心律失常有明显关系。

表2 不同活动状态下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

2.4 性别与心悸及心律失常的关系

72例男性受检者中49例(68.06%)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发作,108例女性受检者中75例(69.44%)出现心悸,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心悸发作者中记录到心律失常的男性30例(61.22%),女性68例(90.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表3 性别与心悸及心律失常关系的比较

3 讨 论

心悸是患者就诊时常见的主诉之一,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查体时却无明显的特异性体征,常规心电图在帮助诊断方面因为其作用时间、活动方式的限制而受到局限,而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较长,在各种状态、体位下均可记录,较常规心电图优势明显[1-2],对心悸的发作与心律失常是否有关可做出较为满意的解释。本组资料表明心悸多由心律失常所致,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有关,以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高,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3]。

心律失常与心悸的发生并非为因果关系,部分患者在记录到心律失常时并没有感到心悸。而期前收缩是否引起症状,则应根据期间收缩的频率及病人的敏感程度而定[4]。本组与心悸相关的心律失常以安静时检出率高,可能与本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疾病,所发生的心律失常为功能性有关,系自主神经张力平衡失调所致,在安静时易发生且感知。本组中女性心悸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可能因女性对心律失常敏感所致。

[1] 高日扬,杜秀兰.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4):340.

[2] 张利娟,李艳,郑治,等.动态心电图在心脏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5):531.

[3] 高兴玉,向江.60例阵发性心悸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5,10(8):471.

[4]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6.

猜你喜欢
心动过速受检者室性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思考心电图之169》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思考心电图之161》答案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疗效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