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鹏
近年来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开设文房专场拍卖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竞争拍卖纪录、比拼经营业绩的法宝,尤其是2005年以来,随着拍卖场上文房艺术品的走俏,也随之诞生了多个新的成交纪录,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各式古墨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文韵,成为这靓丽风景中的一朵奇葩,大受藏家追捧,能在自己的书房中把玩文韵独特的墨锭俨然成为众多藏家的新时尚。回溯近20年来古墨的拍卖成交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其价格曲线呈不断上扬之势是非常明显的。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古墨刚刚进入拍卖市场就获得了较高的成交价位。如1995年,北京翰海就曾有清代制墨名家汪节庵制乾隆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十锭)拍出55万元的佳绩,创下当时套墨最高价;同年,清金壶汁墨(四锭连盒)在上海朵云轩以95万元成交。1996年,北京翰海又推出了清乾隆御制天府永藏玺墨,以46,2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单锭墨最高成交价纪录(图1)。
进入新世纪以来,古墨的文化价值更加得到认可,价格也可以说是如日中天。比如香港佳士得在2005年春拍中的清乾隆御制四友图诗墨嵌螺钿漆盒便以44.52万元人民币成交(图2)。2007年底,中国嘉德“文房清韵——清代砚墨笔印”拍卖会上推出的两件乾隆时期的御墨也创造了奇迹。一锭清乾隆御制咏墨诗古墨,估价为15万元,最终以12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落槌(图3);而原先估价为40万元的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诗彩墨(十锭),更是被拍至448万元人民币的全场最高价,创下古墨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图4)。此套墨为色墨,有红、黄、青、绿、蓝、棕、白等色。墨的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乾隆御咏西湖十景七言律诗,一面浅浮雕西湖十景图画,艺术地再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西湖十景的历史面貌,是御制鉴赏墨中的珍品。如果我们翻看往年拍卖行中古墨的身影,不难发现这套御制西湖十景诗彩袜墨(十锭)曾在1995年北京翰海首次面世,成交价为55万元人民币,在当时就是创历史纪录的成交。时过境迁12年后,此套墨再次面世时的身价却整整翻了8倍,着实让世人惊艳。其实除了这两次仅有的面世外,像这样的珍品现在也只有在北京故宫、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内才能见到,珍惜程度自不用多言。
再有2008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推出的文房专场上,一套清乾隆御制重排石鼓文墨(十锭)以16.8万元成交(图5)。这套清代御制重排石鼓文墨,每锭墨均呈鼓形,外配有漆盒,盒盖上以螺钿嵌“御制重排石鼓文墨”八字。墨上文字在清代文献《十六家墨说》已有谈及,而且此套墨的制式图样在清代四大墨家之一汪近圣所编写的《涉园墨萃》中也有收录,可见此墨在当时就已经是公认的一代名品了。
在2009年初上海鸿海拍卖公司举办的《海上雅集》第三届古董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双鹤斋八景图诗墨和清乾隆五彩八卦纹套墨的亮相,引起藏家竞相出手,使得全场一度沸腾。这两套御墨最早为北京著名藏墨家马叔雍旧藏,后归著名花鸟画家来楚生珍藏,又辗转藏于“穹远搂”主人,传承有序,文化价值极高。最终,清乾隆御制双鹤斋八景图诗墨以22.4万元人民币成交,清乾隆五彩八卦纹套墨以110.88万元人民币成交(图6)。
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泽古怡情一清代宫廷艺粹”专场中推出从美国征集到的清乾隆御制棉花图成套集锦墨(图7),此墨共十六锭,将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十六步棉花耕作的全过程呈现于古墨之上,一面刻画场景,一面御题七绝诗文。此套墨为乾隆三十年(1765)所制,外带有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盒,上写“御题棉花图”,分上下两函装,制作极其华丽,另附有宫廷原装锦套和黄绫签,题识记载曾经知名古墨收藏大家张纲伯先生收藏。经过激烈竞拍最终以112万元人民币成交,又刮起新一轮藏墨风。
可见,传世古墨不但具有使用功能,而且还有极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由于我国独特的书写习惯,古往今来,无论皇家仕宦,还是普通的平民士子,都离不开墨,而佳墨也从来都是千金难求。历来文人墨客爱墨之初多是为了备用,但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实际需要和审美需求,墨的使用功能逐渐多样化,审美意义多元化,从而使制墨工艺、墨的装潢日趋考究,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将一种人文精神赋予墨,由此墨实际上就从实用品发展为了兼具审美功能的工艺品,变成了人们珍藏的重要对象。
说起我国用墨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在流传下来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上,都还留有墨或某种矿物颜料的痕迹。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秦代时便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就已发明了墨模,墨的式样趋于规整,但仍不完备,主要还是以实用为主。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成熟时期,人们对墨的使用和要求也逐渐提高,制墨业随之兴盛起来,当时墨工对造墨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已很讲究,还出现了祖敏、奚超、李廷等著名制墨匠人。后来加之南唐后主李煜的大力推崇,以李廷为代表的徽墨声誉渐起,深得士林称道。至宋代时又在松烟墨的基础上发明了油烟墨,不仅丰富了制墨技法,而且使墨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明代制墨业更加发达,当时的制墨中心在皖南,代表人物有歙县的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休宁的汪中山、邵格子等,所制墨品各具特色。明末清初,更是涌现了大量制墨名家,有汪鸿渐、叶玄卿、程公瑜、吴天章、胡星聚、程凤池等。曹素功和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等四人更是被誉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其制作的墨品至今仍能见到。
因墨易受环境、使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保存相对于其他文房用品来说更为困难,又因其不可重复使用,所以存世的唐宋古墨已很难见到,就连明代古墨能传世至今的也已凤毛麟角,偶一面世,自然价格惊人。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上以清代墨品多见,其中不乏精品,其精美程度绝不亚于明墨。
从前文列举的墨品拍卖记录来看,能成为热点的多为极具艺术性和丰富的人文价值的墨品。如今,除了在拍卖市场上,也只有在国有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真可以用寥若晨星来形容。那么一般藏家要寻觅高档古墨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清中晚期,甚至民国时期的墨品还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如2007年北京嘉德四季第十一期拍卖会推出十锭清同治时期的“江南一枝春”墨,共拍出了1.34万元(图8);再有四锭清代曹素功修身箴书法泥金墨(为曹素功和胡开文合作制作)仅有6.7厘米高,也拍出了1.68万元的价格(图9)。由此可见,当下此类墨品的价格并不算贵,只是根据不同品相,价格大约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超过5千元的几乎就算精品了,上万元的已经可以算是墨中极品了,投资前景也是不错的,“低价填仓”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投资选择。
电子时代的到来,虽然已使传统的书写行为成为束之高阁的艺术形式,除了好弄丹青者外,使用者越来越
少,直接导致对传统墨的需求劲减,仅有的古法制墨厂家产量剧降,一些当代名品也成了绝版,所以一般藏家不仅可以选择古墨,也可以选择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新墨进行投资,但原则必须是名厂、名家、名作。从市场反映来看,短短几年间这些当代墨品身价也涨了几百元,量少价高的市场规律尽显,业内专家建议投资者不妨也予以关注,将这类现代工艺墨作为中线投资,相信一定会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拍卖会或古玩市场中,除了那些墨中名品外,还应留意一下与墨锭相关的物品,如“墨床”、“墨谱”等。“墨床”,即搁墨用的小案架,藏墨之人一定会对“墨床”感兴趣。比如2005年上海嘉泰春季拍卖会中的一件清雍正唐英制墨彩山水书卷形墨床,就已13.2万元人民币成交(图10)。“墨谱”就是认识古墨和判定古墨的重要参考资料,藏墨者自然也不会忽视“墨谱”的收藏。目前最为广泛流传的就是《方氏墨谱》,在1994年中国嘉德的秋季拍卖会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制的方于鲁撰《方氏墨谱》六卷(图11),成交价是313万元,到2002年的价格是4.95万元,2008年时其成交价格已经达到了44.8万元。由于明代墨谱刻本上起符玺圭璧,下至杂佩,皆请名手摹绘精细之图样,并有题赞,亦备有真、草、隶、篆等文字,内容详尽,对于了解名家名墨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房四宝,墨占其一,古之以来,文人雅士极重“墨趣”和贪享“墨香”,大多有藏墨之好,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宋代司马光都爱收藏墨锭。相传,大文豪苏东坡也爱墨近痴,每逢有佳墨便欣然所书。可见,一锭良墨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书写必备,同时也是寄托情感之雅物,不但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墨锭式样,以及其精美的装饰寓意。一块好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如能留存至今,自然极为难得,已然成为现代人的艺术珍藏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湖石134万元成交
大块石材:一年价格增加一倍
在刚刚举办的嘉德四季二十期拍卖会上,奇石拍卖再创佳绩,拍卖成交率高达85%以上。除了寿山石、田黄石依然热卖外,太湖石等小品种石材受到了众多藏家的追捧。其中,一块被称为“莲花座太湖石立峰”的摆件被十几位买家竞相叫价,12万元起拍,134万元成交,成交价超过了起拍价的10倍。
与去年年中的几场奇石拍卖会不同,本次拍卖会上,颜色平淡、体格笨重的太湖石受到了众多市民的追捧,多数拍品被多人争夺。
综观整场拍卖会,太湖石的成交单价多在2万~10万元之间,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产品都有零星出现,比去年的价格有20%~30%的提高。
而据广州的奇石批发市场介绍,今年以来,他们交易的大块太湖石的价格甚至达到了去年的两倍。而且,好几件太湖石精品都被多位私人藏家追捧,成交价格达到了起拍价的3--7倍。
其实,记者了解到,所谓的太湖石主产于环太湖的苏州西山宜兴一带,以孔洞缠连、通灵剔透、纹理纵横、千姿百态著称,以清、奇、秀、幽为美。灰白色的色质符合中国写意山水的意境,与色彩艳丽的寿山石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审美情趣对比。
太湖石的收藏由来已久,但近年来的升值速度远不如寿山石、鸡血石;原因是太湖石矿藏广泛,甚至比端砚石矿的储藏量更大,仍有可采掘的空间。
来源:广州日报
解放区书刊中难得珍品:
《大众哲学》重改本
笔者最近收藏到的《大众哲学》重改本是新华印刷局印刷,晋察冀新华书店于1947年8月出版发行,印量3000册,作者是艾思奇。书的封面部分损坏,但其所包含信息的传递没有受到影响。由于战争环境的险恶,在收藏界,一般认为解放区出版物较难收集,特别是本书的这个版本,诞生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等解放区大举进攻之时,显得更为珍贵。
这部书原名叫《哲学讲话》,曾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从1934年11月10日发表第一篇文章起,到1935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共发表24篇文章。1936年1月由作者结集成书出版。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在短短几个月内连印了3次,后遭国民党查禁。1936年6月,艾思奇经过修订后,改名《大众哲学》继续出版。许多人受到这本书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泽东于1937年12月读到这本书以后给艾思奇写了一封信,称这本书“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大众哲学》自1936年1月出版到1949年北平解放,至少印了32次。
艾思奇写这部书中的文章时只有23岁。“八一三”事变后,艾思奇到了延安。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对这部书作过多次修改。据我们现在所知,有1947年、1948年和1950年的三次较大修改。其中1947年修改之后出版的,就是笔者收藏的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重改和出版的背景是:1946年,艾思奇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解放日报》停刊。跟随中央机关转移的艾思奇此时开始了《大众哲学》的重改,艰苦的环境,使他的重写面临着百般困难。后来,他在行军途中因病住岢岚伤兵医院治疗,写作环境稍微好了一些。1947年5月27日,《大众哲学》重改本终于完成一个名为屯瓦的小山村。随后,他带着书稿奔赴晋察冀解放区,到达了中央工委所在地河北省西柏坡村。
现在可以这么说,这个《大众哲学》重改本已经属于解放区书刊中难得的珍品了。
来源:济南日报
当代“景泰蓝”成收藏新宠
张同禄作品受热捧
在收藏拍卖界,玉器、瓷器和古代字画等一直是投资热点,且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但是记者从太平洋国际秋季拍卖会了解到,以前很少出现的当代景泰蓝作品居然成了买家追捧的热点——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带来的8件景泰蓝工艺品,全部被买走。
尤其是张同禄大师为虎年创作的新作品——飞虎龙尊,有多位买家参与竞拍。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让他们感到意外。据悉,张同禄为虎年创作的飞虎龙尊,借鉴了古代景泰蓝作品以及飞虎的传统器型,又在颜色和造型有现代艺术的创新,张同禄表示稍后将推出这件作品的限量珍藏版,颜色会和拍卖品有所不同。
来源:北京晨报
尘封600年国宝级文物《七君子图》亮相苏州
近日,苏州市博物馆迎来了许多“探宝”的市民。原来这里正在举办“捐赠文物精品展”,展出的200多件文物都是苏州博物馆精挑细选出来的,极为珍贵;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件要数刚被确定为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的国宝级文物《七君子图》。
苏州博物馆负一楼的特展厅内,长达十米的《七君子图》实在抢眼。据悉,博物馆特别为其制作了十米展柜。
记者看到,《七君子图》的最右边是乾隆年间藏家乔崇修书写的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著名金石家张廷济书写的“六君子图”、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再往左,依次是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的七幅墨竹图,其中,柯九思的作品有两件。
苏州博物馆保管部王慧翔介绍,此六人皆为元代名家,该卷囊括了六人同一主题的画作实在难得。竹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其“清且真”的品格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向往的君子品德。卷中六人所绘之竹。虽形态笔法各异,但都以简洁的笔墨营造出了竹的清逸意境。
王慧翔说,自南宋以后,我国画墨竹的画家日渐增多,如赵孟、柯九思、顾定之、吴镇等都是其中的大师级人物。这张《七君子图》中,就收有柯、顾、吴三位大师的同题作品。而我国书画类作品多聚集在明清时代,元代的画作非常少见,因此《七君子图》能够保存至今相当珍贵。
《七君子图》是苏州顾氏过云楼后人顾笃琨捐赠给苏州博物馆的。在来到苏州博物馆之前,《七君子图》一直尘封在过云楼。顾氏过云楼为近代闻名遐迩的书画、古籍收藏之所,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其修建者顾文彬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
顾文彬逝世后,过云楼全部收藏由其孙顾麟士继承。顾麟土逝世后,过云楼的藏品分为四子继承,其中《七君子图》为顾公柔所得。顾公柔去世后,此画作又由其子顾笃琨继承。
“尘封”了600年,《七君子图》此次为首次公开亮相。过云楼后人顾笃璜也来到了苏州博物馆。他对记者坦言,已是82岁高龄的他,除在家里见过一次,至今才第二次见到这幅画。
“在中国的藏画界,自古有这样的说法,‘宝物拿出来看一次,就要减少60年寿命。《七君子图》在过云楼从不轻易示人。”能够再次见到《七君子图》,顾老既激动。又显得有些不舍。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