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

2010-02-17 23:30:12张昆玲闫翅鲲
职教论坛 2010年29期
关键词:素质院校高职

□张昆玲 闫翅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才有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群体结构的优化,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身心品质的总和。[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素质有过这样的论述:“渊博的学识、宽阔的眼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教师应当具备这些素质,以便在受教育者面前揭示知识、科学和学习过程的吸引力。学生应当在教师身上看到一个聪明的、学识丰富的、善于思考的、对知识入迷的人。他愈是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个教书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他的知识便愈渊博,他的眼界和全面科学素质愈广阔。”[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作为现代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具备并不断提升相应的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发展素质。

一、现代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教师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劳动的繁重性和教师所扮角色的多样性,再加上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形成,就使得教师的心理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烦闷和疲惫之中,不得安闲随意。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他们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着脑力消耗,又包含着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不但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还有繁杂的家务;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因此,健康的体质是高职院校教师能有效地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实践任务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有能坚持长时间活动和与疲劳作斗争的耐受力。如果没有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大脑、旺盛的精力作保证,就不可能胜任长时间、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承担不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完善人格的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被引入到高职院校之中,教师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同事和学生的多重压力。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同时还要面对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叛逆的独生子女学生,再加之现代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在考核评估、评优争先、职称晋升、论文发表等激烈竞争中一些“非智力”、“非能力”因素的客观存在,极易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在遭受挫折时保持积极的情感取向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克服悲观、动摇和畏惧的心理,同时能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对策,变挫折为动力,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摆脱困境。[3]

(二)清晰的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是指能够适应并促进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总和,包括社会思想、文化修养、道德观念等等。树立现代意识是高职院校教师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根本基础。现实工作与生活中,他们除了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高职教师外,首先还是一个公民,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一个人只有具备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现代意识,才能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才能在其特定生产生活领域里扮演好特定社会角色,承担好特定社会职责,才能为凝聚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合力奠定基础。因此,树立现代意识,做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现代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教师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首要前提。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业经济时代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则是培养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和迁移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广适性人才。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观念也必须随之改变。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单纯的专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从培养单一性的专业型人才向培养广适性的素质型人才转变。

(二)深厚的教育情感

教育情感是指对教育事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是教师勤业、敬业、乐业的基础。目前社会各领域都在急速变迁和深刻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在相应地改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受到了严重冲击,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都十分严重。因为,高职院校教师作为高新科技和前沿知识的掌握者,作为知识型、智慧型群体,在其他行业和领域中可能会获得比教师行业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好的物质条件,甚至是更高的社会地位。对此,国家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也要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身修养、涵养教育情感,深刻认识教育事业的崇高和光荣,对高职教育事业有坚定的信心和执着的追求,在教书育人中体验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把人生目的和追求寄托于“自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的百年树人大业之中,否则很难抵御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种种诱惑和消极影响。

(三)完善的知能结构

知能结构是高职院校教师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职院校教师适应现代社会的关键性、核心性因素。传统的教师观对教师的知能结构要求主要有:“一专多能型”——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熟悉其他领域的一些知识;“双师型”——教师既是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讲师、教授,又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复合型”——教师既是教育家又是科学家,等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较完善的知能结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专业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威望的前提。教师首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作为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尖端人才,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密切关注本学科和专业在当今社会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向,力求全面把握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走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前列。只有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才能使教学和科研体现出高新性和先进性。

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要。现代学科发展纵横交错,新知识呈立体型网状式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就是同一学科内部也是学说各异、流派林立。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学科知识,要及时吸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并将其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课堂上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扎实的语言功底。这既包括本国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包括外语的综合水平。从本国语言能力来讲,准确、清晰、严密的语言运用、表达和传递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从外语水平方面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化、国际化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外语可以使其涉猎的知识范围成倍拓宽、获取的信息成倍增加。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做到上课“传经布道”时“能说会道”、“得心应口”;下课“著书立说”时“能写会译”、“得心应手”。

熟练的实践技能素质。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特点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上岗快、用得上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因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只会纸上谈兵,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改变这种现状,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技能,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及市场需求,利用业余时间,到乡镇企业兼职或自找课题,进行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从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4]

三、现代高校教师的发展素质

(一)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终身学习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谁也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管用一生。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使之保持常用常新。因此,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一直保持到老年都还在起作用的那种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终身学习,使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二)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主要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知识主要指以多媒体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选择、收集、批判、处理等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才的必要素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更是必不可少。如果高职教师不仅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具备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就一定能使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学生将更加乐于学习,乐于掌握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指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现代社会是典型的创新型社会,具备创新素质是现代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发散性、求异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因此,高职教师要想具有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善于利用创造性思维观察思考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能进行跨学科的沟通,建构更宽厚、更前沿的知识结构,主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相关学科进行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深化、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客体的教育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不断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

[1]杨艳玲.高校教师素质结构探析[J].当代经理人,2005(3).

[2][4]黄玉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结构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肖军.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素质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