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志宏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压疮又名褥疮,是指局部长期受压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和溃疡的形成[1]。压疮防护是一种临床常见而棘手的护理问题。中医认为,压疮的发生,在内是由于久卧伤气,气虚而血行不畅,久病而出现气血亏虚;在外由于躯体重量对着褥点的压迫及躯体着褥点的摩擦挤压而致受压部位气血失于流畅,造成局部皮肤失养而坏死肉腐,形成疮疡[2]。在治疗上患者住院时间长,费用高,且严重时可造成终生残疾并危及生命。据近年来临床治疗统计发现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压疮的发生率越高[3]。在我国,压疮的治疗方法众多,中医药治疗压疮历史悠久,在压疮局部防治的文献中占83%[4]。
目前公认引起压疮主要有四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以及潮湿,长期卧床局部受压过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时,发生组织营养缺乏而坏死,局部用石膏、夹板及其他绞型器材时,衬垫不当,松紧不当,松紧不适宜,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的刺激,皮肤抵抗力下降,全身营养缺乏,均为压疮发生的常见原因[5]。多好发于身体长期受压的部位,尤其是缺乏脂肪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肉薄而支持重力多的骨突部位,如枕部、耳廓、肩胛部、肘部、骶尾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足跟等。首发表现为受压的局部红、肿、热、痛、麻木感,局部如继续受压、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回流不良而瘀血,由红色转为紫色,皮下硬结,皮肤肿而变薄,出现水疱,表皮剥脱露出新鲜创面,局部静脉回流严重障碍,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低氧,轻者浅层组织坏死,脓液流出,重者脓性分泌物增多、坏死组织发热、臭味,组织坏死深达肌层至骨膜,细菌侵入循环,引起败血症,因此压疮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体会如下:
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的长期卧床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60~80岁。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辨证施护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0例。
1.2.1 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按内科护理常规护理,遵医嘱予以清创、保持创面清洁。减低患者局部皮肤的压力,保持局部皮肤清洁而干燥。避免长期受压促进血液循环,尽可能地让患者活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增加翻身次数并建立翻身卡,翻身时,应查看受压部位皮肤并视情况给予按摩,将患者的身体抬起再挪动位置,避免在床上拖、拉、推等动作,以免擦伤患者皮肤,如患者病情出现呼吸抑制,生命体征不平稳时,要暂停翻身,以免危及生命[6]。
1.2.2 辨证施护组
辨证施护组从患者入院起就针对压疮辨证分型施护。
1.2.2.1 气滞血瘀 本组15例。局部见皮肤颜色暗红,有硬结,表皮无溃烂,伴有疼痛麻木,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红花油或50%酒精涂抹局部,以改善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用艾灸局部,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可灸10 min,每日1次。饮食宜高热量、高营养如:牛奶、瘦肉、鸡蛋、水果、蔬菜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1.2.2.2 血凝蕴毒 本组8例。局部皮肤呈紫黑色,表面有水泡或溃烂,边界不清。治以托毒祛腐,补气活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除继续加强翻身外,局部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液体抽出,外涂疮疡灵膏或紫草油,用无菌纱布包扎,避免感染。饮食上以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为主。
1.2.2.3 热毒浸淫 本组7例。疮面破溃流脓,周围红肿灼热,口干渴饮,便结尿赤,治以清热解毒。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定时更换体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柔软,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注意观察创面大小变化,如有腐肉给予清创,脓液较多时要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用双黄连溶液湿敷后用生肌散或疮疡灵膏外敷,龙血竭粉或纱布条填塞创面,无菌纱布包扎。饮食宜清淡饮食。
1.2.2.4 气血亏虚 本组10例。创面灰白或色淡不红,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或愈合延迟,口干口淡,气短纳差,治以补气血为主。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清创后创面上撒入白糖以刺激肉芽生长,或用康复新液纱布条填塞。饮食上以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为主,必要时行胃肠内或静脉营养。
辨证施护组压疮未愈2例,常规护理组压疮未愈15例,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实施辨证施护措施能有效地防治长期卧床患者的压疮发展。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有效、快速地控制压疮是护理工作仍在探讨的课题[7]。中药制剂有活血化瘀,散风祛湿,抑菌杀菌,消炎止痛,消肿排毒,排脓敛创生肌的作用,使压疮创面干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对创面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压疮愈合,疗效好,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无不良反应。在保证营养、勤翻身叩背、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上辨证施护,会更加有助于压疮的治疗。
[1]南登昆,郭正成.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
[2]赵向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8.
[3]李晓燕.褥疮的发生预防及治疗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025-1026.
[4]李艳菊.中医药防治褥疮进展[J].护理学杂志,1998,13(1):37-38.
[5]邹莉.褥疮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26-327.
[6]沈桂花.褥疮的预防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1):101-102.
[7]李慧敏.自制十一方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