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的理念、特征和建构策略

2010-02-17 22:37王桂龙
职教论坛 2010年24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课程

□王桂龙

课程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它通过对浸染于其中的群体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文化认同得以自觉实现。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它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是教育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是主要通过现代高职课程观和课程活动形态表现的文化样式。研究现代高职课程文化,不仅将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而且对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就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的理念、特征和建构策略作初步探讨,并以期引起人们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关注。

一、确立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理念:现代高职教育的追求

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理念的确立应适应时代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教学理念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某些方面背离了传统的职教特征,它是科技、经济和就业等因素发展变动的必然产物[1]。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综合性职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跨专业的智能结构;信息社会催化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有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素质;竞争机制迫使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向多种职业转变,迫使大批劳动者换岗、改行、转业,终身一次性职业的劳动模式将不复存在,劳动者必须具备跨岗位跨职业的素质[2]。

我国的技术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十分迅猛。我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在持续进行,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加剧必将大大促进这一变动。我国的社会就业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在产生着巨大变化。“就业观”的转变必然会影响“教育观”,人们在新形势下希望接受的教育具有 “就业弹性”、“转岗基础”和“跳槽可能”[3]。

课程文化的形成不是人为设定的过程,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正如叶澜先生所说,“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作出及时相应的变革,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自觉认识时代的要求并积极行动,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4]因此,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理念的确立首先应立足于对时代需要的分析和把握。这就启发我们要转变传统的高职课程观,现代高职课程文化应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价值选择,建立一个基于 “就业导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教育观,惟有如此,高职教育方可发展成为人的生存教育(或谋生教育)、人的发展教育,并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5]。正如姜大源先生用一句形象的话来阐述:受教育者应通过职业教育使自己具备一种能力,不仅能“有饭碗”,而且会有一个“好饭碗”,尤其是在丢掉这个饭碗时还能重新获得一个“新饭碗”[6]。这样,学校不仅使学生在职业生涯阶梯上,稳定地迈出第一步,而且可以使学生继续发展,以获得更大成功。

二、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基于“就业导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高职课程文化观是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目标出发,立足就业,着眼发展,既为学生一次性就业作准备,又能在岗位变化后快速转岗,有继续学习的基础,有发展后劲。即“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面向未来,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职业发生变更时,高职学生具备能够重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对此,笔者认为现代高职课程文化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人本性。现代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强调人本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从业必需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得到体现。这是高职教育课程的根本性使命,也是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教育构建的根本基点。在现代工业文明勃兴而导致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的时期,高职教育要高度关注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使之与智力因素圆融并进,从情智分离到情智融合,“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种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8]。作为人,要让他的个体精神和生命价值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而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

二是职业性。职业性是现代高职课程文化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课程文化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要定位职业目标,培养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使岗位核心技能课程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课程设置指向岗位需要,即根据某种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即时就业需要,显示课程设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

三是适应性。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能力要求不断变化,谁对变化反应更快,谁就掌握先机,谁对变化的把握全面,谁就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不仅要充分考虑就业岗位的针对性,而且使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在行业内的变化,提高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应变能力,显示课程设置的职业岗位适应性。从而使学生快速的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的而不是片面地掌握职业的发展变化,批判的而不是盲目的获取有益于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并能迅速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更好的就业。

四是创新性。创新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本质特征。高职培养的虽然是“执行型”或“实施型”人才,表面上看只要按图施工,照章办事,但其实不然。高职人才在工艺流程革新、加工方法创造和管理形式变革等方面都需要创新素质。高职学生要有结合工作实际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工作的管理与技术问题,较强地适应管理创新和实施技术改造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职业生涯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的建构策略:文化自觉、课程改革与主导力量

现代高职课程文化建设,就是以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理念为指导,以社会需求和教育目标为引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发、激励、导向、文化探索等行为,营造课程文化氛围,培养课程文化意识,树立课程文化理念,建立课程文化机制,促使课程主体主动、积极、能动地进行课程文化实践,探索课程文化自觉追求的精神特质和行为特征。由此,课程文化使课程教学得到升华,并使之超越工具层面而进入到价值领域。

(一)增强文化意识,树立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教育的理性自觉

课程文化自觉是对课程发展全方位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对课程文化的反思、批判、选择、创新、改革的自主能力和自觉意识,是高职教育主体对课程文化的信念准则和理性态度及自觉追求,是对高职课程深刻的文化思考、反省,是一种清醒的文化价值观、一种具有强烈文化使命感的主体意识。否则,一个缺乏自我思考能力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缺乏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9]。

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由于对“就业导向性”的片面理解,高职教育中工具价值取向尤为突出,使“技术技能至上”成为高职教育的圭臬,因而,对文化因素和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漠视人的发展,尤其是忽略师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体验、情感、价值观等文化因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很少以文化的视角看待课程,从文化的维度来建构课程。文化的“缺场”,使得高职课程以技术的现代性和工具性遮蔽了文化的丰富性。建立课程文化自觉,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课程,发现课程蕴含的文化价值。如,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性,课程价值观的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师生对课程权力分配的期待程度等等。因此,树立现代高职的课程文化的理性自觉,重新审视课程建设中的文化问题,逐步形成现代高职课程改革发展中的文化思路,正确认识课程运作的文化功能,培养课程开发、实施的文化能力,认清课程改革中文化变革的方向和趋势,理解文化变革在教育教学中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把握课程文化变化的时代精神,在文化参与的广阔背景下探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和方法,全面把握课程文化建设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课程改革,体现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教育的主导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我们需要何种课程,这种课程承载着何种意义,通过课程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样的课程价值是最合适的,如何保证课程价值的适切性,这些是文化问题,更是实实在在的价值诉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价值问题,就是抓住了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方向。从决策到内容,从开发到设计,从实施到评价,从计划到管理,价值决定课程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根据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趋向,高职课程文化教育的主导价值应立足学生就业,着眼学生发展,改革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此,课程目标要立足职业或行业,着眼学生职业生涯。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高职教育只定位在培养某个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不够的[10]。课程目标要关注到行业与职业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明日需要,关心学生在行业内岗位变化的适应性,使培养的学生有发展后劲。

课程体系不忽视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中职向高职的提升也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提升[11]。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就业时,即使选择相关专业也能出色完成任务。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既满足了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职业要求,又赋予他们自我生存能力及后续发展潜力。

课程内容不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企业要求职工既具有熟练的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具有应变创新等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好胜心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因基础差或能力较弱而带来的困难[12]。因此,高技能人才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健全人格的人和能够获得自我发展的人,即是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因而,课程内容要突破单一的专业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立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开设必要的非技能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厚实的基础。

课程评价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相统一。基于“就业导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现代高职课程文化教育理念,课程评价不可将“单一技能”作为评价的圭臬,应选择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行业)通用能力的掌握及综合运用,注重高技能和高素质评价相统一。

(三)发挥校长和教师的作用,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

课程文化是与学校教育教学直接关联的学校文化,其主导力量应是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因此,为使课程文化得以高效构建,我们必须铸造以校长与教师为主体的主导力量。

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一个好校长,应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素养,具体地说,“一个好校长,应当是教育专家,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思想、善管理、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家,还是一个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改革家”[13]。校长是学校发展和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头羊,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决定性人物,是教师投身课程文化建设的榜样和向导。校长应视课程文化建设为重要使命,加强对学校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领导,统筹资源,认真组织设计各专业的课程,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校长,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头雁和向导。

教师对课程文化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能否充分地科学地发挥自己在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成败得失。课程文化中蕴含的观念、规范、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才能展现。这里教师的作用最为关键。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教学实施,教师都会主动地将个人经验、知识观念、价值取向、爱好兴趣,尤其是文化和哲学思想渗入其中,赋予课程以个性化意义,实现新的文化价值的增值,突出课程的多文本理解,使课程呈现出主体性的丰富色彩,显示出教学民主、开放、个性化特征,提供课程文化创造的多维图景。

现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课程文化的实践,对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有更大的文化适应性,在课程内容表达、形态呈现、设计理念、实施方法等方面应有所创新,只有从文化建设的高度来透视和实践课程问题,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文化的需要。只有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自我意识觉醒了,课程文化反思力提高或增强了,就会自觉地学会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并推进课程改革,使之成为建设课程文化的重要支柱和实践主体,为现代高职课程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3(8):64.

[2]欧阳河,饶异伦.构建职业素质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103.

[4]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9:20.转引自代建军.论课程文化的重塑.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

[5]王桂龙,黄隽.“技术技能至上”不是就业导向的体现[J].职教论坛,2008(4):29.

[6]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

[7]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14.

[8]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8.

[9]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76.

[10][11]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8(4):5-6.

[1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9.

[13]吕型伟.吕型伟从教70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9.转引自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课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