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2010-02-17 22:37□甘
职教论坛 2010年24期
关键词:高职生智力心理学

□甘 雄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倡者为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1]。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然而现代的心理学研究则大多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力量的发掘则相对较少。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为:心理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观点。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倡导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它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包括: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主要任务是在青年人身上去培养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在治疗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所有的疗法都有共性,即治疗师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一些“技巧”和“深度策略”,这些是导致治疗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因。技巧是指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等等;深度测量是指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其内涵均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

由上述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无疑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的心理教育也转向积极方面,进行积极心理教育。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所以,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成为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可以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巨大的潜能,并把其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心理发展的最低要求。而且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为此,积极心理教育主张尽量满足人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使人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人重视自我发展,人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人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健康发展。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并把这种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人的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2]。

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比,积极心理教育更看重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并把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积极心理教育看重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并运用人的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个体模式——知、情、意的统一

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过程方面的优秀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3]。

1.积极的认知品质。高职生心理教育应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研究发现,人有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情绪智力等。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高职生心理教育从积极方面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力,主张“扬长”。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高职生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其了解、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2.积极的情感品质。人的情感涉及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高职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爱憎情感,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爱、情爱、友爱等;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与事业间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岗位等。高职生心理教育注重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高职生心理教育关注人的美感、愉快感与幸福感的培养。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人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而且能够把握人生的意义。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

3.积极的意志品质。高职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高职生意志的自觉性。帮助高职生力求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合理的目的和高尚的社会价值。在活动中既能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能虚心听取别人合理的建议,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高职生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果断性。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信息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坚毅性。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制力。能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对待挫折。

(二)高职院校模式——改变观念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关注个体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所存在的问题更能达到避免问题产生的目的。它认为不管是对于普通人或者受到挫折的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其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比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并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是源于高职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也是因为高职生心理问题增加的严峻形势,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避免高职生问题的产生和增加。在这种目的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问题,根据问题进行预防。所关注的即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弱点和缺陷。我们知道,高职生有强烈的自尊和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从而对自己形成较好的自我评价,关注于缺陷和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敏感的高职生来说可能会形成一种反向的暗示。而如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身的发展,潜能的发挥,这种积极的暗示会使高职生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而这两点对于高职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有直接的影响。

依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关注于个体心理的积极力量,发掘人类自身的潜能,即先寻求个体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会自然而然使个体产生对问题的困扰。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可能对高职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高职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模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与高职生所处的社会,积极心理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高职生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理念、视野等。这一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都要求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同之处在于积极心理学不仅传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重视的社会的相互支持、友爱以及合作等,积极心理学将其扩大到职业伦理、个人视野以及动向上面来。可以说,这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被忽视的,尤其是在中国的本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因为高职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职业伦理教育、个人视野的拓展以及个体的动向发展受到了忽视。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是个体生存的场所,其具有的整体环境将会在有形无形中影响个体“力量”的成长以及个体关注中心的确定。例如,假如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不诚信,那么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关注的中心可能是在欺骗、撒谎等消极层面上,不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诚信,那么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形成信任、热情、诚实等积极品质。所以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同样要求发展整个社会的积极品质,社会的积极品质归根结底还是个体具有的积极品质的一种大部分反映[5]。就是说,社会的环境是取决于我们大部分个体的品质,大部分个体指向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社会的大环境就是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有利于高职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发挥人性中的积极层面。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构建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既与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相互对应,同时又构成了三维、多层次组合,夯实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促进新时期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3]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Seligman E.P.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DB/OL].Http://G.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 chapter.htm.

[5]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猜你喜欢
高职生智力心理学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欢乐智力谷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