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002 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 陈丽娃 陈月英
院前急救是指在危急重症患者被转运到医院之前的急救、监护和运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跳、呼吸骤停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最大。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活动空间的加大,工作效率的加速以及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不可预料,城市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因此急救医学包括院外现场急救已成为国家和人民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危重急症以及意外伤害绝大多数发生在医院外的环境下,抢救工作有一系列的步骤,其中任何一个步骤被延误或梗阻,都可能导致抢救失败而丧失生命。因此,建立和完善现有院外急救系统和院内急救抢救系统,同时大力加强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急救意识、知识、技能,分秒必争,正确无误地抢救伤病员,使其减少痛苦,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已成为社会的需要,人类健康的需要。
2.1 普及公民急救技术 心脏骤停也称循环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停搏,为意外性非预期死亡,也称猝死。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心脏骤停15 s意识丧失;30 s呼吸停止;60 s瞳孔散大固定;4 min糖无氧代谢停止;6 min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停止。故心脏骤停4~6 min内是心肺复苏的关键[1]。而心跳、呼吸骤停大多数在院外发生,大部分现场人员或家属不懂急救知识,不能及时实行CPR,只是在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但是急救人员在4~6 min内往往不能到达现场,这就使多数患者失去了抢救时机。因此,为了使更多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机会得到及时救治,我们强烈呼吁尽快普及公民CPR技术,建立由医疗专业队伍和群众自救、互救相结合的急救模式,以提高院前的急救成功率。
2.2 抢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①快速反应,及时判断: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意识丧失者应在10 s内立即畅通呼吸道,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同时触摸颈动脉;如果发现心跳、呼吸已经停止则立即行CPR,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摸脉搏听心音而延误时间。②操作规范,动作到位:行人工呼吸时,必须在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进行,每次吹气约700~1 000 mL,持续一定时间(约2 s以上),直至患者胸廓隆起才有效;不可随便操作。行胸外按压时要迅速确定位置,勿因定位而延误时间;应保证按压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而不要按压于剑突上或胸骨左侧,以免压断左侧肋骨。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min,成人按压深度在4~5 cm,行CPR必须连续不间断,以按压30次吹气2次作为1个循环[2],5个循环后评估病情,如未恢复则继续按压,如循环恢复而呼吸未恢复,应5 s吹气1次(10~12次/min)。③早期电除颤:及时CPR和早期电除颤的配合可使复苏成功率超过50%[3]。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的成功率会迅速下降,数分钟后除颤可能出现心搏停顿,而成功机会极少。因此一旦在监护下确定为室颤,应立即行电除颤。④医护配合要默契:到达现场后护士要与医生积极配合,要灵活行事,如查看瞳孔、检测血压、连接导联、快速开通静脉通道等,与医生一起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给抢救赢得时间。⑤尽快转送医院抢救:现场抢救要以简单有效、应用方便的措施为主,不可因为施行高难度操作而延误送往医院的时间。在转运的途中宜继续施救,以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为院内二级抢救创造条件。
2.3 确保急救环节畅通无阻 当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必须尽快出诊。院前医护人员必须事先备齐抢救药品及仪器,岗位待命,接到呼救电话3 min内必须出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宜1 min内出诊。在出诊途中与患者家属或者现场人员电话联系,简单询问病情后并立即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现场抢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行正确有效的救护,同时通知院内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
2.4 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急能力院前急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简单的初步处理,然而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影响到抢救成功率,体现了一个医院的急救水平。因此急救人员必须是一支技术过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精力充沛的专业队伍,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心理素质。平时应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心电图、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起搏、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主题讲座,定期举办专业理论培训班及模拟演练,强化急救意识,树立时间观念,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更多患者挽救生命。
2.5 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 居民CPR急救知识知晓率低的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普及CPR急救技术能争取的“黄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要利用现有资源,运用板报、宣传画、宣传手册、广播电视、多媒体资料等方法进行教育培训,从而提高高危人群CPR知识普及率。
2.6 提高全民急救意识 完善急救体制及急救站的建设与提高市民急救意识相结合,进行全民急救知识的推广,提高全民急救素质,在任何时间、地点,短时间内伤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率。
[1]杨丽平.1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30.
[2]赵达明,曲延峰,李岚.学习《200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4):163-164.
[3]冯丽洁,沈洪.第24例——关于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702,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