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胡晓萍
2006~2008年我们对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了按摩、运动疗法、药物注射、超短波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42~76岁,病程1 d~5年。所有病例均以临床症状、体征为诊断依据。
1.2 治疗方法
1.2.1 按摩 急性期过后实施,采用分筋法、弹筋法与推拿法。早期宜采用轻手法,达到松解粘连、缓解疼痛、改善循环和减轻痉挛的目的。有关节冻结时可采用稍重手法,但切忌手法粗暴。
1.2.2 药物注射 局部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时应用。药物组成: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在病变部位相应穴位上注射,每次选1~2穴,每穴4~5 mL。
1.2.3 运动疗法 体操棒练习:利用体操棒并借助于健侧的帮助完成患肩各轴位的练习,例如上举、后伸等,2~3次/d,30 min/次。肩梯、肋木、肩关节活动器练习:进行肩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内外旋练习,可通过调整初始体位,达到关节各轴位的活动,1~2次/d,20 min/次。
1.2.4 超短波治疗 患者肩部患处采用对置法,微热量,20 min/次,1次/d,10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肩关节活动部分恢复;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痊愈10例,占20%;显效28例,占56%;有效12例,占24%,总有效率100%。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发生在肩关节及其周围,以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症候群。随炎症的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肩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关节的活动。其临床表现是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俗称“五十肩”,多发于40~50岁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按摩与局部注射目的在于减轻因神经受刺激而引起的肌肉紧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疏通狭窄,滑利关节,消除炎症。超短波治疗是通过高频电场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时可达深部组织,加强局部组织代谢过程促使炎症吸收,减轻肿胀。运动疗法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一个重要环节,患者只有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主动与被动运动,进行正确、适量的功能锻炼,以帮助消除功能障碍,解除疼痛促进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