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提高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探索

2010-02-17 21:50:03王丽晖
职教论坛 2010年2期
关键词:素质技能院校

□王丽晖

对如何提高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探索

□王丽晖

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地谋得理想的工作必须凭真本事去竞争。当前呈现出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趋势,通过对高职院校培养过程中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分析,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日益蔓延以及高校扩招严峻的现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社会需要就业人员具备职业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地谋得理想的工作必须凭真本事去竞争,所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摆在高职院校及学生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日益关注人的个性发展,课程目标也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向发展,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工具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统一。这种趋向必然促成各种课程观的有机融合,课程目标逐渐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呈现出 “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发展的总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职业边界的逐步模糊,社会职业岗位的外延与内涵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职业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的能力,更宽泛的指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即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它不是单一的操作或动作技能,更不能等同于心理学上的能力概念,而是职业和其他相关的综合能力概念,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完成职业任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职业资格全面素质;它是“相应职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基础”,是一定的职业(群)中带共性要求的智能结构和能力构成要素,并非单指某具体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能力。

由于技术性人才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要素中,合作、公关、组织、协调以及风险承受等所谓“关键能力”和良好的品行及职业素养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十分重要。因而,高职生不能只适合于较窄的职业岗位(群),应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工作适应性。

二、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要靠培养才能得到提高,但在培养过程中影响职业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职业能力的内涵没有正确理解

在新时期社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等其他能力。据相关资料显示,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占31.4%,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为23.5%,适应能力为14.6%,思想品德为12.1%,实干精神为11.5%,意志承受力为8.9%等等,由此可知,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的自身因素包括天赋素质、受教育程度、兴趣、性格等等。天赋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是能力发展的硬件设施和自然前提,但它不是能力本身,也不是现实能力的决定因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还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教育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受教育的程度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它不仅能使求职者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改变其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欲和创造能力。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是提高能力的途径和手段,若善于驾驭知识、融会知识并超越知识,则知识作为潜在的能力,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转化为直接的能力。兴趣和性格与能力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决定了能力的倾向,是形成能力差异的关键因素。

(三)教师因素

人才竞争的基础在于教育,而办好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倘若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能力素质不高,必然会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一些高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不是正规的国民教育,仅是“高考落榜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低层次教育。试想连高职教师本身都存在这种看法,他们连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瞧不起,那么他们还怎么会好好安心于自己的岗位来教育培养他们的学生呢?以上所有这些方面都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影响。

(四)实践与环境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在课堂里进行,不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再加上教学内容不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以及狭窄的专业设置,过于强调专业对口,教学目标单一,导致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从而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此外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所学课程,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而且还会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学校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导致学校的实验条件不好、实验设备老化、实验条件差,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这同样会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路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期望能够在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一)转变高职院校的人格本位育人理念

人格本位应通过增强客户导向来实现,客户导向意识就是市场导向意识。高职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意向指导教学服务活动,以客户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段。一是以学生为客户,全心全意为学生客户服务,努力适应学生当前的、现实的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对今后职业发展和提升的要求。这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体现。二是以企业为客户,瞄准毕业生就业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企业为客户是因为高职是经济功能很强的教育类型。三是要对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挖掘生源市场机会,调整专业规模,并划分长短不同的学制类型,以“进口”支撑和带动 “出口”,适应不同生源对职业发展及其收入预期的差异性。当然,高职还要坚持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按客户导向理念,以学生为客户体现教育功能,以企业为客户强调经济功能,以社会为客户突出社会功能。

(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它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高职学生虽然目前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但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当前学业和毕业后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故应从头脑中摒弃对高职教育的陈旧观念,建立和强化高职意识。可以采取途径有: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增强专业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营造富有职业气息的文化氛围等等,把这些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应树立起将教育定位于学生及社会未来需要的教育观念,让所有的学生在完成他们的学习经历后都能获得成功,完成高职教育同社会的接口,开发学生的就业技能、应用和实践技能等,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确定其职业定向。

(三)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第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技术和才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高职院校的教学要立足市场,吸引生源、开辟就业门路,注重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双证制”建设。在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与实际操作课时比例一般在1:1或1:2,甚至更大。这样,为学生实现自觉再实践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同时,要在教学体系中提高技术含量,瞄准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培养技术要求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人才,要把劳务职教变成技能体系下的成才职教,把简单技能下的低质量就业变成技能体系下的高质量就业。创新教学内容,相应增加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形成认知层面素质和认识层面素质之后,自觉开展再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技能高手、强手。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寻找到自身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

作为就业指导的主体,毕业生更应充分认识到就业问题的关键——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用人单位最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及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最欠缺的基本素质有:敬业精神、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承受压力和克服挫折能力、相关的工作或实习经验及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自身素质是当前社会就业状况的需求,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正确地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理智地进行选择,切忌盲目攀比,要明确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等,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便于自己作出理性选择,才能在机会到来时加以很好地把握。

[1]周启,陈自录.对职校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再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2]刘丽红.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J].内江科技,2008(11).

[3]吴婕.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4]汤俊,付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5]王元娥.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J].科技信息,2008(13).

王丽晖(1974-),女,河北井陉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学。

G715

A

1001-7518(2010)02-0071-02

责任编辑 谢荣国

猜你喜欢
素质技能院校
高级技能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