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微,周配权,赵庆伟,高 岩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53)
颅脑损伤患者多处于高代谢状态,免疫功能极度下降,影响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至关重要[1]。合理的营养支持是保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改善负氮平衡,增进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的基础[2]。2006年5月~2008年9月我院对脑外科120例脑外伤患者均行肠内营养支持疗法,采用鼻胃插管推注法或滴注法,改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20例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证实,并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伤前无明显重要器官病变,男78例,女42例;年龄47~70岁,平均62.34岁;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 36例,6~8分 84例。
1.2.1 输入途径 所有患者均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经鼻插入鼻胃管输入或滴注营养液。
1.2.2 肠内营养的种类 ①食物匀浆,由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计算每日的非蛋白热卡与氮的需要量,计算出相应的天然食品量,经粉碎加工制成;②要素饮食,为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是三九全营素,一般从低渗型开始,逐渐过渡至匀浆膳;其次为能全力混悬液,是低渗高能量富含膳食纤维的制剂。
1.2.3 输注方法 管饲流质和要素饮食,温度控制在38~40℃,从500 ml/d逐渐增加到2500~3000 ml/d;采用能全力24 h持续滴入,第1天从所需能量的25%开始,根据胃肠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摄入量,肠内营养早期不足能量均由肠外营养补充,一般10 d后过渡为全肠内营养支持。
1.3.1 临床观察 观察患者每日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全身情况,重点记录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情况及排气时间。 分别测量患者 1、2 周后的体重、ALB、PAB、AMC、TSF。
1.3.2 相关检查指标 每日检查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及电解质)及血常规,并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值,观察并发症发生及出院后判断预后情况。
120例接受EN的颅脑外伤患者中有2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主要为胃肠道并发症(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经调整营养液的速度、温度,症状逐渐缓解;机械性并发症3例,发生脱管、堵管。由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无一例因并发症发生死亡。
患者 ALB 波动为 36~55 g/L、PAB 0.2~0.4 g/L,均在正常范围内。
AMC 24~29 cm,TSF 男性为 7.5~8.0 mm、女性为 14~15 mm。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给予EN支持,是安全、有效、符合生理性的供养途径,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肠道结构和形态出现变化,易导致肠源性感染,而早期肠内营养可减轻肠道变化[4]。早期单纯肠内营养可维持内脏血流的稳定及胃肠黏膜的完整,激活胃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5]。同时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后输送至肝组织内,使其代谢更加符合生理要求,有利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6]。EN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已在外科营养学领域展示出其与众不同的优势,具有符合生理状态、监护方便简单、有助于胃肠道功能和形态的恢复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简单、经济、安全和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疗法是必然选择[7]。
[1]程赣萍,王桥根,刘晓玲,等.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5(9):843-845.
[2]李征.肠内肠外营养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8,18(11):44-45.
[3]顾葆春,刑锐,文强,等.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1(1):220-222.
[4]向讯捷.肠内外营养对危重患者脏器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5(1):147-149.
[5]Wiest R,Garcia Tsao G.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cirrhosis[J].Hepatology,2009,41(3):422-433.
[6]江志伟,黎介寿,李宁.恶性肿瘤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5(8):118-121.
[7]崔允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