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美术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活动的产物,展示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美的认识。美术需要美术鉴赏者去分析、欣赏、鉴别,以发现和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美。如何从美术特有的性质和角度去认识、分析、体验、评判,以对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有深层的探究,这是美术鉴赏的职责所在。作为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中外美术优秀作品的同时,笔者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在欣赏课中加入幼儿美术作业赏析,让幼师学生了解幼儿绘画语言和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通过幼儿绘画作品,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人类在其幼年语言逻辑思维尚不发达时,许多幼儿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经历、想法和感受。例如一个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在他的绘画中描绘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的情景,表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父母爱的渴望。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绘画这个窗口,探究幼儿的心灵,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掌握幼儿的绘画语言?如何指导他们的表现呢?
写实是幼儿美术作品创作的主要倾向。从层次结构看,美术作品可分为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表达一定的意义。
第一个层次为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
第二个层次为作品的形式构成。绘画作品中的点、线和色彩、形体之间的组织关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表现手法都蕴含着意味,这种意味既在抽象作品中表现出来,也隐含在写实性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中。
第三个层次为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所谓指称含义是指作品中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比如说人、山、苹果、大树等具体对象,春游、早操、劳动等情节事件。表现意义指这些对象和情节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如愤怒、热烈、忧郁、兴奋等。
第四个层次为文化意义。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的物象和情节的象征意义;第二个方面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思想观念等。
从层次结构上分析幼儿绘画作品时,很容易看出,很少有不包含物象、事件、情节的抽象幼儿绘画作品。相反,幼儿绘画作品中充满人物和故事,甚至当幼儿由于技能的限制,画不出清晰可辨的形象时,他们会以语言补充,完成对形象和事件的创作。相对来说,幼儿绘画作品的4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不是更弱,而是更强,当然更不可缺少。
幼儿的绘画语言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这种提炼不同于纯粹艺术家,但更具有原始的独创性和鲜活的表现力,是幼儿根据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进行综合、提炼之后灵感的释放。在成人看来,这种释放有时超越人的想象,让人难以理解,但只要找到作画的孩子让他讲讲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是什么意思,引导他讲述自己的想法,他一定会阐述得头头是道。例如在一次春游结束后,教师让孩子们画了一幅漂亮的画。但有一个孩子却将清澈的小河画成黑色。教师询问原因时,孩子回答:“今天我在过河的时候不小心踩到石头下面,弄湿了鞋子和衣服,我不喜欢这条小河。”因此他用了最不喜欢的黑色来画小河。由此可见,幼儿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并不重要,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宣泄获得的某种体验才是最为重要的——不管它是幸福快乐还是痛苦悲伤,对幼儿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每个幼儿通过作品表达时,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之所以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都有他们的想法,教师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模式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例如教师让幼儿画苹果时,有个幼儿画了一个方形的苹果。教师让他介绍作品时,他说中午分苹果的时候,他的苹果滚到地上了,苹果如果变成方形,就不会滚到地上了。幼儿的绘画作品从原则上说不在于技巧上的高下,只有表达内容上的充分与否之分,表达得越充分其思维能力也就越强,表达方式也就会越丰富而多样。
然而,兴趣对于幼儿从事绘画活动并得到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并符合他们发展需要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只有对绘画感兴趣,幼儿才能热忱投入,沉浸其中,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各种潜能充分发挥,都能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兴趣是幼儿积极主动地从事美术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多与幼儿交谈,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所在,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在创作中保持这种冲动,使幼儿在激情的推动下完成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有学者将美术教育的价值分为本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类。以幼儿美术为例,幼儿作品的完整性、作品表现的技法水平,以及通过作品的欣赏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等,这都属于本质价值;而发展娱乐和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则属于工具价值。显然,在幼儿园中的幼儿美术教育以及幼儿绘画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因此它追求的不是本质价值;幼儿美术面向的是普通大众,强调幼儿通过绘画等形式聊以自娱,自得其乐、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它无疑突出的是工具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完善技术和掌握形式显得兴味索然,他们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他们似乎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做出反应。所以幼儿绘画的价值在于作品的纯真性。
幼儿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经验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不可能有成人深刻与全面,这也正是幼儿画与成人画的区别。幼儿绘画摒弃成人的世俗观点,往往从一个单一的层面和角度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感,具有单纯性;他们往往将复杂的事物、杂如乱麻的现象层层抽丝般拨开,虽然有时候看上去幼稚可笑,却是对客观事物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它是从另外的角度、用另一种眼光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这是成人所难以效仿、并获得艺术上首肯的。西方著名的艺术大师米罗的作品,就是这种天真无邪的幼儿式的表达方式。
而表达方式上的独创性是幼儿创造力的萌动。呵护和培植创造意味着培育创造的种子,使创造在幼儿的心灵中扎下根,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将起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幼儿独创的呢?
1)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否是不常见、是否是从未见过的,如果是临摹别人、过多地借鉴他人或以简笔画的程式造型,这些显然不是独创的;只有幼儿自己通过思考,寻找自己的表现形式,摸索出来的新的结合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独创。例如幼儿绘画荡秋千的情景,大多数幼儿创作是人们常见的绘画形式,而获奖的作品却选择了在月亮上荡秋千,形式独特,想象大胆。
2)从使用的材料与表现技巧上看,所使用的材料是否新颖,取得的效果是否更优于从前;表现技法上是否为前人或周围的人所从未使用过的,或是自己探索出来的。
3)根据年龄加以分析。幼儿作品一般多与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大量幼儿绘画作品显示,幼儿年龄越小画面中的形象越简略,随着年龄的增加,画面愈加复杂丰富,有细节和个别化。低龄幼儿所画的作品,如果显得过分成熟,恐怕是有成人指点与帮助的结果。
4)从内容上看,作品是否表现出幼儿的天性和他们内心的感受。因为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取材的角度大多异于成人,具有天真、童稚、充满内心情感的特点。
幼儿美术作品是幼儿心灵的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探究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幼儿教师只有在赏析幼儿作品的过程中掌握幼儿作品的欣赏方法,正确辨别作品的优劣、上下,认识作品中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借鉴他人的,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完善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