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锐
(吉林省长春市吉大二院民康医院,吉林长春 130041)
股骨干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它包括粗隆下2~5 cm至股骨髁上2~5 cm的骨干[1]。股骨干骨折临床症状是以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丧失,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为主要表现的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位骨折[2]。笔者在治疗上采用手术内固定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07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治疗组89例,男51例,女38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左侧50例,右侧39例。对照组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左侧51例,右侧34例。两组病例病情及年龄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1 手术治疗(治疗组)
1.2.1.1 钢板固定 股骨中或中下1/3骨折, 传统方法是采用6~8孔接骨板螺丝钉固定,目前多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加压钢板有多种类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加压器的加压钢板固定,其后出现自身加压钢板固定沿用至今。
1.2.1.2 髓内针固定 股骨上1/3或中上1/3骨折多采用髓内针固定,此法具有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过去用开放式打入髓内针的方法,近年来已被X线电视机控制下,仅在穿针处做小切口,不显露骨折端的闭合穿针方法所代替。闭合法较开放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折端的血液供给,有利于骨折愈合。
1.2.2 持续牵引(对照组)
1.2.2.1 固定持续牵引 将患肢放在枕头或支架上(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行骨牵引。股骨干中上1/3骨折应保持髋关节屈曲40°,外展20°,屈膝40°。下1/3骨折应加大膝关节屈曲角度,使腓肠肌松弛,以便于骨折片复位[3]。当骨折片有旋转背向移位或前后、侧向重叠移位时,需采用回旋或折顶手法整复。使用小夹板可根据骨折部位及移位特点使用2~3个加压垫进行两点或三点加压固定。开始牵引时重量要大,一般为体重的1/8~1/7,手法整复争取在1周内完成,随后减轻牵引重量,以维持固定。要避免过牵,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1.2.2.2 配合中药治疗 早期(2~3 周)应用理伤消肿药方:由三七、沉香、桃仁、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延胡索、桑枝、生地、茅根、防风组成;中后期(4周以后)使用补肾接骨药方:由杜仲、龟板、黄芪、党参、骨碎补、土鳖虫、鹿筋、熟地、茯苓、川续断、桑寄生、何首乌、海龙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7 d为1个疗程。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愈:骨折对位对线满意,骨折愈合,功能完全恢复;有效:对位对线尚满意,骨折愈合后,患肢短缩2 cm以内,髋、膝关节伸屈受限45°以内,生活能自理;未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骨折不愈合,有明显疼痛及异常活动,生活不能自理者。
治疗组,治愈 62 例(69.65%),有效 21 例(23.60%),未愈 6 例(6.75%),总有效率为 93.25%;对照组,治愈 37 例(43.53%),有效 37 例(34.12%),未愈 19 例(22.35%),总有效率为77.65%。两组数据比较,从治疗结果上可以看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干骨折牵引治疗有它的优越性,但是治疗效果不如手术治疗[5]。近年来由于内固定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骨折治疗观念的改变,股骨干骨折现多趋于手术治疗[6-7]。骨折手术治疗,除了必须从骨折的部位、类型,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有无合并伤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因素考虑外,还需根据两个原则来选择,①要有足够强度的内固定材料,使固定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而不至于骨折愈合前发生内固定器材断裂及失效;②骨折固定方法上要提倡微创,尽量减小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及内固定器材应符合生物固定原则,以促进骨折愈合。
[1]赵卫民.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J].河北医药,2010,32(9)∶3.
[2]王润礼.股骨干骨折7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3(20)∶118.
[3]杜景致.中西医结合治疗长骨干骨折31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6,10(3)∶59.
[4]刘洋.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8(2)∶90.
[5]王林.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08,12(6)∶98.
[6]陈俊柱.内锁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分析[J].实用医学,2009,25(15)∶68.
[7]张树,陈建华.胫骨干骨折内侧钢板固定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