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的特征及开发意义的探讨

2010-02-17 12:36林玉连吕岚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历史资源

林玉连,吕岚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4)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课程资源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涵义,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于历史课程来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成为能否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保证和必要条件。为此,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的研究,澄清概念,把握特征,强化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三十次常委会修订通过),“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七条中再次指出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条件:“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第二批38个,1994年公布第三批37个,之后国务院又先后批准和公布了15个。截止2008年12月,我国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4个。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古都型(北京、西安)、传统风貌型(平遥、韩城)、风景名胜型(桂林、苏州)、地方及民族特色型(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上海、遵义)、特殊职能型(“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一般史迹型(长沙、济南)。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为城市或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业等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独特的优势资源。

(二)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的特征

在新课程视野中,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多媒体资料,也包括爆炸性增长的网络信息。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的课程资源,一般来说,都具有以下特征。

1.丰富性

文化名城之所以成为名城,必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或是独特的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具体体现在:悠久的历史给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以首批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市为例,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市(5城区12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合计文物保护单位达374处,各级博物馆11家,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处——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和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处。此外,桂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共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14项、桂林市级112项,是广西各市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市。其中,发源于桂林的桂剧和彩调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的丰富历史内涵直接或间接地都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其丰富性是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对于推进历史课程改革显然更有优势。

2.完整性

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的完整性表现为:①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历史文化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历史遗迹而存在,它更是作为一种活的文化积淀在城市性格之中。同样以桂林为例,桂林的历史文化的完整性从内容来看,体现为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四种类型历史文化的统一体。从历史分期来看,从古代史的原始人群活动遗址,到近现代重大革命史事,呈现出一条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内容重合度高。②历史文化对教育的整体性影响。在历史文化名城背景下,历史文化对教育的目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将会更为彰显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理念;课程内容也更富于时代气息;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和富于个性化。

● 将甲胎蛋白值、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以及孕妇的年龄、体重、怀孕周数输入电脑,由电脑算出胎儿出现唐氏征的危险性.唐氏筛查的结果我国普遍使用的是1:250,如果后面的数值大于250则认为是低风险,如果小于250则认为是高风险,表示患病的危险性较高,应进一步做羊膜穿刺检查或绒毛检查。

3.差异性

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地域、城乡、校际的差异性和多质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具有很大独特性;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也有不同;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下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要针对各地方、社区和学校的特点,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②同一资源在不同课程运用中的差异性。要善于把握同一资源在不同课程中的不同用途和价值。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生调查、统计的资源。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用作调查动植物的种类,因而具有具体性。

4.外显性

外显性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下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呈现上的外显性,如历史遗址等。外显性的资源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奥苏贝尔在“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中指出,只有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建立。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联系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外显性并不意味着这些资源可以直接使用。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将外显性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学习者内在学习需要相结合,将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现。

5.便利性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便利性,一方面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身边的资源更容易与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资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上,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学习者之间天然、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深入这类资源,将便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二、研究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在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出的,2001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历史与社会》(二),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各项建议。

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部分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专题论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而在《历史与社会》(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则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的要求较高,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下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一方面,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和生活内容,让当地特有的文化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教学资源无动于衷、被动接受的状态,唤醒他们从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鼓励师生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在理论方面,它符合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历史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种充实和扩展。体现在:①历史课程与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教育学与社会学、旅游学等应用性纬线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人文、社会、科学间的交叉渗透,有助于学习者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②具有较为广阔的理论研究扩展空间和推广可能性。如可以从历史学科扩展到政治、地理、语文、外语、社会实践等学科;从一地区扩展到多地区有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卫生模范城市、旅游名城、双拥模范城等);从中学学科教学扩展到其他阶段教育教学(小学、职业中专、成人教育、高校……)。

其次,在实践方面,通过探索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对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影响,推进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改革。表现为:①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对课程理念的支持。通过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改变传统历史课教学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实践能力训练、只重课堂内教学而忽略课内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现状;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科教学创新,进而培养中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自觉地爱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公民意识,以及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国际意识,提高历史教学的社会效益,都有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②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持,如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历史活动课、研究性学习。

三、结束语

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下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和研究,对于身处文化名城的基础教育界来说,近水楼台、就地取材发挥资源的最大教育意义,是推进新课程的独特优势,也是实施优质教育的时代责任。而对于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师生来说,开阔眼界,加强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样会发现“处处有黄金”,因为在祖国辽阔大地上,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镇,也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都有开发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文明中华.http://www.godpp.gov.cn/wmzh/2007-09/21/content_11220145.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16/frtid/134/Default.aspx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历史资源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