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芳
(吴江市震泽实验小学,江苏 吴江 215200)
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最终的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就小学作文而言,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态,要树立大语文观、大作文观,解放学生的心灵,加强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丰富多彩的作文训练渠道。
1.写作内容无禁区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大语文观”的核心思想。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从内容上限制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是从生活和学生个体生命的互动着眼,而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削足适履,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写老师认同的话。于是,学生拿起笔来就说谎,比如写老师总是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冒雨送自己回家,写同学助人为乐总是送老奶奶过马路,造成学生的文章总是千人一面,假话套话连篇,毫无个性可言,这种做法摧残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作文教学只有解放学生的心灵,坚持“写作内容无禁区”,真善美丑恶皆可入文,求真求实,只要他们的观点积极向上就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写作的内容也应丰富多彩。这样,学生才会逐渐走入写作的自由境界,也只有这种“自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他们才会从写作的压抑状态中走出来,睁大“眼睛”观察、认识、体会所经历的多彩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心灵生活,并力求准确地加以表达。这种状态下的写作,我们才能从中听到学生发出的生命成长的声音。
2.语言运用无禁忌
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新词汇的大量涌现,许多网络语言和新造的生活语言被人们广泛运用。小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在作文中也喜欢用这些语言,为文章增添了一些童趣和幽默,如“祝你百事可乐”“酷毙了”“帅呆了”等。语言是生活,是精神。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应持一种包容的态度,主张语言使用在坚持规范的基础上,只要是社会认同,只要健康文明,只要使用了别人能懂,语言运用上就要无禁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会个性飞扬。
写作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语文教育观”指导我们必须走出写作教学自我封闭的怪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获得生命的成长,这是解决学生习作时“无米”的捷径。
1.着眼“无字书”,从生活中观察积累
叶圣陶老先生精辟地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掘作文的源泉,带他们到野外去春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同他们一起劳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文学社、小记者团等社团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用他们的笔去记录社会人生,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教师以不灭的童心参与其中,学生的生活将不再是死水一潭,作文源头的清渠疏通,活水也就源源不断。通过活动,学生就会意识到生活中到处有语文,作文融入在生活中。
2.注重“有字书”,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大量阅读,不仅使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观察、思维的方法。因此,读和写是有机结合、不能分离的,写作要从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课内阅读似“母乳”给学生滋养,但学生的阅读要量大、面广,仅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但现实中很多学生不会挑选合适的书籍,阅读也呈无序的状态,以致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收效不大。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每月主题读写活动”,一月一主题,根据主题确定阅读的书目和范围,教师进行阅读的检查、指导,围绕主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围绕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学生阅读、背诵了大量关于春天的诗歌、散文,积累了《燕子》、《春》等很多的名篇;围绕主题“阅家乡名人,做时代少年”,学生阅读了生于震泽的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篮球明星姚明等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书时在书上圈划评点的习惯,摘录优美词句段,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在读书笔记《书海拾贝》上。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的有序阅读,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作文课是教学生写作的主要途径,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系统而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如何组织材料,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有的老师单元意识、学段意识不强,不能理解教材安排的意图,写作教学目标不明确。“大语文”是一个活的结构,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小学作文教学也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从而克服传统作文教学训练无序列、随意性大的弊端。为此,我们深入研究整套教材,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作文训练序列的构建:(1)根据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确定了整个小学阶段作文的训练系列。(2)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主要活动的不同,确定分段作文训练的作文形式:低年级以听话、说话为主,主要学写童话体作文;中年级以片断训练为主,主要写素描作文;高年级以篇章训练为主,主要写阅读作文、生活作文、实用性作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是喜欢创新的一代,他们不喜欢永远不变的作文教学模式。因此,在“大语文”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为学生开辟习作的途径,拓宽创作的空间,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想写、爱写、乐写。
1.与生活实践结合,唤醒学生的语言“交往欲”
组织学生与兄弟学校联欢,让他们结识朋友,然后通信联系,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引领学生编写手写报,进行展览、观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学习;指导学生拟写物品“广告词”,拉近写作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写校园景点的解说词,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
2.与其他学科整合,拓宽学生语言表达的途径
结合科学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调查报告;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给画配诗;结合音乐学科,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创作歌词,或写写自己的想象和感悟;结合数学学科,写数学小论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认真写好的文章只有教师一位读者。批改和评讲过程中,教师也是绝对的主导者和权威,学生没有主动权,修改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评价学生的文章,我们也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以人为本,多一些鼓励,并开放作文评价的体系,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基础上,采用“生生互改互评”和“师生合作评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反复修改,学生逐渐明白了文章该怎样写,积累了写作经验,领悟文章“入妙”之法。这样的评改方式,不仅每位学生的文章都有了更多的读者,而且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当代小学生的成功欲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注重写作氛围的营造,在各班自办作文小报的基础上,学校也增加了作文活动的密度,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星期一次“作文桥”广播、每月一次征文活动、每学期一次作文成果的大型展览活动。我们还组织作文兴趣小组,成立了“青豆文学社”和小记者团,培养写作骨干,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并利用学校校办彩印厂的便利自编出版学生的作文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写作,让作文在校园里成为一种“势”,形成一个“场”,让学生踏进校园就像来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作文世界。
总之,作文教学只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从教室和课本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教学的时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作文教学后劲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只有把作文教学从课内的局部空间扩展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多读多写,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为作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开辟充满希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