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600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第二疗养区 白伍泉
眩晕从胸论治与胸源性眩晕
710600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第二疗养区 白伍泉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可以由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等多种因素所致。但部分颈性眩晕患者经推拿、牵引及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作者从颈性眩晕部分是由本体觉因素引起的[1]受到启发,将此类患者归入胸源性眩晕,从胸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伏案工作、外伤及中老年者多见,发病前多有慢性颈背痛病史或有颈椎病史;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为慢性持续性,平时表现为头发紧、头闷、头晕,也可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或晕厥。常感到精神萎靡、乏力或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可出现心慌、胸闷、气短、胃脘胀闷疼痛等。重者常于夜间睡觉时因胸闷、气短、心慌而惊醒,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性眩晕,但按颈性眩晕治疗疗效不明显或反复发作者;患者体征常不明显,眩晕发作时,有头部固定位现象,改变头部位置眩晕加重。触诊上段胸椎部(多为T2-7),可发现有棘突偏歪,棘突间隙压痛,椎旁压痛等阳性体征;X线摄片检查:胸源性眩晕多发于上段胸椎。胸椎正侧位X片示:病程短者、年轻者无阳性表现,病程长者、年龄大者有椎体退行性变或胸段脊椎代偿侧凸或后凸畸形;并可排除胸椎结核、肿瘤、压缩性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等;有条件者可作进一步检查: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TCD)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胸源性眩晕TCD检查大多数正常。脑干诱发电位有助于眩晕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及颅内肿瘤等疾病。
胸源性眩晕为上段胸椎小关节紊乱失衡所致,一般采用胸椎小关节复位法治疗,常用复位方法有俯卧冲压法、坐位膝顶法或胸顶法、旋转复位法等。无论哪一种复位方法均可,要求复位手法轻灵、安全、有效,切忌暴力。复位成功的标志是复位后眩晕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若无效,应重新对眩晕进行评估,分析胸源性眩晕诊断是否正确抑或手法复位不成功。若是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重复一次,无效者应停止治疗,另请有经验医师操作。胸源性眩晕复位治疗隔日1次,3次一疗程,眩晕消失即可停止治疗。复发者继续治疗,仍然有效。
目前因椎动脉及交感因素引起的缺血性眩晕研究较多,但还不能满意地解释很多临床非缺血性因素引起的眩晕,所以本体觉紊乱在颈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森园彻志[2]认为本体感受器中颈部的传入冲动与平衡关系最为密切,也就是说,本体觉引起的眩晕主要与颈椎关系密切。但作者发现,许多非缺血性眩晕在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等因素外,并不仅仅是颈源性,其中部分眩晕患者属于胸源性。在本体感受器中,不仅是颈部的传入冲动与平衡关系密切,上段胸椎小关节的深部知觉感觉装置同样与平衡具有密切关系,更何况颈部肌系统与上胸段肌系统密不可分。当上胸段小关节退变失衡或受到损害时,位于小关节的韧带或关节囊中的本体感觉接受器也会受到损伤,产生本体感觉紊乱,其本体感受器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其传入使中枢神经系统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整合分析错误,从而产生眩晕的感觉。再者上胸段小关节紊乱不仅使上背部肌系统可能失衡,也可导致颈肌系统活动失调,从而间接性导致颈部本体感觉传入紊乱。通过颈部肌肉放松手法治疗,似乎可使眩晕减轻或缓解,但疗效不稳定,而此种情况下,采用胸椎小关节复位法,往往可使眩晕即刻消失或明显减轻。
总而言之,胸源性眩晕是由胸椎小关节紊乱致本体觉失衡所致,无论是颈源性眩晕还是胸源性眩晕,其发生发展都是建立在脊椎稳定性平衡被破坏的病理基础上。颈源性因素、胸源性因素均可导致眩晕。脊椎在失稳病理情况下,各种致病因素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颈源性非缺血性因素与胸源性因素可能相互影响,或者某些被诊断为颈源性眩晕的患者,本身就是胸源性因素引起的。因此,关注胸源性因素,重建脊椎力学平衡,可能是治疗非缺血性眩晕的重要途径之一。
[1]Michels T,Lehmann N,Moebus S.Cervical vertigo-cervical pain:an alternative and efficient treatment[J].J Altern Com plement Med,2007,13(5):513-518.
[2]森园彻志.颈部震动刺激对身体平衡的影响[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17(3):238-239.
2009-10-20)
1005-619X(2010)07-0593-01
·疗养预防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