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虎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论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
叶文虎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本文从整体论视角出发,从讨论文明的概念和表现入手,对“文明”和“社会”的定义进行了新界定。文明是指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或者说是认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程和今后的走向,剖析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在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的不同样式,提出了当今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时代向新的环境文明时代转折的过渡阶段的论断。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和演替的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人类所处时代的特点,特别是要对当今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文明;社会;演变与演替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文明与野蛮或不文明相对,往往指“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在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时,文明往往被用来描述人群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形成和维持这些状态起主导作用的观念。笔者在考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走向时,把文明一词的概念界定为:人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这里所谓的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
从上述概念出发不难理解,文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或者说是认识和行为。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判据或标准,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或人类文明史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今天,我们正处在由工业文明时代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转折的过渡时期。笔者称之为环境文明时代。
文明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而“看法和对待”又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用心去观察现实会发现:“人们的”看法和对待是和“社会的”看法和对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或者说,“人们的”看法和对待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深层次上,“文明”表现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上!
2.1 社会的新概念与新定义
我们天天都生活在“社会”里,人人都以为自己知道社会是什么。相关书籍和词典中大都是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体力还是体能,人都不是最强大的。单个的人要想凭自己的力量在自然界中活下去,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必须依靠群体,靠人群中的分工合作才能使自己有保障地活下去。
久而久之,“依靠群体与自然作用来生存”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认识,成为一种观念。所谓“依靠群体与自然作用来生存”成为习惯,就是习惯于在合作目标下按分工进行活动。
把这种习惯称为“秩序”,就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形成(建立)了秩序的人群”(“秩序”凸显了“习惯”中已被法律形式硬化了的部分)。这是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是作者对“社会”的定义。
由此可见,“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个“产物”,一个最重要的“产物”。
由此还可以认识到,所谓不同的社会,实际上指的就是“秩序”不同的社会;而所谓社会发展,实际上指的是“秩序”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秩序”当然地体现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待。也就是说,文明表现在“社会秩序”中。
2.2 社会秩序的三大组成部分
社会秩序主要体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三大方面(或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大方面合并起来称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它们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式。
2.2.1 原始文明时代
在远古时期,人类靠个人打猎、捉鱼和采摘植物的果实为生,这既是生活方式又是生产方式。这时,还谈不上有什么明确的组织方式。在这个时期,“努力在自然界中求生存”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目标。人类在求生存的长期实践中深刻地体认到自然的强大和自己的渺小,从而发自内心地对自然产生畏惧,从畏惧自然界中的“物”(山、水、树、狮、虎、鹰等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到畏惧自然界中一切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如风、雨、雷、电等,进而在理念上认识到自然界中蕴藏着巨大的、人类不可抵抗的力量。于是,在人类的心目中形成了“人类只有敬畏自然并遵从自然界的‘意志’去行动才能得到生存”的观念。笔者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类的原始文明时代。
2.2.2 农业文明时代
后来,在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学会了用火,学会了制作工具,在自然界中求生存的能力逐步增强,分工合作在求生存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于是,种植、养殖、放牧和加工活动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聚族而居”,“傍湖海而居”逐渐成为人群的基本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交换生活所需物品的“市”和保卫自己生存空间的“城”先后出现,人群中能把大家组织起来去与自然作用,并带领大家防止其他人群伤害自己的领头人开始出现。于是,原始的组织方式也开始形成。
至此,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形成了,“秩序”形成了,从而“社会”出现了。相应的,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人对自然的看法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这时,人类虽然继续在习惯性地敬畏自然,但同时也出现了“天变不足畏”的声音,一方面倡导“顺其自然”,另一方面又相信“趋利避害”。另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尝到过“分工合作”甜头的人提倡“和”,而尝到过“弱肉强食”甜头的人则把“竞争”说成是自然的“法则”,等等。
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人类的“财富观”不但形成了,而且在悄悄地变化着。先是把能提供生存必需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地等作为财富,后来又把能将自然资源变成生存必需品的劳动力作为财富。为了生存得更好和更有保障,人类逐渐增强了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不同人群之间争夺(或保卫)土地和劳动力的战争不断发生。为了战争的胜利,各个人群内部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和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个时期称为农业文明时代。
在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中,人类的生存方式、主流价值观日趋明确和稳定,社会秩序也逐步被道德和法制固化,并且被奉为是“天经地义”。期间,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观念也逐步被“异化”,比如“社会秩序”和“积累财富”,其原初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所有人的生存都能更有序高效,更有保障。而后来,积累财富成了生存的目的;秩序变成少数人控制、剥削多数人以聚敛财富的合法外衣。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端,科学技术也不再是人类对养育了自己并受到自己敬畏的自然环境的了解和认识的活动,而成了人类为聚敛财富而向自然界进行无度索取的工具和手段。
2.2.3 工业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充分发展以后,被奉为“天经地义”的社会秩序和观念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人类谋求更好和更有保障生存的桎梏,从而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取得更加主动、更加有力的地位提供了可能。
于是,在距今两百多年前,欧洲率先爆发了工业革命。从此,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观逐步取代了农业文明的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观,科学技术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人们把这以后的历史时期称为工业文明时代。
在短短不到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就像原子能的裂变反应一样,使人类社会也发生了“裂变”反应:集聚财富的追求,驱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迅速增强,人类的“自我中心”意识恶性膨胀,在观念上从“敬天畏地”、“顺应自然”变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在行为上,社会秩序以“财富”为中心被不断完善。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走向“对抗”,不断恶化。人与人的关系,从“合作”走向“争斗”,日趋紧张。致使三大危机在全世界迅速蔓延、扩展并集中爆发。当然在这期间,人们在激化三大危机的同时确实也在努力去缓解和消除三大危机,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都无济于事。
危机的出现在人们内心的深处引起了巨大的不安、恐慌和忧虑。但追求健康、幸福、有保障生存的本能又驱使人们去解决它。于是,人们不得不反思,反思自己走过的道路、习惯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行为,以及自己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思想与观念、理论和方法,反思“无济于事”的原因。
反思的结论是:工业文明的主流观念和社会秩序不能再继续沿用,人类必须去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与相应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自觉地走向新的文明时代。
2.3 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秩序体现了环境——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环境——社会系统”是笔者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是指由自然、人和社会构成的一个三元互动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的运动过程中,自然、人和社会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有先有后,相互激荡,相互制约。社会秩序则是这些变化的集中反映和体现。
其次,社会秩序具有特殊的自维持性。社会秩序一旦形成,就要求自然和人按照这个秩序去运行,也就是说,要求环境——社会系统按照这个社会秩序去运行。不论这样运行下去的结果是好是坏,是有利还是不利,都不允许违背,不允许违反。这就是说,社会秩序具有维护自身权威性的强大力量,社会秩序只有在由它自己造成而自己又不能解决的危机的压力下,才会被迫发生改变,或者说,社会秩序的改变总是要滞后于社会实际运行规则的演变。
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
(1)文明是对社会的存在形态和其主流价值观的整体表述。不同的文明代表着社会的不同存在形态和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我们也知道,社会是以“秩序”为其根本标志的,所以,从认识社会秩序的变化与改变入手可以真正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
(2)社会一旦形成,它就通过“社会秩序”去左右人对自然的作用和人与人的互动,从而使人和自然都发生改变,最终,社会自身也发生改变。由此可见,社会是一个不同于自然也不同于人的第三个独立元素。
(3)从整体论的视角看,自然、人和社会构成一个“三元互动”的整体,即“环境——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原动力来自于人类对更加健康、幸福和安宁生存的本能追求。在这一追求的驱动下,社会用它已有的秩序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使“环境——社会系统”运动起来,而运动的结果当然是自然、人与社会都发生变化。
(4)所谓“社会的变化”,以往大多只注意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方面的变化,很少去注意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所谓“社会的变化”在根本上是“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两个关系的变化又是以“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缠绕在一起的。
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认为,“环境——社会系统”运动的内因是其内部两大基本矛盾的耦动。第一个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对物质财富积累的追求的无限性和自然界支撑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第二个基本矛盾是人对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的公平、公正追求的无限性和社会秩序公平、公正分配物质财富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两大基本矛盾始终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而人们往往把它们分离开,只看到一个基本矛盾的作用,看不到另一个基本矛盾的作用。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动乱变化无不都是出于争夺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所有权和支配权的需要,都是这两个基本矛盾交织作用的结果。“赤地千里”和“兵荒马乱”相继发生,“天灾”与“人祸”接踵而至,都是交织作用的真实写照。
(5)人类文明的演变和演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社会秩序在可调范围内作出调整,使两大基本矛盾不激化,文明就在缓慢地变化(演变);而如果到了不管对社会秩序如何调整,两大基本矛盾都不能得到缓和,反而更加激化的情况下,社会秩序的自维持功能就失效。这时,原有的社会秩序就会崩溃,并被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所替代。这种情况被称为文明“演替”。农业文明取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都是这一看法的佐证。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人类的文明史是一个“文明时代不断更替”的历史。“不断更替”是因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这些“文明”都没能(实际上是不可能)找到能够妥善解决两大基本矛盾的理念、方法、途径乃至具体形式。
在原始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只能“听天由命”,完全谈不上什么健康、幸福和有保障的生存。所以,原始文明虽然维持了几十万年,最后仍必然地“演替”为农业文明。
到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基本生存得到了保障。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物质财富被迅速地创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冲击(索取)迅速加大。于是,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降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逐步恶化。部分人群为了集聚和享受更多更奢华的物质财富,通过“社会秩序”的制定,把人群中的合理“分工”异化为等级加以“固化”和“强化”,把“合作”异化为权力加以“维护”和“巩固”,从而使人类社会中的贫富两极分化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最终,在两大基本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农业文明维持了一万年左右,也就必然地被“演替”为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出现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农业文明时代社会内部不公平、不公正的等级制度不满,特别是对贫富两极分化的状况不满。另外,由于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末期已掌握了较高的科学技术和向自然作用的能力(生产力),于是就错以为,只要“秩序”能给每个人以创造和享用物质财富的“民主”,只要“秩序”能给科学技术发展以“自由”,物质财富就会不断增加,人和人之间的“公平”就会实现。基于这种认识和理念,工业文明用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构建出一套全新的社会秩序,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迅猛地释放出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空前地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于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它们的结构和互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人类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能够“征服和主宰自然”,人群中的“精英”们认为自己能够成为“愚民”的救世主,能教导“愚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思考。
现在,人类按照工业文明的这种“模式”生存、发展了近三百年,两大基本矛盾缓解了吗?没有。历史现实告诉我们:不但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工业文明时代,而且二战以后的六十五年来,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也从未停止过。各种危害人类健康生存、以及保障生存的危机,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瘟疫、疾病等等此起彼伏,周期性地发生,日益激化且集中爆发。尽管人类对工业文明的理念和“社会秩序”也曾作过许多修补和调整,然而,结果也是“无济于事”。三大危机不但没有丝毫缓解,反而日益加深和激化。再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能够相信人类能生存得更加健康、更加幸福和更加有保障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实情况表明,人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生存方式的追求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工业文明必然要被一种由新的价值理念主导的文明所取代。而今天,我们则正处在这种“取代”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演变和演替的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类文明转折的关键时刻,认识上的滞后与行动上的迟缓使我国一落后就是数百年,中间虽有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奔走呼号,奋勇捐躯,却收效甚微。可以说,直到今天,我国的工业化还未完全实现。但是,整个人类文明已经进入由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过渡的阶段,我们何去何从,作什么样的选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要想让中华民族复兴的愿望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而不是口头上,就必须在思想上、理论上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人类所处时代的特点,中国面临的形势和要破解难题的关键点,特别是要对当今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演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编辑:刘照胜)
References)
[1]叶文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Ye Wenhu.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for Man and Nature.Marxism and Reality,2005,(4).]
[2]叶文虎.创建中国发展新模式.中国发展,2009,(1):6-10[Ye Wenhu.CreatingaNewDevelopmentModelforChina.China Development,2009,(1):6-10.]
[3]叶文虎.论环境文明社会建设.中国发展,2008,(1).[Ye Wenhu.The Building of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China Development,2008,(1).]
AbstractFrom the perspertive of holism,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civilization,and put forward new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Civilization means survival mode and the dominant meanstream value of a group of people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The essence of civilization is how human society see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of man and nature.The article analyzed progress of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s future trends,and human survival modes(human living mode,human production mode and human organization mode)in primitive civilization,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and proposed the view that the current human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a new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rule of evolvement and substit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currert human.
Key wordscivilization;society;evolvement and substitution
Evolvement and Substit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YE Wen-hu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X22
A
1002-2104(2010)04-0106-04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19
2009-11-30
叶文虎,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环境社会系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