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2010-02-17 11:57:33冯之浚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4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冯之浚周 荣

(1.国务院参事室,北京 100006;2.民盟中央研究室,北京 100006)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

冯之浚1周 荣2

(1.国务院参事室,北京 100006;2.民盟中央研究室,北京 100006)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 DP需要保持持续增长,而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同时煤炭资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我国减排的压力不容小视。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O2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必须找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建议。

低碳经济;CO2;排放;发展;途径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优质、自主创新、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1 低碳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CO2的程度密切相关。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世纪整整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 650亿t,消耗石油1 420亿t,消耗钢铁380亿t,消耗铝7.6亿t,消耗铜4.8亿t,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10-6上升到目前接近400×10-6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高碳排放引起了全球碳平衡失调,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预测指出,到2050年世界经济规模比现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未来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这种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首相经济顾问的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报告,全面分析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届时,全球将每年损失5%-20%的G DP。如果全球立即采取有力的减排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550×10-6,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 DP的1%左右。

欧盟的研究也声称,100多个国家已接受了全球增温2℃的极限值。如果2000-2050年累积CO2排放总量限制在1万亿t以下,超过2℃增温的概率将只有25%;如果CO2排放达到14 400亿t,则超过2℃的概率达到50%。2000-2006年,CO2排放已有2 340亿t,只剩下7 000多亿t CO2可在2050年之前排放(排放基准年为1990年)。把2020年作为峰值的拐点年,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时仍然高于2000年水平的25%,则超过2℃的概率上升到53%-87%。这说明达到2℃的概率与排放路径有密切关系。

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改变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基于美元和高碳企业的国际金融市场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市场正蓬勃欲出;低碳经济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2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国内外许多专家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态势等内容,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实践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指导。

2.1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准确地反映了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那么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必然危及生态安全,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生态安全会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生态足迹”理论,逐渐引申出了“碳足迹”的概念,用于衡量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变暖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也就制造得多,“碳足迹”也就越大。

2.2 “脱钩”理论

1966年,国外学者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响应关系。对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工业发展初期,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这就是“脱钩”理论。从脱钩理论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能够实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2.3 库兹涅茨曲线

脱钩理论证实了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但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非是一个一帆风顺的线型道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 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 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这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换言之,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相关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生态创新也许不能够改变倒U型轨迹,但人类应当可以削减倒U型轨迹的“峰度”和“上坡路”的里程,最低的现实要求是控制倒U型曲线的峰顶不高于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阀值,并促进倒U型曲线尽早经过“拐点”。

2.4 “城市矿山”理论

“城市矿山”的概念,是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教授南条道夫等提出的,就是指蓄积在废旧电子电器、机电设备等产品和废料中的可回收金属。按“城市矿山”理念统计,日本国内黄金的可回收量为6 800 t,约占世界现有总储量(42 000 t)的约16%,超过了世界黄金储量最大的南非;银的可回收量达60 000 t,占全世界总储量的约23%,超过了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稀有金属铟是制作液晶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原料,目前面临资源枯竭,日本藏量占全世界储量的约38%,位居世界首位。日本虽然是一个资源贫困国,但从这些数字看,又可说是一个“城市矿山”。他们指出,目前这些“城市矿山”资源大多是使用完被丢弃的制品,往往被当作“废物”处理,而城市中这样的废物数量巨大,因而被称为是沉睡在城市里的“矿山”,它比真正的矿山更具价值。日本已对包括液晶显示器和汽车在内的多种产品,提出了金属回收计划。实际上,“城市矿山”理论与我国解放后提出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目前循环经济中的“静脉产业”理论是相通的。它为我们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强再生资源利用,提高能源效率,实现高碳向低碳转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3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国际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是全球金融监管的问题凸显,第二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单一通货体制问题凸显,第三是恐怖活动全球蔓延的问题凸显,第四就是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问题凸显。改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当前,发达国家已经纷纷向低碳经济转型。

3.1 奥巴马的“绿色能源新政”

基于为美国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来,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与原布什政府相比发生了极为重大的转折。

首先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重要目标,宣布从2012年起将对美国的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将减排CO283%,这是奥巴马能源新政的主心骨。其次是要建设横跨四个时区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的全国统一电网,可以接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并能进行智能化管理,将使整个动力系统发生变革。第三是计划在未来五年准备投入1 500亿美元,用于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大规模投资建设,这是继IT革命之后,美国技术储备的又一个主要方向。第四是以每台补贴7 000美元的刺激政策,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同时,采取每加仑生物燃料补贴2美元的政策。上述奥巴马能源新政组合拳的实施,不仅对美国新能源供给、传输与使用将产生极为重大的推动,使得美国能源消耗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解决美国的石油依赖问题,而且在道义上也可以显示美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奥巴马绿色新政受到国内条件的诸多制衡,要实现起来,道路依然十分艰难。

3.2 英国低碳经济先行

进入新世纪之后,英国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

其主要做法包括,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新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适合的“气候变法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许多国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纷纷转移精力、削减投入甚而放松减排要求的情况下,英国却宣布启动了一项“绿色振兴计划”,尝试以低碳经济模式从衰退中复苏。英国财政大臣还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碳预算”,首次将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并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发挥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了世界领先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已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相比之下,我们国内虽然对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缺乏统筹考虑,有必要借鉴和参考英国等先行国家的有益经验,以求更扎实地推进相关方面的实践。

3.3 欧盟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近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从目标制订到科研投入、机制建设、标准与立法、项目投资,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006年,《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提出强化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开放能源市场,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等措施。此后,欧盟制订了一系列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安排。2007年3月,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要求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是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CO2捕集、运送和贮存以及电网、核裂变等的综合性启动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用来资助低碳项目。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 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以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欧盟在低碳产业领域动作频繁,自然是期望能够借此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引领世界经济。欧盟在致力于提高低碳技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注重建立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国家合作等方面的做法,都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3.4 后京都时代的到来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全球将在“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之后,迎来一个新的后京都时代。

全球减排框架成为了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在量化减排和能源发展问题上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很多障碍。欧盟希望通过分化发展中国家的策略,把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定义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让新兴发展中大国承担量化减排指标。美国则主张以“大国减排”取代“发达国家减排”,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日本提出应建立包含所有“主要排放国”的“后京都”按行业减排协议,其目的就是要发展中国家量化减排。在后京都谈判机制方面,发达国家还希望改变二轨制的气候变化谈判模式,把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责任的谈判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谈判合并在一起,从而把新兴发展中大国纳入量化减排协议中。我国的立场是,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总之,后京都时代谈判进程将影响每一个国家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也将会决定未来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格局。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本着对本国人民、对全人类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对此,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和全体人民也要提高敏感性,高度重视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充分认识低碳革命给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生活消费等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产业繁荣、国家实力和生存环境,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

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挑战

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两型社会”。这与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在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四个“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200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还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学习内容。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的强烈意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t,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O2达到54.3亿t,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 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t 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 kg 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 kg CO2。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未来的3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这些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的努力符合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因此,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现在国家能源、环境对策进行的扩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 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这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节能环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6月,我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我国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全国范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第一次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中国立场,讲话还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到2020年单位G 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 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会议还指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这些数据的公布,是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表明我国正在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义务。

但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CO2排放量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G DP、单位G DP能源消耗量和单位能源含碳量等几个变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 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能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要大,外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

减排空间比较大。我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目前我国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达到了3 637万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CM碳交易量国家。

技术合作潜力比较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在强化低碳政策的情景下,考虑到我国的G DP增长、发展阶段、科技水平、资源禀赋、国际合作等综合因素,我国碳排放有可能于2030-2035年达到峰值,在经过10年之后将处于一个平稳发展期,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 DP的CO2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 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十二五”期间,发展低碳经济应注重以下措施:

5.1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按照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依靠“三驾马车”的强劲牵引,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能源环境难题,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加强低碳产业的投资。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选择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这是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地扩大国内出口的需要;鼓励低碳消费方式。消费是需求,是动力,低碳消费也是起到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应在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率先实施低碳消费,以各种可能的形式鼓励私人低碳消费。政府要率先低碳化运作,实行“网络化”办公,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推行政府节能采购。引导家庭合理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

产业结构:2008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 DP的比重约为1∶5∶4。虽然国内纵向比较,产业结构已经在不断改善,但国际横向比较,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 DP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70%以上。要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首先使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工业内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费加剧,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交通结构: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宝贵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 kg CO2,在全球范围内交通部门是CO2的最大排放源。然而,汽车交通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汽油所含化学能在汽油燃烧后,经机械传动损失,到达车轮部分约为原含能量的13%,车轮与地面摩擦能耗约占50%,余下的50%用于加速车身部分约占95%左右,用于加速乘客的部分大致只占4%-6%,所以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0.5%。

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除技术变革之外,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文明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

建筑结构: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m3,每建成1 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 t CO2,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28%。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建筑。一是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二是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三是支持对重要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利用财税政策鼓励开发商和消费者投资、购买节能低碳建筑,对于购买节能低碳建筑的消费者给予减税优惠;五是开展节能低碳建筑示范。

以建筑采暖为例,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6%,约新增110亿m2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2020年比2004年可能需增加2.5亿t标煤,5 800亿-6 300亿kWh用电。与国外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保温能力较差,造成大量能量损失,需要特别关注。在建筑采暖方面,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为有效的方法。此外,生物质纤维作为保暖材料节能与生物质作为燃料发电供暖相比,会有数倍的节能减排功效。

5.2 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加强科技储备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此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并研判今后的经济复苏走势。从增长周期角度看,世界经济史上存在着由重大科技创新所主导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依靠重大技术创新的形成,催生集群式产业发展,方能走出经济衰退的困局。目前,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正处在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兴未艾,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领域的技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新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目前的物理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20%-40%。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要把好新建项目和产品关口,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低能效产品以旧换新;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十二五”期间,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IGCC、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开展四代核能、CCS、太阳能热发电、二代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同时,我们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5.3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我国9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是节能之外的另一个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保障石油安全供应,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单一局面,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同时建立起智能电网等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系统。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们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为此,要控制煤炭的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大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集中利用煤炭,提高电气化水平。

二是优化石油天然气供应。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通过扩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进口周边国家天然气以及LNG,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应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需要对开发过程的全生命周期能耗进行分析。例如,太阳能光伏电池,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的发电总量,以得出正确的评价标准。核能在扣除核材料生产和废物处理过程中所消耗能量后可视为无碳排放能源,欧洲(如法国等)的核电比例较大,对推进低碳经济起了很大作用。我国也要逐步加大核电站的建设。届时中国能源结构实现三分天下的结构,即煤炭占1/3,油气占1/3,低碳能源占1/3,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

四是构建坚强的智能电网。随着低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电网的基础设施和调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建设坚固的电网骨架,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将大风电、大核电等新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出来。二是要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和电动汽车、蓄能装置利用等需求管理结合起来,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5.4 改善土地利用,扩大碳汇潜力

近年来,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1.9-2.6亿t碳。增加碳汇以提高对温室气体的吸收也是减排的重要途径。增加碳汇有三个领域:森林、耕地以及草地,同时每个领域有三种方式:增加碳库贮量、保护现有的碳贮存和碳替代。

一是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每年增加的碳汇在1.5亿t碳左右。为进一步增加碳汇,应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延长轮伐的时间增强森林碳汇;通过减少毁林、改进采伐作业措施、提高木材利用效率,以及更有效的森林灾害(林火、病虫害)控制来保护森林碳贮存;通过沼气替代薪柴、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木材产品的深加工、循环使用来实现碳替代。努力实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的目标。

二是增加耕地碳汇。耕地土壤碳库是整个陆地生态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我国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南方约为0.8%-1.2%,华北约为0.5%-0.8%,东北约为1.0%-1.5%,西北绝大多数在0.5%以下,而欧洲农业土壤大都在1.5%以上,美国则达到2.5%-4%。因此增加或保持耕地土壤碳库的碳贮量有很大的潜力。

三是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保持和增加草原碳汇的关键在于防止草原的退化和开垦。具体措施将包括降低放牧密度、围封草场、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地恢复等。另外,通过围栏养殖、轮牧、引入优良的牧草等畜牧业管理也可以改善草原碳汇。

(编辑:田 红)

AbstractChina is in repid development.At same time,China has large population,and has to reduce prverty,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keep G DP increasing.China’s energy consamption relies on coal.CO2emissions rank the second in the world.Resources endowment of coal is not favorabfe.So the emission strength of green house gas is larg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emissions.Besides,China has bachward resource technology,and has difficulties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The basic paths lie in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inclading,circalar economy,energy saring economy,clean development,ecological economy and green consumption.In the end,the article puts forword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Key wordslow carbon economy;CO2;emissions;development;path

Low Carbon Economy:A Basic Path to Gree Development

FENG Zhi-jun1ZHOU Rong2
(1.Counsellors’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06,China;2.Research Office of Democracy League,Beijing 100006,China)

X22

A

1002-2104(2010)04-0001-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1

2009-12-05

冯之浚,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研究、政策管理、区域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