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珉,陈 珊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温州325000;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325000)
高等职业院校要真正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打造出一支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更具鲜明特色的教师队伍。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标准方案中明确指出:专业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强,能为相关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年均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例≥80%。这里所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专业教师到行业、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包括技术应用、开发、咨询和服务。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高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相关职业领域里的专业知识,最佳途径就是到行业、下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参加包括技术应用、开发、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一系列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与本专业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熟悉相关职业领域里的工作过程知识,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从而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加具体。如何认识下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的重要作用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近年来,如何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日益成为高职教师们关注的热点,有关部门曾硬性规定高职教师每年下企业的时间期限。尽管呼声强烈,但强调教学为重的观念仍然束缚着教师们的手脚,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教学任务繁忙,下企业的要求渐渐成了有名无实的事情。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之难似乎已成为推进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高职院校基础薄弱,教学任务重固然是个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对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没有认识到:开展技术服务是高职科研工作的范畴,而且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就是进行科研工作,这是高职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教育科学研究,二是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在校内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主;应用技术方面,就目前高职院校整体水平而言,重点应当是技术推广,下基层、到企业开展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生产技术的革新、科学技术咨询等一系列技术服务工作。然而,当前高职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向。教师热衷于在校内搞科研,绝大多数研究课题是教育改革范围。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固然重要,教师应当积极参与;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走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中寻找服务课题,深入到中小型企业去,重视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服务性课题,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特点。如果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仅仅围绕着文献资料和课堂团团转,而忽视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特点,忽视生产技术应用性内容的研究开发,就会使高职技术研究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导致技术服务工作与科研工作脱节。另外从管理环节来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科研部门忙于国家级、省级、院级的教学课题申报、发表论文的奖励,没有制定具体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制度和奖励事项,更没有精力有序地组织和安排下企业活动,制度缺失也是高职教育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的原因之一。
当前,教师们争议较多的是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高职毕业设计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目前高职毕业设计基本上沿用本科院校的做法,无疑是十分不合适的。高职生的毕业设计是否要取消呢?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汇集和反映,不能简单地一笔勾销,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到企业以技术服务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应是一种好的形式,也是促使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好方法。
当前,高职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有的课程学生不愿上课,想方设法逃课,教室里坐着的学生寥寥无几,没精打采;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为了听好课,很早就去教室抢占前排座位。——两相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全不一样!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高职教师不仅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而且还有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所以,高职教师授课效果绝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和教学方法问题,授课效果的提高也不能单靠听课打分,作业、教案的检查所能解决问题的。授课效果好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其中因素虽然较复杂,但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与高职教师的内涵——专业技能素质、生产实践经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职业教育能力是否深厚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不是靠书本看出来的,生产实践经验也不是在教室里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工作实践活动中不断磨练,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有着长期下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的教师和单纯“教书匠”的授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课堂上就围绕一本书、一张试卷的内容团团转,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出现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有的教师在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技术、新知识,循循善诱,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上充满活力,一派生气盎然。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职业教育能力强。
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职教师主要毕业于理工科大学或师范院校,在这些普通高等教育机构中,人才培养建立在学科性结构的专业基础之上,专业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实践技能素质的培养明显缺失。无疑,这种情况与对高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补上这一课,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高职教师技能素质的培养应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要强化到行业、下企业参加职业实践的训练。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方式。通过到企业现场从事岗位操作、技术革新与改造、生产加工、技能培训等多种技术服务内容,熟悉本专业的职业工作任务和生产过程。第二,在服务活动中要强化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动口不动手;不能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就算完成任务。否则,技能素质的培养就成为一张空白支票。第三,强调进行技术训练要和专业相合。对本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和考核过程上如何突出岗位适应性、突出知识应用性做深入的研究。所以,高职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要有生产工作实践作支撑,必须直接参加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实际工作,从事企业技术服务活动。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荐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带头人是本专业的“领头羊”,是专业的榜样人物。但在选拔过程中只关注专业带头人的职称、课堂教学评价是非常不够的。作为一个高职的专业带头人,除了具备相当的思想素质和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本专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拥有一些服务于企业的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生产技术性成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专业带头人的水平和感召力。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必须紧密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那么,广大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使为社会服务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呢?那就是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技术服务活动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融合、推进的作用,也是加速促进校企双方结合的动力。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开展为企业服务,主要还是停留在为地方企业员工开展短期培训。围绕生产一线解决生产难题方面的技术性服务工作还没有新的突破,技术服务工作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大项目少,有分量、有影响力、有显示度的成果少。主要原因是关起门来搞服务,视野不广,内容贫乏,长期下去怎能促进校企结合呢?为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更无从谈起。所以,服务工作必须眼睛向下,面向生产实践,走出校门,深入到中小型企业中去,重视生产技术服务性课题,在生产实践中寻找服务课题。讲究技术实用性,突出技术先进性,充分体现高职办学性质的特点。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问题,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仅仅限于工科类专业;经济、贸易、政治等专业的教师也同样可以开展技术服务,例如,为企业充当经济、法律顾问,当事人代理,参加社会技术协会等。如有的学校创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搭建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专业教师可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桥梁,通过科技服务中心,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并用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管理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就到行业、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仅彰显了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更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创造条件,抓住机遇,搞好建设,走出一条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民选.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译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吴岩,张炼.产学研合作,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A].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 2004,(5).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