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江 黑龙江省孙吴县中医院(164200)
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诊疗浅述
戴 江 黑龙江省孙吴县中医院(164200)
乳腺导管扩张症;发病原因;临床分析;病理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是一种以乳晕区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非细菌性炎症,以非周期性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腺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患。发病率低,症状体征复杂多变,易误诊误治,导致反复发作。自1963年Haageson首次报道以来,近年有很多相关报道,但各研究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乳腺炎反映了同一疾病过程的不同病理表现,基本病理改变是导管扩张及其周围炎。新近认为导管周围炎正是本病最初的基本特征,导管病受慢性炎症破坏致导管壁的纤维化,引起导管扩张,从非哺乳期乳晕下脓肿中分离出厌氧菌。Bum-dred等从本病乳头溢液中分离出了同样的病原菌。从而证实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雌激素减少有关,是属于乳腺组织结构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病理乳头及乳晕范围内腺导管扩张,并形成小囊,导管与囊内充满棕黄色粘稠物质,导管周围组织内有纤维组织增生及硬结并形成肿块,肿块境界不清。切面组织致密,呈灰白颜色。镜下所见:扩张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萎缩,变薄,呈单层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有些导管内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与脂类物质将导管管腔充满、堵塞。
导管扩张症通常表现为非周期性的乳房疼痛、乳头溢液、内陷、乳晕下包块或包块表面皮肤红肿,周围脓肿及乳瘘。本病最常见于35岁的经产妇,非哺乳妇女,其次为绝经期后老年妇女。早期症状为乳头溢液,溢液常为棕黄色或血性及脓性分泌物,检查时发现乳房肿物,多位于乳晕深部,质地坚硬,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固着性,并与乳腺局部皮肤粘连呈橘皮样改变。本病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日,长者10余年,但多数发病比较迅速。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急性期局部可有红、肿、热、痛,少数患者可发热,白细胞计数不高,分类正常,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初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腋窝淋巴结肿大,但不硬,有压痛。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为重度增生的乳管上皮细胞,泡沫样细胞和炎细胞。
详细追问病史和认真的分析病情对部分患者能作出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与乳腺癌有些地方极相似,只有经冰冻病理切片才能作出正确诊断。但总的情况分析还是有不同之处,乳腺导管扩张症与乳腺癌相比发病年龄较轻,早期有红、肿、热、痛,乳腺癌好发部位是外上象限,而乳腺导管扩张症发生在乳晕深部,乳腺癌的桔皮样改变出现晚,乳腺导管扩张症早期出现皮肤粘连,橘皮样改变。细胞学检查乳腺导管扩张症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白细胞。乳癌患者,尤其是有橘皮样变的患者85%可以找到癌细胞。另外要与乳腺结核相鉴别,两者均可形成肉芽肿性病变,但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肉芽肿界限不清楚,中心无干酪样坏死,而结核结节的中心伴有明显的干酪样坏死,其周围不见扩张的乳腺导管。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本病发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本组平均年龄37.59岁,以20~49岁多见,高峰年龄为30~39岁。乳腺癌则以40~60岁多见,一般病程较长。②溢液型者的溢液可以从清水样液,淡黄色浆液,浆液血性液至血性液变化,或呈间隙性溢液。乳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癌都以血性液为主。乳腺导管造影,导管镜及溢液细菌学检查发现厌氧菌有助于诊断。③包块型者以慢性炎症性改变为主,伴有与月经周期无关的乳房疼痛或包块的压痛,而病侧腋淋巴结增大并不常见。此外,部分病例可有包块大小变化或早期的急性乳腺炎史。乳腺癌一般无包块疼痛及压痛,而常见病侧腋下淋巴结增大。④炎症型者以非哺乳期乳晕下或邻近乳晕的乳腺炎乳腺脓肿为特征,常伴乳房疼痛和乳头内陷。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或脓肿比较,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乳房疼痛较轻。切开引流术后有复发脓肿或形成乳瘘的倾向。脓培养有厌氧菌生长。乳腺癌皮肤红肿、疼痛及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⑤混合型者除具溢液型的特征外,伴有的乳晕小包块质韧,结节状,界限不清,多有压痛,挤压溢液后包块常不缩小,与管内乳头状瘤不同。
由于本病在许多症状方面与乳腺癌相类似,其鉴别诊断仍有一定困难。针吸细胞学检查是一简单,有效地诊断方法,凡有乳房包块者均应列为常规。
治疗有关问题: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扩张的导管和导管周围炎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溢液型仅在乳头血性溢液而与乳腺导管的肿瘤性病变难以区别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其术式为扩张导管切除术。对乳头非血性溢液者应性随访观察,必要时可给予灭滴灵等抗生素治疗。包块型以腺段为主,切除全部包块及扩张导管达正常组织边缘,否则有复发可能。此型最难与乳腺癌相区别且有发展为炎症型可能,故宜早期手术。混合型的治疗原则与包块型相同。炎症型应先用抗生素治疗,通常以灭滴灵与其他有效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行腺段切除术。有脓肿形成者应先行切开引流,换药伤愈后再行腺段切除术。伴乳瘘形成者行瘘管搔刮或单纯瘘管切除通常伤口不愈。
[1] 范健.乳腺导管扩张症96例分析[J].实用外科学杂志,1986,6(11):581-582.
[2] 赵勇,蔡方.乳腺导管扩张症89例分析[J].上海医学,1994,17(12):706-707.
[3] 石松魁,牛昀,张景华,等.乳腺导管扩张症(附187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5,4(6):329-331.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040
1672-2779(2010)-09-0058-01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