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艺洪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530001)
柴胡疏肝散治疗带状疱疹60例
唐艺洪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530001)
目的 柴胡疏肝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 柴胡疏肝散治疗带状疱疹60例,并进行疗效观察与统计。结果 经治疗1~2个疗程后,60例中痊愈43例,好转13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达93.3%。结论 柴胡疏肝散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柴胡疏肝散;带状疱疹;中医药疗法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1]。以累及皮肤和神经,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簇集疱疹呈带状,并伴有剧烈烧灼样刺痛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学称“缠腰火丹”或称“火带疮”“蛇丹”[2]。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季多发,好发于成人,儿童病情轻,老年人病情重,好发部位为胸肋、腰部,病情因患者体质强弱不同,发作部位的差异而轻重不一。本病愈后易遗留严重的神经痛。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本文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43.8岁;病程3~18d,平均9d;头、面部疱疹15例,其余均为躯干部及四肢疱疹。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蛇串疮诊断依据。①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②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③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1.3 治疗方法 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分三期治疗[4]。病之早期,多为突起红斑水疱,灼热刺痛,常带状排列,水疱小而清亮。此为风温之邪伤及肝经,致使肝气不疏,郁而化火,循经发作所致。治宜疏风清火,除湿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板蓝根、泽泻、车前草 。[2]中期多为水疱成簇,痛如火燎,疱疹大小不一,色黯紫红混浊,分布成带状,有如蛇形缠绕 ,此为湿毒郁阻肝经,熏蒸肌肤,并使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清肝利湿、解毒通络。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大青叶、木通。[3]带状疱疹后期,多为疱疹结痂脱落,肤色正常,沿神经支配的皮肤神经分布有持续性疼痛,如针刺、虫咬或刀割状。此为经脉受损,营血耗伤,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柔肝养血、活血行滞。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当归、熟地黄、西洋参。治疗期间患者停服其他治疗药物,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并注意休息。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7d为1个疗程。
2.1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蛇串疮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结果本组60例患者,治愈43例,好转13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3%。
2.3 典型病例 张某,女,60岁,退休。3日前后背脊柱及胸椎右侧起红疹,阵发性抽痛,晚间明显,触之疼痛,曾求他医治疗,以胸椎小关节结构及功能紊乱给予针灸和服中药两剂,服后红疹仍增多,并起水疱,灼痛难忍,遂来我门诊求治。诊见红斑疱疹已成簇成带,始发于第8胸椎右下,沿第8肋神经呈带状分布一直到腋下。疹呈紫红色且混浊状,如火烧灼痛,舌质红、苔黄厚,脉弦紧。病已经进入中期,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大青叶、木通。4剂后水疱干爽,部分结痂,疼痛明显减轻,舌红少苔,脉弦细,病已进入后期,改用柴胡疏肝散加当归、熟地黄、西洋参,4剂后,皮疹消失,痂皮脱落,临床体征消失,疼痛消失。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引起发病。[5]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因火热病毒侵犯所致,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蕴热,外溢皮肤而发[6]。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及藏血。因情志刺激,木失条达,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本病根本原因是毒邪郁结于经络,乘体虚而发。因此,治疗之根本在于疏肝解郁而散邪,肝主疏泄,肝疏则郁易解,因此治疗采用疏肝解郁之首方柴胡疏肝散[7],重在疏肝气而解郁结。该方药物平淡,配伍精细,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二药合用增其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陈皮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亦为使药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疏肝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气血调和,痛止而寒热亦除;是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之良方。并能根据病程的不同加减灵活应用;病情早期加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痛的板蓝根、泽泻、车前草;中期湿毒郁阻肝经,熏蒸肌肤,为气滞血瘀所致,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解毒通络,加用大青叶、木通;后期为经脉受损,营血耗伤,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柔肝养血、活血、益气、行滞,加用当归、熟地黄、西洋参。该方治疗带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 李志红.带状疱疹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 (1):49-50.
[2] 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2-12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4.
[4] 翟天伦.带状疱疹三期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1):493.
[5] 张法灿.疾病诊疗规范与临床操作规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443.
[6] 赵尚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7-258.
[7] 许济群.方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0.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031
1672-2779(2010)-09-0047-02
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