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杰
(中华女子学院 金融系,北京 100101)
随着2001年底中国的成功“入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前20年,我们在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单向性的依赖外语院系的做法已经暴露出各种弊端,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懂外语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外语。为了解决这种“瘸腿人才”问题,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并且在2002年将其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国家和学校对双语教学不断重视的大背景下,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也尝试着开出了几门双语专业课程,国际金融课程便是其中比较成熟的双语课之一。经过三年的讲授,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很多不足,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按照托尔斯顿·胡森与内维尔·T·波斯尔斯韦特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双语教学定义的最低必要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教育方法。”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双语教学简单地描述为一种教学方式,指授课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来传授理工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学科内容的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加强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的应用,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量的专业外语术语和词汇,可收到一箭双雕之效,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近三年来,经过开展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以下一些经验。
1、挑选专业修养和外语水平,特别是金融专业外语水平较高的师资承担双语专业课程。一门专业课上得好坏的关键在教师。[1]我们在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之前首先把好教师选择关,这主要包括:开新课的试讲关、英语口语关、外文资料利用关等。具体讲,申请讲授双语课的教师在开课之前必须通过双语课试讲程序。其间会有全体教师参加试讲听课。只有全体听课者认为该申请教师具备了双语试讲的能力,他/她才能从事双语课讲授;再有,只有申请教师具备了用英文与外教流利对话的英语口语水平,他/她才能从事双语课的讲授;最后,只有申请教师具备外国留学或讲学的经验,特别是具备熟练利用外文资料从事科研的水平,或曾经从事过类似双语课程的讲授,他/她才能从事现有双语课的讲授。结合这些要求,我们选择了业务水平、金融专业外语水平较高的师资作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的主讲教师。
2、选择紧跟时代、篇幅适度、价格合理的成熟教材。教材又叫做课本,顾名思义,课本乃一课之本。[2]因此,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条原则,就是要紧跟时代。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加之国际金融业务日新月异,本身就要求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能够反映最新的国际金融业务进展情况,使学习的内容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便学有所用。第二条原则,教材要篇幅适度。从我国高等教育财经类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金融类必修课一般每学期只安排48课时,每周约3课时。以此课时量为限,所以,外文教材教学内容不宜过多,篇幅也不宜过厚,否则,一个学期下来,只能完成三分之二或更少的教学内容,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在48课时内,课本的篇幅一般应控制在400页左右。第三条原则,教材价格要合理。鉴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一本教材的价格最好不要超过三四十元,否则学生购买就很勉强,甚至会拒绝购买;另外,最好选择在国外已经发行过多次的成熟教材。
本着上述原则,2006年,我们选用了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汤姆森学习集团(Thomson Learning)亚洲有限公司联合出版并主要在中国内地发行的教材《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中文翻译为《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这本教材的特点是:第一,内容全面。由美国著者丹尼尔斯(Daniels,J.P.)和范户斯(Vanhoose,D.D.)根据最新的国际金融业务和汇率制度编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与美国有关的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内容、政策和制度情况。第二,改编压缩了篇幅。经过南开大学的范小云教授压缩改编以后,该本教材的正文总共还有417页、15章内容,在48课时内基本能够讲完。第三,该教材定价为人民币36元,国内学生能够承受。另外,该教材的原版已是第3版,在美国很多高校已经使用过多次,可谓是一本内容新颖、体系全面的成熟教材。
3、双语班、中文班分班授课。2006—2008年期间,我们为大三各班学生同时开设了双语国际金融课程。后来发现学习效果不佳。原因是有些学生英语水平较差,部分学生还未通过大学英语CET-4考试,难以适应国际金融英文教材、课堂英文材料和英语口语讲授。因此,期末考试成绩更是不理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于2008年下半年采取了双语班和中文班分班授课的方式。①具体的分班办法是:按照学生的CET-4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到双语班。当双语班的人数与剩下的人数大体一致时,把剩下的学生(包括没有通过CET-4的学生)分到中文班。我们在双语班的国际金融授课过程中,除了课堂讲解使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其他如课本、讲课用的PPT文件、作业及回答、试卷及回答、学生在课堂作的Presentation(多以PPT形式)等,都采用英文。②中文班的教材、讲课材料和语言、作业及问答、学生搜集材料展示等,完全采用中文,但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愿意学点专业英语的愿望,我们在中文班讲解国际金融课程时也穿插一些英文材料。尽管几乎全部使用英文,但由于双语班的学生都通过了CET-4,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所以他们普遍反映还是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和难度的。课堂气氛比分班前活跃多了,期末考试的结果也比分班前理想。分班前,学生期末考试的卷面及格率为78.6%。分班后,双语班的卷面及格率达到89.2%,中文班的卷面及格率也达到93.8%。应该说,分班授课的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
4、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特征和难易程度确定英语口语的使用比重。开设双语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文书面语言和声音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学习知识是目的,而运用英语是手段。因此,不能以损害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来保证英语的学习。否则双语课就变成了外语课,至多算是“专业外语”课。所以,我们在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时,并未强调教师英语口语要用到最高的比例,而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的特点、教师对某一章节掌握的难易程度来灵活确定授课期间英语口语运用的比例。确定英语口语运用多少的基本原则是:在教授外汇市场、汇率制度的发展过程、跨国银行和金融决策机构、国际金融框架和新兴经济体等比较简单的概括性和描述性章节时,我们就多用一些英语口语,比如可以用到80%左右,甚至100%;对于国际利率收益、风险和衍生证券(含抛补和未抛补利率平价条件、真实利率及其平价条件、保值和投机、远期交易、期货、期权和掉期交易等内容)等实务性知识,就少用一些英语口语,比如可以降到50%到70%;而对于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的弹性分析说和吸收分析说、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说和资产组合分析说、开放经济合作和货币联盟等较难理解的章节,则多用中文,少用英文解释,比如,英语口语运用比例尽量控制在30%左右。
5、学生在课堂上作国际金融类新闻展示(Presentation)。中国大学教学过程的不足表现在:第一,人数太多,班容量太大,而课时量有限;第二,英语发音不准,词汇量少,往往词不达意;第三羞于表达,误认为在同学面前主动发言是卖弄水平;第四,实务背景知识匮乏。这些不足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充分发问,学生也不可能充分发言、充分讨论。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把学生分成五到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要求每个小组每周要从网站、杂志和报刊等课外来源中搜集国际金融类资讯,做成PPT文件。教师在每次上课时,随机抽取一到两组各派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同学们作展示和讲解(Presentation)。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充了知识面,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在众人面前运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信心和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另外,教师经常从www.listeningexpress.com等网站下载一些英文财经等声音材料、声音/文字对照材料或电视TV材料,播放给学生们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使用英语学习国际金融的热情,自然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有明显提高。
毋庸置疑,开展双语教学确实比中文讲授专业课程拥有更多的优点,但我们在英语水平、教材内容、授课方式、讲授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教学”首先是“教”,教师是关键;其次是“学”,学生是主体。[4]所以,教学效果的优劣首先决定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其次取决于学生基础的好坏。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英语教学和应用能力。尽管我们在开设双语课之前要求开课老师必须通过“英语试讲关、口语关、英文资料利用关”,但在更加严格的考核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还没有向教师提出通过 TOFEL或G MAT考试、到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进修、发表若干篇英文科研论文等要求。正因为没有提出这些要求,所以我们的双语课教师还没有达到“娴熟”地运用英语开展双语教学的水平。这表现在:对于运用英语讲解国际金融中的理论部分仍显吃力;还不能一次性完全听懂VOA或BBC电台商务节目的每个细节等。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更有待提升,尽管授课期间部分学生能通过大学英语CET-6考试,但该考试毕竟只是基础英语考试,在考核学生的财经专业英语的听、说、写的水平方面做得还不够。结果,即便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回答教师英文提问、利用英文完成课后作业、课堂展示自主搜集的PPT文件方面,仍然表现一般,远远没有达到“流利”的程度。
第二,教材内容过于美国化,对中国涉外金融介绍得过少。中国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根本目的还是帮助我们自己国家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制定对外经济金融政策。因此,我们在开设国际金融课程时,最好结合中国的涉外金融业务开展实务和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然而,限于中国语言仍未国际化,我们还不得不采用英文教材,特别是大量采用美国编写的教材。这就造成双语课教材中忽略了中国涉外经济金融业务和理论的分析。比如,我们采用的这本教材《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3e)虽然经过了改编,但对于中国的金融理论和实务只在第三章的最后部分有些许涉及,小标题分别为“Should China Peg or Float?”和“Evolution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篇幅不过 5页。这对于我们培养高级财金类人才,使他们尽快达到能够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水平等非常不利。
第三,受课时量和师生水平的限制,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不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国际金融这门课的课时量总共有48课时。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要想讲完400多页的一本英文专业教材是很紧张的。加之中国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就更增加了完成授课任务的难度。结果,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往往只得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快速讲解,师生之间没有多少时间问答互动。另外,限于师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在介绍中国涉外金融问题时,词不达意现象亦偶有发生,而学生也常常出现不能听懂教师的问题,或虽听懂了,但用英文回答时又显困难,不是想不起来英文词汇,就是犯语法错误。总之,师生的英文互动环节进展缓慢,耗时过长。结果,教师为了赶授课进度,英文互动环节只得一再压缩。
第四,授课手段有待充实。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高等院校都在教室配备了以电脑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随之发生的变化是,我们教师备课不再将课本的要点写在备课本上,而是在电脑上制作PPT文件,上课时,主要是以逐页讲解PPT文件代替了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演算和讲解专业知识。在讲授国际金融双语课过程中,也主要沿用了这种方式。授课手段过于单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根本原因是运用了多媒体系统中电脑的播放功能,对其他设备和功能并未充分开发和利用。
第五,缺乏实训环节。尽管我们对“国际金融”开设的是双语课,但讲授的仍然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绝不能搞成专业外语课甚至英语课。在实践中,我们对学生还缺少两个环节的训练,一是金融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目前,我们还没能把学生带到从事对外业务的银行真正做一做国际金融业务,如接受外国人储蓄、国际汇兑、信用卡、旅行支票业务;代理行往来业务;进出口结算业务等。二是带学生去金融实验室做模拟/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期权、掉期交易等业务的机会少,时间不够。
第六,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工作量的认定还存在不足。前者表现为考核形式单一,主要是期末卷面考试占70%—80%,平时成绩考核占20%—30%(其实主要是根据交作业情况打分,而因课堂问答互动少,自然也就没法打分)。这样,就不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后者表现为学校虽通过增加双语课课酬方式对教师付出的较多劳动予以部分承认和激励,但在评定职称的工作量计算上仍然与中文专业课等同,48课时就是48课时。另外,对双语课老师在出国进修和深造方面也有待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针对上述问题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尽快推动师资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具体讲,学院需要拨出专款,培养师资,这其中可以采取两种办法。第一就是请英语专业的高水平教师给年轻教师培训英语,培训结束后,让他们去参加TOFEL考试、“国家外语水平考试”(WSK,第五级)或雅思等考试,与考试有关的一切费用由学校报销。第二就是把准备上双语课的教师送到国内的外国语大学或外国的大学专门进修(至少一年的)英语,费用由学校负担。另外,大力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英语资格考试。再有就是聘请英美国家的外教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形成一种全员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只有英语通过了TOFEL550分、WSK及格或雅思5.5分的教师才有资格开设英语双语课;只有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才能申请进入双语班上课。
其次,选择水平较高的师资着手编写英文国际金融教材。在编写教材过程中,除了大量采用原版教材的内容,还必须把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财政金融政策(如汇率制度的发展和改革)等内容编入教材。保证所讲授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不与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脱节。当然,对于暂时还没有能力编写英文教材的学院和系,起码应该保证在讲授国际金融课程时加入不少于20%的中国对外经济金融方面的内容。其内容来源可以是中国目前对外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状况,也可以是《CHINA DAILY》中的“BUSINESS WEEK LY”(商务周刊)等中外出版的金融类英文报刊。
第三,加大课时量投入。实践证明,要想把国际金融这门课上好上精,课时量不能少于64课时。当然,增加了课时量,还应该相应的增加一些国际经济方面的内容,同时特别要注意师生互动环节,训练和启发学生们在掌握了国际金融理论的前提下,用英语表达一般国际金融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能力。因为毕竟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第四,增加教学设备和实训环节的投入。主要是要购买与国际金融有关的投影仪、光碟、摄影机等,还必须保证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随时上网了解和搜索与国际金融有关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到外文网站的信息,随时介绍给学生,或让学生阅读过以后,自己用英文介绍出来。另外,学校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系部与涉外金融机构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争取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银行或证券投资机构的专业人员的带领下,真正去实践操作一段时间的业务,也可以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来学校利用我们的世华财讯软件系统做一做实时外汇、期货等模拟操作。当每次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求学生用英文作一个总结。
第五,进一步改革学习效果考核和教师工作量考核的方式。在课时量增加和师生课堂互动时间增加以后,可以增加学生课堂表现的分值比例,由30%增加到40%—50%,真正从过多“重视结果考核”转变为“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考核方式。再有,就是要对承担双语课的教师的工作量加倍认可,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更要如此。因为要想把双语课准备到与中文课相当的水平,教师备课确实要比上中文课多花一倍多的精力。
总之,自从2001年成功“入世”以来,中国已经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能够用英文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及相关工作,越来越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一种必要技能。中国的高等教育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满足中国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对合格人才的巨大需求,就应该加速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特别是在双语授课方面花大力气去发展。
[1]刘学华,李树杰.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人才培养工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5).
[2]徐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6).
[3]丹尼尔斯,范户斯.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汤姆森学习集团亚洲有限公司,2005.
[4]王国林.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