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玲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儿科(136000)
儿童上消化道出血65例胃镜分析
董玉玲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儿科(136000)
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儿科学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所致的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在儿科限于检查手段和胃镜开展不广泛,报道较少。2001年7月至2009年6月对65例上消化道出血的儿童行胃镜检查,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均是以上消化道出血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52例,女13例,男女之比4∶1。年龄5~14岁,平均10.4岁;5~7岁13例,8~11岁18例,12~14岁34例,学龄前儿童占20%。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疼痛、排黑便和(或)呕咖啡色物、头晕、乏力,个别有心悸、出汗和口渴等,皮肤灰白、湿冷,大便潜血(++)以上,病史最短1天,最长近3个月。其中排黑便45例,呕吐38例,呕血13例,黑便伴呕血9例,其他症状有腹痛26例,上腹不适19例,失血性贫血10例,血红蛋白最低62 g/L。
1.3 胃镜特点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50.7%),包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伴胃炎8例,球部多发溃疡2例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糜烂性食管炎1例;胃溃疡形成3例(4.6%);出血性十二指肠球炎2例(3.1%);出血性胃炎10例(15.4%);糜烂性胃炎6例(9.2%),单纯性胃炎10例(15.4%)。男女性别所患病种人数见表1,各年龄段患病胃镜检查结果见表2。
本组消化性溃疡共36例,其病灶分布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3例,位于球部前壁15例,球部后壁5例,球部小弯侧4例,球部大变侧3例,幽门管溃疡4例,球部多发溃疡2例;胃溃疡形成3例,溃疡灶呈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缘整齐,直径大多数是0.5~1.0cm,也有大于1.5cm者,其中胃体溃疡1例,胃体胃窦多发溃疡1例,胃窦溃疡1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及出血共有18例。单纯性胃炎10例。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 通过钳取胃窦组织应用一分钟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HP),61例作此项检测,呈阳性38例,总感染率62.3%,其中5~7岁10例,阳性4例(40.0%),8~11岁18例,阳性8例(44.4%),12~14岁33例,阳性26例(78.8%)。
儿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表浅溃疡和多发糜烂出血为特征的黏膜出血性病变,是儿科急症。由于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不典型,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既往儿科经胃镜检查确诊者较少,因此,临床应重视出现上腹不适、疼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的胃镜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儿童的消化性溃疡。本组本组资料消化性溃疡36例,占我院同期儿童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本资料显示,消化性溃疡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样。
一般认为,胃黏膜和黏液双重保护屏障的功能损害是胃黏膜病变的关键,本组资料18例黏膜糜烂及出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过服用乙酰水杨酸等非甾体消炎药史及长期进食生、冷食物刺激损伤胃黏膜,引起黏膜出血;非甾体消炎药致胃黏膜损伤的发生机理与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有关,结果导致削弱了黏液的保护作用,降低黏膜屏障功能及黏膜供血障碍和胃黏膜的保护能力下降。本资料表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多发糜烂、出血和表浅溃疡,是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而胃镜检查是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可靠手段。
大量研究证实,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国内报道儿童HP感染率非常高。本组资料儿童HP感染率是62.3%。同时,本资料检测三个年龄段儿童HP感染率分别是5~7%岁为40.0%,8~11岁为44.4%,12~14岁为78.8%,说明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本组亦显示,当黏膜轻度炎症改变时,HP检出率低,尿素酶试验多为(+)~(++),当黏膜发生糜烂、溃疡等缺损性改变时HP检出率高,尿素酶试验多为(++)~(+++),提示HP检出率高低与黏膜的损害程度呈一致关系,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174
1672-2779(2010)-09-0186-01
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