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仁红 于春牛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117000)
四联疗法治疗残胃炎
邹仁红 于春牛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117000)
残胃炎;幽门螺杆菌;四联疗
胃大部切除术后易发生多种残胃病变,其中残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发生在术后几个月至几年。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胃部分切除术后有60%~100%患者发生残胃炎[1]。本文主要就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35例残胃炎患者的应用四联疗法的治疗情况进行相关探讨。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为18~78岁,其中40岁以下者7例。胃次全切除术原因:上消化道出血15例,胃穿孔6例,胃溃疡7例,幽门梗阻3例,早期胃癌4例。
1.2 临床表现 残胃炎的临床表现多为中上腹饱胀、灼痛不适,餐后更甚,胆汁性呕吐多发生于夜间。可伴有纳差、腹胀、贫血、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胃液分析示低酸或无酸。本组35例中上腹饱胀疼痛26例,纳差13例,恶心呕吐8例,呃逆4例。消瘦贫血7例,黑便2例。35例中3例于术后5个月,5例于术后1年,3例于术后2年,5例于术后5年,7例于术后6年,3例于术后9年。2例于术后11年,3例于术后12年,1例于术后13年,2例于术后16年,1例于术后20年出现症状。
1.3 胃镜检查 35例中21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有片状糜烂,3例有浅溃疡,伴有胆汁反流者17例,未发现癌变病例,2例发现残胃黏膜轻度异型增生,2例发现中度异型增生。
1.4 治疗方法 使用四联治疗法:胶体果胶铋200mg每日3次共3周;阿莫西林0.5g每日2次共2周;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共2周;替硝唑0.4g静滴每日2次共2周。
联合应用上述4种药物治疗本组患者,服药3~7d后,症状及体征逐渐减轻至消失,经1个疗程的治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残胃急性炎症消退,糜烂及浅溃疡愈合,胆汁反流被控制,达到痊愈。经2年的跟踪观察,有4例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等原因症状有所反复,其余均无不适表现。2例有肠上皮异型增生者进行3次胃镜检查,未见残胃腺上皮异型增生的发展。
残胃炎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即使当时治愈,亦有可能由于患者的饮食不当,生活环境等因素导致反复发作甚至发生癌变。事实上,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我国成人的自然感染率(30%~70%)[2]这与手术破坏了幽门螺杆菌适宜生长和生存的酸性(pH≤4)环境有关。手术切除了大量分泌胃酸的壁细胞,切除了幽门及部分或全部支配胃的神经纤维,破坏了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致胃排空延缓及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胆汁反流,pH-增加,加之反流的胆汁损伤胃黏膜,也损伤幽门螺杆菌细胞胞膜,使之无法生存和繁殖,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下降。但是,Enanderlk等对150例残胃作了胃液细菌分析,发现手术较长时间后残胃中均存在大量的需氧菌及厌氧菌,即使在中重度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较高[3]。悉尼会议确认,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最重要的原因。幽门螺杆菌杀灭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原有的萎缩或肠化不再发展。因此,残胃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控制反流、保护胃黏膜、定期的胃镜检查均是预防及早期发现残胃癌的有效手段。
[1] 夏跃霞.50例胃切除术纤维胃镜观察——谈术后胃的慢性炎症[J].成都医药,1985,4:43.
[2] 张志坚,文小冬,吴秋萍,等.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状况及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2:365-366.
[3] 孙志渭.胆汁反流性胃炎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观察比较[J].上海医学, 1992,7:412.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129
1672-2779(2010)-09-0150-01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