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敏 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医院(151100)
28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护理体会
李丽敏 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医院(151100)
腹部闭合性损伤;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
腹部闭合性损伤可由直接暴力、高空坠落、车轮辗压或碰撞挤压所引起。多数损伤因涉及内脏而伤情严重,绝大部分内脏损伤需要手术治疗,若不能在早期确定有否内脏损伤而贻误手术时机,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三年来我院收治的28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经积极护理全部痊愈,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本组病例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5~74岁,平均39岁。其中脾破裂12例,肠穿孔9例,肝破裂3例,膀胱破裂2例,腹膜后血肿2例。本组病例合并伤5例,其中合并颅脑外伤1例,肋骨骨折1例,尿道损伤2例,血气胸1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9例,休克指数1.4~1.8。入院距受伤时间40~160 min。致伤原因为钝物撞击伤、拳脚击伤、车祸挤压伤等。入院后保守治疗4例,其余24例经脾切除、肝修补、膀胱修补等手术均痊愈。平均住院22d。
2.1 急救护理
2.1.1 休克的护理 患者因神经系统受强烈刺激、失血或失液大量活性物质释放引起休克,且休克为损伤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①创伤患者休克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容量,在低血容量的基础上,有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性损害、心功能损害等新的损伤。因此,对有休克早期症状或休克者,使用12号带壶留置静脉穿刺针,快速建立2~3条有效静脉输液通路;根据医嘱快速输血和输入平衡盐溶液。②取仰卧中凹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经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6~8 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1.2 术前准备 绝大部分内脏损伤需进行早期手术治疗,在密切观察和积极抢救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备皮、导尿、留置胃管。
2.2 病情观察
2.2.1 严密观察全身情况 每隔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1次,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皮肤黏膜色泽、末梢循环、体温、尿量。做好特护记录,及时报告。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下降提示休克的可能。
2.2.2 密切观察腹部情况 每30min检查1次腹部体征,注意腹膜刺激征的程度和范围的改变。除详细了解受伤史和伤后病情变化外,还须严密观察腹部情况,以助早期诊治。腹部损伤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很容易漏诊,如不仔细观察、早期确定内脏是否受损很可能贻误手术时机而导致严重后果。通常情况下,空腔脏器破裂时,腹痛为主要表现,伴恶心、呕吐、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实质脏器破裂早期可出现出血性休克,可伴腹胀和移动性浊音。
2.2.3 禁食和禁水 因腹部损伤患者可能有胃肠穿孔或肠麻痹,故诊断未明确前应绝对禁食、禁水和禁灌肠,以防肠内容物漏出增加并加重腹痛和病情。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记录24 h出入水量,术后24 h内每小时测血压、呼吸、脉搏各1次,以后依病情改4 h测1次至病情稳定;为给术后补液提供参考,必须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观察患者皮肤弹性、周围静脉充盈度。
2.3.2 心理护理 由于突然受外力打击,加上手术创伤,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对健康状况忧虑等情绪,护士应给予关心和体贴,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向患者解释腹部损伤的发展过程,消除其对预后的恐惧,讲述损伤修复后机体会逐渐恢复,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身体的康复。
2.3.3 体位 硬膜外术后患者去枕平卧6 h,生命体征稳定后为使患者感觉舒适、利于呼吸与体位引流、减轻腹壁张力改半坐卧位;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出气管内分泌物,避免肺部感染;早期下床活动,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减少肠粘连。
2.3.4 饮食护理 腹部手术后给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使患者体质虚弱,直接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创伤危重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多,需要营养支持。术后24~48 h内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为增强患者抵抗力改少量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质饮食,依病情逐渐改为半流质。
2.3.5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3d内患者体温在38℃以内为外科热,不需处理,若超过38℃并伴有畏寒、发热时应考虑腹腔内感染。发热患者应注意口腔与皮肤护理,高热时要给予药物或护理降温。
2.3.6 引流管的护理 腹部损伤患者术后通常有多根引流管,护士必须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观察和记录引流物的性质、颜色与量的变化,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引流液为新鲜血液且数量较多提示有内出血的可能,必须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总之,腹部闭合性损伤病情变化快,有些症状隐匿、体征较轻,不能及时诊断。如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细致观察、及时明确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动态变化,能尽早发现内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为采取有效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合理依据。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恢复。
[1] 王凌云.干扰创伤性休克病情评估因素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 (10):950.
[2] 韩积义,崔自界.腹部外科诊断和鉴别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
[3]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3.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099
1672-2779(2010)-09-0124-02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