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渠 唐 霞 广安市人民医院(638000)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张钟景《伤寒论》中主治“少阴病兼太阳两感证”的方剂,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伤寒论》301条中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是为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设,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在临床杂症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病例1:邓某,男,38岁,2009年3月3日初诊。患者腰背部冷痛,头痛8年余。患者8年前因感受风寒后出现腰背部疼痛,头痛,经多方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现腰背部冷痛显著,四肢冷,头部跳痛,平时活动无明显障碍,每因受凉后腰部疼痛加重,四肢冷,得温症状稍有减轻,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经颅多普勒示两侧大脑中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血管痉挛。西医诊断:脑血管痉挛。中医辨证为少阴阳虚,风寒素表。治法:温经解表,散寒通阳。处方:麻黄12g,制附子15g(先煎1h),细辛12g,每天一剂,水煎取汁余额450ml,
每次约150ml,每日3次,服3剂后,头痛明显好转,腰背及四肢冷痛有所好转,但受凉后症状加重。服6剂后症状大减,其后随证加减共治疗两月余,服用20剂余,患者冷痛症状渐无。
病例2:王某,男,41岁,2009年9月1日初诊。患者眼部充血近2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长时间服用抗生素及中药的寒凉药)。现仍见眼部充血,涩而胀痛,舌淡苔白,脉沉细,饮酒后症状加重。西医诊断:结膜炎。中医辩证:邪滞少阴肾经。治法:温经散寒通阳。处方:麻黄9g,制附子15g(先煎1h),细辛5g,煎服同前,服3剂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继服6剂而愈。
病例3:陈某,男,35岁,2009年9月12日初诊,患者腰部冷痛4年余,腰部冷痛如冰,活动受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每因天气变化疼痛加重。西医诊断:风湿病。中医诊断:肾着证。辨证为寒滞少阴肾经。治法:温阳散寒。处方:麻黄 10g,制附子15g(先煎1小时),细辛10g,水煎服3剂,症状稍有减轻,继服10剂,期间随证加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故《伤寒论》以细辛气味辛温熊烈为君,行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善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三药合用,于温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
《古方选注》曰:“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太阳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此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阐述之精辟可见其深透。
病例1、3均属劳伤外感后伤阳,阳气痹阻,寒湿留滞于腰部及下肢经络肌肉所致,以腰部冷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审证要点,这体现了《伤寒论》中“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的理论观点,可见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故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扶阳,通达内外。病例2属寒凉药运用过量后至寒滞少阴肾经所致,故也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散寒通阳。也体现了此方异病同治的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