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让真情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2010-02-16 11:54:42福建廖荣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李白感情

福建 廖荣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 那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教学的同时,如何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感悟文本——在个性化的阅读中追求真感受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小学语文《赠汪伦》一文为例:

生:我觉得李白的送别方式很特别。李白爱喝酒,为什么不送酒而送歌?

师:问得好,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生(读诗、讨论)

生:汪伦可能想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踏歌送行给人以轻松的感觉,冲淡离别的伤感。

生:汪伦可能不喜欢用老方式送别。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还有哪些方式?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里以什么相送?

生:李白是以“目光”相送。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的《别董大》,诗人是以话语相送。

生: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以美酒相送。

生:“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是以相互劝勉相送。

师:不管是踏歌相送,还是用目光、话语、美酒、劝勉相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以——

生:(异口同声)以情相送!

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大大的“情”字)朋友之间最美好的莫过于相互之间的感情了,老朋友分别,尽管分别的方式不同,但他们心中的真情是共同的、珍贵的,也是永恒的,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朋友间的感情呢?

生:(自由读诗,读得很有感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阅读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的、健康的、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对统一的文本,统一的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是各异的,表达是有差别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生命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

二、尊重学生——在以人为本中交流真情感

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儿童学语文往往都带着自己的个性,无论成功与否,教师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尊重学生的选择。从教法、学法,到对知识的理解、感受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大胆,超越教师,超越教材,超越教参,真正把语文学活。于永正老师教《草》,课文学完后,要学生把插图涂上颜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黄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绿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白色,但于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涂法,因为孩子看事物,想事理,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三、语言感染——运用激情的语言实现真体验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一些这样的战士,是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伟大的乐章。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总结课文时,我又对学生们说:“战士们奋勇歼敌、勇克天险的壮烈场面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战士们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振奋精神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总之,在追求人性化的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李白感情
纸上的李白(三)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38
纸上的李白(一)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4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倒下的那一刻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6:24:41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6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