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这就为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不可否认,在新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技术,为语文教学信息传递增添了一条全新的通道。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画、音频、流动的画面融入简洁的文字、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媒体世界,从多方位、多角度刺激接受者的多种感官,让原来静态的文本按照预设的轨迹滚动变化,从而打破了单调划一的空间限制,拓展了学生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助力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繁花似锦的喜人景象。这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尽管具备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但其应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还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许多教师在认识和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误区。
滥用之表现:
一、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依赖多媒体技术,轻视教学理念。随着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片面认为“传统模式”已经过时,因而每节课动辄一味追求多媒体,忽略其必要性,置课堂效果不顾,一味追求表面的“秀”。语文学科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多媒体运用中,过分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替代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违背教学规律。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音频等信息,文本被弃之一边,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热闹得空洞。
二、抛弃教学主体,着眼于教学速度,形象限制想象。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理应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纽带,即辅助功能,决不能简单地以多媒体来完全替代教师的授课,使课堂演变为新型“填鸭式”教学——“电灌”:教师卖力操作多媒体,学生“全盘接受”,食而不化。多媒体课件直观化、形象化营造的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令人倍感真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如果控制不当,便成为干扰因素。关于名川大山等课文的课件,强烈的视听冲击,多感官的兴奋刺激,占用课堂时间超过学生解读文本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太过于直观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它只能暂时帮助学生对写什么的理解,对于怎么写,用什么写触及得少。学生忘形于其中,过后却如过眼云烟。语文是语言实践课,其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
三、抛弃教学重点,普遍开花,过度追求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有助于本节课知识内容或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的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运用多媒体交互优势,将抽象难以言述的概念和理论以感官易于接受的视听方式传授给学生,若停留图“好看”,做表面文章,实不可取。有的教师没有依据文本内容,无主次详略,而是普遍开花,过度作秀,标新立异。文本是教学的蓝本,依课文内容而定,或图画、或卡片等,应重视课本资源的介入。以课本插图为例,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六册语文课本中有插图233幅。这些插图无疑是最好的材料,应下载、动化、着色等,理应成为主打课件之一,实际上教师往往盯网弃本。
四、阻碍师生交流,学生难以真正领略语文美。语文教育传递教学内容,传输祖国语言文化,同时也是展现人格魅力,培养阅读、写作、欣赏等能力的舞台。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声调的变换渲染,使得学生易于走进文本,阐释与建构文本意义。而多媒体往往将教师束缚在狭小的区域内,为操作方便,教师多手不离鼠标,眼不离显示器,肢体语言僵硬呆板,情意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多媒体呈现的多为既定性内容 而教学多有不确定性,此种情形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成为单向灌输过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对话,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人格培养、文化传承、美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它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领悟相结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情感、经验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转化而形成某些共鸣,而多媒体课件容量大、速度快、相对固定,文本的美多被破坏。
基于以上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及表现 ,我们应牢记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理解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与文本材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并与传统方式融合,以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适用之策略:
一、导入环节运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先依赖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多媒体在为学生提供多种感性材料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其它感官参与学习,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满足学生思维活动的欲望,给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广阔空间。特别是一些有着特殊背景的课文,可图文并茂地创造情境,制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如教学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新课伊始,打开课件,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并拉闻一多先生前后时期的两幅照片。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默默注视着屏幕上的照片 ,此时拉出文题,相机指出歌词即为闻一多先生所作的一首诗。营造这样的情境,学生会不由地发起对文题的思考,从而迅速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展开与文本的期待性对话。
二、加深理解重点语段,拓展文本内容时,运用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如教学《项链》时,在学生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项链》中女主人公借项链时、戴项链时、还项链时及十年打杂工后偶遇时的镜头,并适时提出问题: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外貌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什么?根据你的感受,谈一谈马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就使学生在感知人物形象时,不仅可以从文本语句中去感知。还可以从“复制”的生活镜头中去真切地感知,两者结合,会有效地激起、拓展学生对人物及相关社会现象和行为产生反应,达到预期的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写景文、说明文一类的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化。此时,直观形象的画面与文本的描述语句相印证,易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在学生感知、讨论文本的内容,交流自己感受时,用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等五幅图片,同时配上舒缓的音乐及相关的文字,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感知,当堂复述大致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的特征,从而学会描写类似景物的方法。在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我们可以配合文本将植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的克隆图片放映出来,以方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克隆技术的过程及“神奇”之处,进而把握说明文的文本内容、结构及说明顺序,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就很好地发挥出来了。
四、系统练习课、复习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比如在各学段、各学期复习课中进行专题练习时,只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就可将相关的知识点与练习题呈现在屏幕上。然后带领学生在归纳相关知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个专题知识要点,往往会缩小板书等时间,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展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便捷功能。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只是语文教学众多的辅助手段、教学方式之一,它对语文学科教学利弊俱存。在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防其“滥用”,倡其“适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得到优化,语文的教学效益才会扩大。
[1]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8
[2]任丽芬.有效备课·初中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