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由为孩子们点亮心灵的灯

2010-02-16 11:22:12马群香江苏省丹阳市后巷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心灵老师教育

马群香(江苏省丹阳市后巷初级中学)

用自由为孩子们点亮心灵的灯

马群香(江苏省丹阳市后巷初级中学)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的理论中,“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充分相信人的自我建设能力,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然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往往置若罔闻;对学生的作业布置总是老师的“专利”;作文中以生病补课、搀扶老人等来表现真善美的情况简直不胜枚举;学校的“骨干”老师往往一副凶神恶煞的脸孔;积极上进的“优秀生”也往往是那些能认真听从老师安排的“乖乖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呢?是课堂上“教师的嘴巴,学生的耳朵”压抑了学生潜在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自由”正在一点点被我们当老师的剥夺。受害的是谁?只能是处在最底层的学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难道这就是教育中的爱吗?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像野草一样自由地生长”。是呀,这句话是如此的深刻,我们的学生不正是一株株野草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正在茁壮成长。野草的生长,固然需要阳光,需要雨露,但更需要没有约束的自由空间。套用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爱他,就给他自由”,笔者不禁要振臂高呼:“爱学生,就应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自由,他们必将闪现创造的灵气,必将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在鲜活的世界里飞扬个性,唤醒自我。

一、给学生自由,留学生一份尊重

在教育发展史上,师生关系是古今不断的话题。“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和谐、宽容关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育者能充分给予学生自由,不高高在上,不一味家长式地说教,而是充分地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没有压抑的环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真正释放,那么,学生的精神必将走向自由。在这样一个“精神自由”的环境里,我们的学生一定敢想、敢做、敢说。

比如说让学生给大家分析一下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让一位同学给全班布置一次作业,或者出一次测验试题等。这些本来由老师来做的事情,突然间换了位,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一次创造的机会,学生本人必将真正深入所学内容之中,充分运用他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才能。如教学《为学》一课最后一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时,笔者让学生就此句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同学问道:“此句中的‘僧’是指‘穷僧’、‘富僧’、还是‘二僧’? ”可以说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再比如说教学完《故乡》之后我让班上的五位同学每人出一道题作为本课的作业,其中一位同学出了这样一道题,“文章标题是《故乡》若改为《回故乡》行不行,为什么?”他在讲解时说:“因为文中写到了记忆中的故乡,这是不能‘回’的。”可以说正是有了这种种的机会,有了这开阔的空间,学生情感的思维与灵感才能像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流而出,学生创新的思维与火花才能迸发出璀璨的光芒,学生才会像茁壮的嫩苗,人人都收获绿色的精彩。

二、给学生自由,寄学生一份呵护

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然而往往是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唉声叹气,勉强“挤”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套话连篇,结构“三段式”、语言枯燥苍白,毫无灵气可言。难道他们生活真的如此吗?习作中所写的是他们内心的想法吗?回答是否定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习作中,要注意诱发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有意去创设心理安全、自由、健康的习作环境,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点点滴滴自然流露,款款真情诉说妙语。

然而我们的学生写作仅仅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而且必须按教师的意思来写,要运用什么方法,达到多少字数等等。事实上我们的这些做法是在禁锢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带上精神的枷锁,让他们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精神,学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不是自己想说的、想写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精神。自由、民主的文风是培养学生真实作文情感的关键。作为老师,平时的言谈中就要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有话就写,让他们大胆地写困惑、写胸臆、写思考,这样,在思考写什么时,学生就能放下思想包袱,比较有真情实感地去写。正如罗杰斯所强调的人的价值、尊严、自由,要充分实现置于首要位置的观点。于是在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天空是白云的家乡,星星是远行的我梦中妈妈的眼睛”;“马达是磨盘的梦,绿色是沙漠的梦,追求是人生永恒的梦”;“三月雨是一幅布帘,将我与外面的世界隔开,流淌的是思念”……这些飞扬的灵气让我感到了欣喜,这样富有想象和创意感的语句在应试作文中是少见的。是啊,教育本来就是呵护心灵的艺术,只有从心里流出来的东西,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三、给学生自由,送学生一份快乐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几乎是天天呼吁、年年贯彻的口号,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减负的背后隐含着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相伴而生的就业竞争,我们学生哪有快乐可言?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减压”最关键的是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按教师的要求排得满满当当,那样学生只是“傀儡”。只有让学生获得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才能形成不同的个性,百花齐放。

在教学《松鼠》一课时,笔者只是在课前告诉学生这是一篇介绍小动物的说明文,然后笔者就分别给三位同学每人一个问题:“本文介绍松鼠的哪些特征?”“用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松鼠的?”“你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他们在认真预习之后给大家上一堂课。课上三位同学给大家一一讲述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同学们便开始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教师只是在最后予以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稍加点拨。这样就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了,把本来枯燥无味的说教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学生再也不会把听课、回答问题、作业当作自己过重的课业负担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了,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同时,每堂课让学生自由支配5分钟,留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领域,一个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或对旧知的温习,或对课文的精加工,或对知识的拓展延伸……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给学生自由,还学生一份个性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传统教育中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是老师简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那种“告诉”为主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美国的教育家斯夫说过:“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在有组织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教育实践就应该“给学生自由”。

例如在教学韩愈的《马说》一文时,一位学生在他的上讲台发言中说:“韩愈只是在发个人牢骚而已。真正的千里马一定首先要表现出自己日行千里的能力,然后才能被发现、喂养、重用,被埋没的马一定是没有表现出日行千里的能力,这又叫人怎么会发现呢?难道爱因斯坦小时候,人们就知道他一定是一个物理学家吗?”这样独特的见解我相信任何人都无法评论它的优劣,但至少我倾听到了他心底最深的声音,至少,我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想法。陶行知先生的诗值得我们铭记: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我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自由如一片葱茏的绿洲,自由如一道亮丽的风景,自由如一股清凉的甘泉。孩子是需要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孩子的生命世界才是精彩的,孩子的精神世界才是充实的,孩子的心灵世界才是宽松的,孩子的学习体验才是快乐的。有位教师的座右铭是这样说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你给植物以自然的阳光和水,它就还你以怒放的芬芳,没有一朵花是不知道感恩的,你给学生以适当的自由,你教学生涯的回报一定会丰硕而精彩。

让自由为孩子们点亮心灵的灯!

参考资料:

1.林方主编译《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

2.《语文教学的叛徒》,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1999 年。

3.岑国桢编著《学校心理辅导基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猜你喜欢
心灵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