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于泽
历史文化不是装饰
文/杨于泽
政府修仿古街区真实目的是招商引资,开发商重建古建筑只是炒作概念,其实那既没有历史,也不是文化
《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湖南多地拆古建筑,修仿古街区。衡阳拆掉纪念周敦颐的“爱莲堂”,先开发,再在附近择地重建。长沙市政府曾明确要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街巷,包括苏州会馆、游击坪4号公馆等“不可移动文物”,现在当地却将它们拆了。而在不远处,就是政府花巨资打造的仿古街、仿古建筑。
政府一边拆掉古建筑,一边修仿古街,明显是价值分裂的,就像《化身博士》里的杰奇医生有着双重人格一样。不过,也容易理解,政府要卖地,增加收入,于是将历史文化街巷、古建筑拆掉;但政府也希望城市有点历史文化氛围,所以另建仿古街区和仿古建筑。既拆迁卖了地,又“保留”了文化,两全其美。
开发商似乎也面临两难,既要搞房地产开发,又要以历史文化为号召力,把购房者吸引过来。他们把历史扫进垃圾堆,腾出场地起高楼,而通过重建古迹,给人一种有文化的印象,如此则财源滚滚。衡阳开发商拆掉“爱莲堂”,同时又把它植入楼盘广告中,就是他们对一个有历史文化的楼盘的想象。
从政府与开发商的“人格分裂”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如果大家不在乎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也就不会去做重修与仿建的工作。人们希望城市是有历史厚重感的,是有文化积淀的,不是那种“楼很新,树很小,街道刚修好”的“暴发户”城市。但有些城市对历史文化的看重是以悖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以拆卸、拆迁为前提,先断然毁弃历史与文化,再行重修仿建。如果你在乎城市的历史文化,你就要有耐心和胸怀,能够忍受他们的粗暴,甚至野蛮。
但历史文化不是一堆装修材料,可以由着人们大拆大卸,搬来运去,重新拼装。城市的历史文化附着于那些旧街老巷,体现在古建筑的本色中,在时间与空间中有着自己的固有位置,在空间上“不可移动”,在时间上也不可更改。异地重建,其实是宣判历史文化的“死刑”,无论人们如何“修旧如旧”,修复的也只能是其外形,它的精气神已死,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有钱有势的美国房地产商把巴黎圣母院切割成部件,运到纽约,进行重建,宣称那就是巴黎圣母院。全世界的人包括中国人,都会认为那是在胡闹。在中国,不是真有地方政府凭借雄厚财力,复制了白宫和天安门吗?但没有人会天真地认为,在美国白宫、北京天安门之外,还有中国白宫和外地天安门。
也许将来衡阳真的重建“爱莲堂”,长沙市会打造更多仿古街区,把历史文化“保护”在高楼大厦环抱中。但重建古建筑也罢,修建仿古街区也罢,于历史文化保护都是一种自欺欺人。政府修仿古街区真实目的是招商引资,开发商重建古建筑只是炒作概念,其实那既没有历史,也不是文化。可能确实有人觉得自己保护了历史文化,但此时的历史文化几乎变成了一个商业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