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答才 方立江
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李达研究述评
陈答才 方立江
2010年,是李达诞辰120周年。李达(1890—1966),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积极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党的创建、理论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活动中,除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就外,在法学、伦理学、史学、教育学、新闻出版、妇女解放以及其他理论领域,也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对现当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将近30年来李达研究的主要成果述评如下。
1980年李达的冤案平反后,李达的亲友、学生率先开始撰写文章,缅怀李达的生平事迹及其风范,拉开了李达研究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李达的学术性论文,特别是党史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李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①唐春元:《李达研究综述》,《零陵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0年李达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举行,掀起了李达研究的高潮,90年代中期以后李达研究逐步趋于稳定,进入了由此及彼、纵横交错、稳步推进、深入发展的阶段。近30年来大陆学术界李达研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李达著译的搜集整理取得了重要成果
李达一生著作等身,前后共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著,其中著述31种,专著21部,这些著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48页。。收集整理李达著译是李达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但由于李达早期文章分散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书籍和讲义中,笔名较多,加之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遗失了不少重要文献,“文化大革命”初期又遭查抄,致使李达著译的搜集整理有相当的困难。随着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深入,人民出版社率先于1978年编辑出版了李达的《唯物辩证法大纲》。1980年到1988年,人民出版社又先后编辑出版了《李达文集》,共四卷,收录了李达的主要著述。200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达著《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辩证唯物主义大纲》。宋镜明搜集李达著译达58种③宋镜明:《李达主要著译书目》,《图书情报知识》1985年第4期。,丁晓强、李立志也对李达著译进行了系统归纳,排列出了240种著译,还发现了毛泽东给李达的一些书信④张毅:《毛泽东给李达的三封信和〈实践论〉解说修改稿是怎样送到中南海的》,《新乡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李达在武汉大学的部分有价值的讲话稿、信札⑤《李达同志讲话、信札选登》,《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李达给吕振羽的四封信⑥李达:《李达给吕振羽的四封信》,《文献》1980年第4期。,等等。学界对李达研究的参考文献也进行了整理,代表性的主要有宋镜明《李达著作、生平研究参考文献》①宋镜明:《李达著作、生平研究参考文献》,《图书情报知识》1986年第1期。,集中了1985年以前的李达研究相关文献;丁晓强、李立志对1995年以前出版的李达研究参考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②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第260~271页。。这些著译文献的发现、整理和发表、出版基本满足了李达研究的需要,为李达生平和思想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文献条件。
(二)李达生平研究有了重要进展
搞清人物的生平史实是深入研究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基础。李达1949年重新入党时撰写的《李达自传》和1956年重新写作的《李达自传》,一直被学术界作为新中国成立前李达生平史实研究的基本原始资料。目前大陆学术界已公开发表30多篇李达生平回忆和研究文章,从时间看,重点从李达在建党前后开始,几乎囊括了此后李达一生的各个主要阶段;从主题看,主要集中在建党时期的李达活动、李达脱党时间、李达脱党之后的活动、李达与同期历史人物的交往活动、李达在武汉大学的最后岁月等。这些文章对李达的生平史实进行了详细考订,内容广泛,前后跨越数十年,在一些史实考证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为更好地理解李达、研究李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出版和发表的李达生平传记著作和年表方面,比较重要的有,1980年《党史研究资料》第8期发表了《李达自传(节选)》,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镜明、熊崇善著《李达》(《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1卷)》),《李达文集》第1卷也收入了《李达传略》③李达文集编辑组编《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20页。,198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镜明著《李达传记》, 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镜明著《李达》,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炯华著《李达评传》,等等。在李达年表的编写方面,宋镜明、刘捷发表的《李达年表》④宋镜明、刘捷:《李达年表》,《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李达一生的主要活动,提供了李达生平活动的基本情况,这是关于李达的比较完整的第一份年谱。王炯华在其专著《李达评传》的附录中也编写了李达年表。这些生平传记和年表对李达的整体生平活动进行了相对全面具体的叙述和梳理分析,包括李达一生的各个时期和方方面面,基本厘清了李达一生的主要活动。
从整体看,李达生平研究的学术分歧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李达脱党问题。关于李达脱党的时间,史学界有1923年秋、1924年初、1924年9月等多种说法,经过研究最终基本一致认可1923年秋是李达脱党的确切时间⑤苗体君:《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脱党原因的新发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对于李达脱党的原因,党史界大多根据《李达自传》中李达与夫人王会悟的说法,认为主要是李达无法忍耐与陈独秀、张国焘间的工作矛盾。20世纪90年代后有一些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杨正国认为有李达与陈独秀在政见上相左、对张国焘的作风不满、革命低潮形势下的情绪低落、个人的志趣等四个方面的原因⑥杨正国:《李达脱党的原因浅析》,《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5期。;宋镜明认为主要原因是李达对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片面了解⑦宋镜明:《李达》,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5页。;向继东、王炯华认为主要原因是李达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与陈独秀意见不合而又受不了陈独秀家长式的霸道作风⑧向继东、王炯华:《李达与毛泽东和陈独秀》,《书屋》2004年第7期。;苗体君认为,“李达与陈独秀、张国焘间并没有矛盾,从李达的成长过程来看,性格、追求才是使李达退出共产党的真实原因”⑨苗体君:《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脱党原因的新发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王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李达的脱党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合作意见的抵制是李达脱党的主要原因”(10)王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兼对李达脱党主要原因的重新诠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等学科视域下,就李达生平史实的研究与同时期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研究进行对比,某些方面可能会超越和挑战过去形成的固有结论和认识。比如,关于李达在建党前后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中的活动及其效果的对比分析中,有不少学者认为李达是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论战主将的认识;关于李达在中共成立前后的活动的研究,许多论者肯定了李达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所起到的主要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地位的认识;学术界对李达在创办多种刊物、出版众多著译以及从事教育活动的回忆和研究,对他为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播火者”作用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者对李达与同期相关重要人物交往活动及其关系的研究,从对李达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从不同侧面窥探李达思想发展的轨迹,这对全面理解李达颇多助益,也对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这些实证研究,不仅为弄清李达生平史实作了实际性的探索,而且对于还原中共早期的理论、实践活动,对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三)李达研究的专著不断出版
李达研究专著的不断涌现,有力提升了李达研究的水平与层次。其中重要的有:198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宋镜明著《李达传记》,这是以传记形式出版的第一本研究李达生平史实与业绩的学术专著,突出了李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和传播中的贡献、在建党过程中的实践和理论贡献、李达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王炯华著《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华中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主要阐述了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和发展的关系;宋镜明在完善发展原有《李达传记》的基础上新著《李达》(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通过追寻研究李达人生及其思想历程,旨在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如何坚定不移地信奉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启示性材料;丁晓强、李立志的《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对李达的学术活动、主要成果、特点、地位等六个方面做了梳理和论述,是一本对李达思想进行比较全面介绍和概括的专著;唐春元著《毛泽东与李达——肝胆相照四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吸收了毛泽东和李达交往关系研究的成果,揭示了他们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的一生和深厚友情;王炯华著《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全书十四章,记述了李达的一生,评述了李达的一些理论著作,通过李达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风貌、中国革命的历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奋斗,以及“文化大革命”给他们带来的空前浩劫;苏志宏的专著《李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将李达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近代以来国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语境中予以分析,以彰显其中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罗海滢著《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为切入点,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达的唯物史观进行了全面研究。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两本研究李达的论文集,一是为纪念李达诞辰95周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同志》的论文集,其中收录有关李达的建党活动、哲学、教育思想等内容的文章48篇,侧重评价了李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赞扬和肯定了他的学风和开拓精神①段启咸:《李达学术讨论会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二是1990年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结束后,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续集)》的纪念文集。
此外,还有不少从不同侧面论及李达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著作先后面世,对研究和了解李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主要有:王炯华的《李达》(《当代中国哲学十哲》,华夏出版社, 1991年),丁晓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20世纪中国十大学问家》,青岛出版社, 1992年),何继良《李达研究》(《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其他可资借鉴参考的专著,有庄福龄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李其驹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上卷)》,王怀超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何萍、李维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 2002年),孟醒著《谁主沉浮——中共一大代表沉浮录》(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等。
(四)李达思想研究不断深入
李达思想历来是李达研究的重点领域,涉及的主题包括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李达的早期思想、哲学思想、法学思想、经济学思想、教育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学术思想、道德思想、生产力思想、统一战线思想,以及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性和特性研究等领域的问题。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李达哲学思想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其余依次为李达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法学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经济思想、道德理论、史学思想等。
第一,对李达哲学思想的研究。李达的哲学思想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独特贡献,这是李达研究中众多学者的共识。在此共识下的具体研究视角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李达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①雍涛:《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李达诞辰115周年》,《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有的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的研究李达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②张守刚:《迎着时代的风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纪念李达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现代哲学》1990年第3期。,有的探讨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之道③时丽茹:《中国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之道——李达独特的哲学探索》,《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有的研究李达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④彭继红:《论李达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有的研究李达对此探索的当代意义,也有一些文章对毛泽东与李达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⑤王炯华:《毛泽东李达哲学比较研究简论》,《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还有的就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及其历史地位进行评价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李达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独特的贡献,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出其突出地表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考察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方法,李达哲学论著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致力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促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李达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信仰、运用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开辟、坚守、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之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即把中国具体情况和“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研究、传播的理论成果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核心,为实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李达的这种探索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指明了方向,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者们通过更具体地了解毛泽东与李达的哲学理论关系,认为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李达通过完整准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对李达哲学思想的研究,大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及历史进程、李达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为在更宽广的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了研究的新视角,也是将其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的新起点。
第二,对李达教育思想的研究。李达早在建党初期就致力于平民教育、妇女教育,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和妇女干部,后期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为己任。他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并担任教学和教育行政领导工作,前后长达40余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在发展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就成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主题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对李达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办学思想进行的总结①宋镜明:《李达的教育实践和办学思想》,《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对李达教育实践和思想突出贡献的评价性研究②陶德麟:《李达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对李达教育思想特色的分析概括③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第207页。;对李达大学管理思想的研究④柏春林:《李达大学管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这些研究都高度认可李达忠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爱护人才、鼓励科学研究、奖掖青年、热忱对待学生的教育风范,充分肯定了李达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应有的教育家的地位。研究者认为李达教育思想的突出特色表现在学校观和教学法思想两个方面,李达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李达的大学管理思想对今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仍具有启迪意义。李达的“教育思想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⑤陶德麟:《李达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第三,对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论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共成立前与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论战中反映出来的李达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⑥李其驹、陶德麟、熊崇善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重读李达同志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江汉论坛》1979年第1期。;二是对李达早期社会主义观的分析概括⑦谭双泉:《李达早期社会主义观——为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而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3期。;三是李达社会主义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理论贡献的总体概括和总结研究⑧权宗田:《论李达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5页。;四是李达关于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研究⑨谭献民:《李达论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湖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五是李达关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探索成果的分析评价研究(10)张喜阳:《论李达对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学术界对李达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都考察了李达著述中的社会主义思想,把李达的思想认识放在当时特定的中国现实中,认为李达早期阐述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党的建设、为中国走上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同时,这些研究也表达了研究者们对李达高深的理论水平、勇敢的探索精神的崇敬之情。
第四,对李达法学思想的研究。李达的法学思想也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李达的法学专著《法理学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话》,是研究李达法学思想的主要文献。张泉林、韩德培、宋镜明、唐春元、王炯华等认为,李达法学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建立中国式法学理论的基础;二是对以往各派法理学进行了科学批判和评价,划清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同以往各派法学理论的原则界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三是深刻阐述了法的本质。总的看来,李达“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的一位拓荒者和带路人”(11)唐春元:《李达研究综述》,《零陵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不但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明确提出了法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①唐春元:《李达与法学》,《零陵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研究者都充分肯定了李达法学思想在我国新法学体系形成中的奠基作用。
第五,对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研究,从总体看,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李达妇女解放思想本身的研究,这方面有对李达《妇女解放论》的主要思想的研究②罗萍:《世界——男女共有——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4年第1期。,有对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的思考、评价研究③廖雅琴:《五四时期李达关于妇女解放途径的思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有对李达妇女解放思想在中国革命史、中国思想史以及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意义评价的研究④关威:《五四时期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有从李达对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妇女解放的途径及其重要意义的解读和思考⑤罗进:《李达的妇女思想》,《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这些论题相对新意不足,内容重复多。二是以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等为代表的回国留学生群体为对象,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本土化的过程中包含着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主观努力传播的成果⑥陈文联:《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早期中国化》,《南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尽管李达在“五四”前后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时间不长,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妇女解放问题形成了许多富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⑦唐春元:《“五四”前后李达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贡献》,《零陵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第六,对李达经济思想的研究。李达从宣传马克思主义始,就把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不但翻译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而且自己潜心研究经济问题,《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经济学大纲》、《货币学概论》等著作是其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因此李达被称为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李达在当时的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学术界认为李达经济思想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其二,研究和探讨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其三,最早系统、准确地阐述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其四,初步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及其科学体系⑧唐春元:《李达研究综述》,《零陵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
第七,对李达道德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对李达著作中阐述的道德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概括,指出,李达虽然没有专门的道德理论专著,但在其著述中,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将道德看做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将道德起源的根源归于人类生活⑨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第118页。,对道德的本质和作用、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道德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道德特点、以及无产阶级新道德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论述(10)刘伏海:《试论李达的道德理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4期。。学者们对此作过比较具体的研究,比如,李达以人类制造工具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论述了道德是规范性与内心性的统一,道德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与内在精神倾向的统一(11)刘伏海:《试论李达的道德理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4期。;阐述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维护人类社会存续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其作用是维持并改进社会经济关系等观点,从而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划清界限,对党的思想建设起过积极作用(12)刘伏海:《道德根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李达道德起源论评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
第八,对李达史学思想的研究。侯外庐,吕振羽等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曾撰文深情回忆李达当年对他们的巨大影响(13)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和吕振羽的交往》,《文献》1980年第4期;陶德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学术界认为,他是继李大钊之后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代表,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了世界史和中国史的许多课题,取得了重大成果,写了不少论著,为创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卓越贡献,李达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之一①段启咸:《李达学术讨论会综述》,《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学术界将李达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全面系统地宣传唯物史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②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第212~213页。;其二,着重进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李达在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农村社会性质的研究方面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洪认清:《李达的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也有专论对李达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④卢琼:《论李达的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30页。。
对于李达的其他思想,学术界也有研究。比如,对李达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思想的研究,认为李达突出的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科学性;二是系统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三是突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⑤邹永贤:《李达同志早期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贡献》,《学术月刊》1982第第3期。对李达的统一战线思想,认为李达较早认识到了革命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他在理论上阐明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对于党制定正确的统战政策具有指导意义。⑥唐春元:《试述李达民主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零陵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对李达的真理观,认为主要表现在:只有实践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性;关于客观真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之辩证法的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普遍性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在斗争中发展。⑦陈占安:《坚持真理是科学家传统的宝贵品质——学习李达同志的真理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8期。对李达的学术思想,认为李达的理论活动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严肃、认真、准确地研究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⑧胡敏中、崔新建:《论李达的学风和信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还有学者对李达的学术思想渊源进行考察,着重探讨了湖湘地域传统文化对李达个人学风、方法论和思想情感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⑨谢双明:《湖湘文化对李达的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曲广娣:《论湖湘文化及其对李达的影响》,《湖湘论坛》2009年第2期。,也有论者从中国传统哲学与李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以及李达的学术交往进行分析,认为除了中国传统哲学外,日本、欧洲和苏联以及国内与李达同时代的学者也对李达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0)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第39~152页。。
总之,学术界通过对李达思想的深入研究,认为李达作为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李达在实践和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史学等领域独特的建树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11)陶德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而且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定信念、富于开拓和敢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风范,也是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的重要遗产。
30年来,李达研究确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我们也感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学术含量还不够。从研究成果来看,除去部分上乘之作,低水平重复前人研究也非特例,整体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李达研究中学术争鸣风气不浓厚,研究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李达研究中存在着一定的过度溢美倾向。由于李达一生的遭遇,特别是晚年受迫害致死的悲惨境地让人同情,加上过去遗留下来的对正面人物评述研究中的渲染倾向,以及研究者个体潜在的以研究对象为荣的心理,对李达有一定的溢美倾向,影响了李达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二是对李达著述的研究还欠深入广泛。尽管30年来研究者们充分挖掘李达著述资料,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大大深化了对李达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社会学等方面著述的研究。但是,除去其主要代表作以外,其他著作的研究还很不够,特别是对李达译著的研究涉猎更少。三是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相对单一。30年来,李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地得到拓展,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化,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领域亟需进一步耕耘,还有一些视角亟须进一步拓展。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加强著述研究(特别是译著研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研究、促进不同学科学人之间的合作研究,整体推进李达研究深入的同时,更应着眼“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现实,在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上下功夫。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域有待扩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开展,给李达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域和启示,但是学界对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上,这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李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居于开创者的地位,他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虽然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遍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它对这些重要代表人物思想的涉猎还远未达到微观个案研究应有的水平,更未展开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就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来说,人们一般都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集体智慧,至于毛泽东思想中哪些内容是毛泽东本人的独立创造、哪些内容是其他人的理论贡献,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①汪信砚:《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我们完全可以把李达研究纳入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范畴,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研究范畴,对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概括。李达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等,既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角度,也需要从个案的微观角度继续深入研究。目前,专门论述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还很缺乏。陶德麟教授对此曾指出,“无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这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②刘友红:《“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第二,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有待拓展。李达一生主要从事理论工作,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他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介绍和宣传。国民党统治时期,他除了继续翻译马克主义理论著作外,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撰著了许多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并有很多创见。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撰写《〈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采用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带有鲜明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表达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武装人民,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李达的《现代社会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最早的一部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系统论述唯物史观的专著。这部著作在当时影响之大,凡是亲身经历过那些岁月的老同志一定都不会忘却的”③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与吕振羽的交往》,《文献》1980年第4期。。毛泽东还指出李达的“文章通俗易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④转引自宋镜明:《李达》,第268页。。而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思想大众化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目前学者们虽有论及,但鲜见专论出现。研究这一选题,对我们今天如何用理论武装群众、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确立和落实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李达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批判的研究有待拓展。“李达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历史,深刻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也只能在斗争中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说明反对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长期的任务。”①王永康、阳光:《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的传记著作——评〈李达传记〉》,《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研究李达的批判思想和方法,认识和掌握李达在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战中所表现出的理论批判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刻性和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加深了解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状况,研究马克思主义同这些思想流派的关系和斗争,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能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四,李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拓展。李达的思想、实践活动和生活习惯等必然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无法避免同时代相关人物对他的影响。这一领域目前有不少论述,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这也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李达与毛泽东互为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与其他人物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潮,同时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李达思想影响的文章及论著尚不多见,说明对李达思想形成的诸多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不够平衡,不够普遍。这方面,李达与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杨匏安、艾思奇、杨献珍以至于国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影响关系都有可供研究的问题。另外,李达在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过程中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化带来的重要影响,李达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李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李达的国情思想研究提供给我们的启示等等,都是有待开垦的领域。
第五,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研究有待开垦。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再到制度形态的发展,实现了从部分地区向全世界的传播,在当今世界形成了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而且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社会的指导思想,而且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内容。”②左伟清、刘尚明:《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李达研究、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大多借助当时流行于日本、俄国和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李达研究中国国情、分析中国革命的策略、李达的著作和思想,“其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非常明显”③刘友红:《“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题研讨综述》,《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具有准确性和系统性,往往能达到当时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水平。李达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之间应该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而这恰恰是目前李达研究需要开拓的新领域。
从李达研究的回顾中,我们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开展李达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我们相信大陆学术界的李达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本文作者 陈答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方立江,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西安 710062)
(责任编辑 占善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