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求自觉
——《汀克溪的朝圣者》中安妮·迪拉德的自然观

2010-02-15 23:17王锐高晓慧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13期
关键词:朝圣者拉德安妮

王锐 高晓慧

1、哈尔滨师范大学;2、东北农业大学 150000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求自觉
——《汀克溪的朝圣者》中安妮·迪拉德的自然观

王锐1高晓慧2

1、哈尔滨师范大学;2、东北农业大学 150000

安妮·迪拉德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一书中探讨人类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讨论的是迪拉德如何在人类与自然的不断互动中寻求自觉。

正途;反途;自觉

安妮·迪拉德 (Annie Dillard,1945-) 是当代美国文坛自然作家的代表人物, 她把自然书写与科学、技术、哲学等知识结合在一起。她的代表作《汀克溪的朝圣者》,在美国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自然文学的范本,” 并获得1974年的普利策奖。该书根据作者在弗吉尼亚的汀克溪边观察自然一年的经历而写就。迪拉德并不是把自然当作客体的好奇观察者,她是生态猎人,具备猎人的狩猎哲学与技巧,走进自然,感受微风、大地,并与动物、植物交流,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迪拉德正是这样的生态猎人,她去汀克溪与自然接触,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朝圣之旅。

对迪拉德来说,自然的样貌时刻都在改变。人类根据经验归纳出来的原理或法则根本无法推测所有的自然现象。自然在不断的重组中,以无限的可能性挑战人为的科学系统。迪拉德在她的书里将这个世界的无限变化一分为二:正途与反途。正途指的是自然世界里的创造和美的部分;反途则是破坏与恐怖,这两者之中,尤以后者提醒迪拉德世界上并非事事美好。迪拉德的周围环境在告诉她为了生存而遭受的撕裂剥啃才是这个世界的样貌。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里,迪拉德通常扮演的是跟踪者(the stalker)的角色。她不但跟踪事物,也跟踪自己的心理,往往就在不自觉的状况下和完全的投入之中达到灵视,达到心灵的需求。

一、正途

《汀克溪的朝圣者》以散文体写就。全书共分15章,从1月写到12月,生动而翔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汀克溪畔所度过的四季。在书的开篇,作者介绍的她的生活背景:“我住在弗吉尼亚蓝山的一个溪谷里,在一条溪流——汀克溪的岸边。……这是个很好的居住环境,这里能引发人的很多奇思妙想。这些溪流是活生生的奥秘,每一分钟都是崭新的。它们的奥秘,是那种永久的创造和神灵所囊括及暗示的奥秘:虚无缥缈的视觉,命中注定的恐怖,转瞬即逝的现在,错综复杂的美丽……” 人们眼中习以为常的自然,在迪拉德的笔下以一种神秘而崭新的面容展开,吸引着我们同作者一起去开发与探索。就这样,迪拉德领着众人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朝圣。

从1月至6月,迪拉德看到的是大自然神奇的美丽和茂盛。在这部分中,迪拉德以乐观的态度看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神灵、美丽、惊奇与精神。她以一种敬神的态度走向了自然。在汀克溪畔的朝圣中,她这样描述到:“那颗清晨中鸽子栖身的雪松像充电似的开始变容,通身都闪烁着光芒。我脚下的草地也在闪光,像是一团火。我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景色,完全进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与其说那时一种观看,不如说是生平第一次被注目,被一种强有力的光芒所击中而激动地屏住呼吸。”这种被神灵的目光所击中,与神灵所沟通的经历是如此动人,以至于迪拉德把再次经历此刻作为一生的追求。因为从中她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自然的威力以及与自然一起燃烧、一起鸣响的那种通电似的震撼,那种个体与生态整体的原始联系。

在《汀克溪的朝圣者》中,迪拉德所倡导的是一种孩子般的纯真。她所说的纯真,是一种对自然景物全神贯注和全身心的投入。她经历自然的前提,是让人们抛弃杂念,保持一种空白的心理状态。“捕捉自然的美,如同在瀑布下用空杯子接水。”她认为,只有孩子的眼睛总是张开的。他们所有的是感觉,从而形成一种“输入系统”。“当我们失去纯真时,也就离开了我们的感觉。”因此,保持纯真是经历和体验自然的前提。正是由于用一种童心未泯的心态,迪拉德看到了自然界中的美丽和神奇。她认为自然中存在着美,而且她也发现了美。她曾在汀克溪的一处胜似天堂的绿地上露宿了一夜。清晨,她面对朝阳下汀克溪两岸的景色,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此景,别无他求。悬崖上那浮动的树影,形态不一、力量不同的事物,在天空下呈现着动与静的冲突——这就是我的城市、我的文化、我所需要的整个世界。”在这个荒野的花园,她感到“自己像一个新生儿来到了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发现迪拉德的自然观在强调自然的秩序、和谐和一致。然而,从第10章“繁殖”起,迪拉德开始用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看世界,她描述的是繁殖的恐怖、生命的廉价、死亡的必然。这种景观随着深秋的来临,随着凋零的树木和万物的死亡,变成一个空茫的世界,一个令人的心灵成为一片空白的世界。

二、反途

迪拉德笔下的自然有统一也有多样化,有秩序也有混乱,有升华也有毁灭。

在“错综复杂”一章的开始,迪拉德就描写了一种“玫瑰色的杂乱的光”。这种光渐渐地呈现出红色,穿过松树、橡树和山楂的林子,洒向西面的溪谷,形成一种迷离而散乱的雾霭。由此渐渐引出自然界的复杂性这个主题。迪拉德用自己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加以实例说明,“进化是复杂的载体。”她进而解释道,自然风景本身就是复杂的结构,“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存在的各种纵横交错,重重叠叠的复杂形体。”迪拉德让我们看到的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复杂和混乱。”

在随后的“繁殖”一章中,迪拉德描述了由复杂走向企图的可怕场面。这一章的开始,记述了作者在观察白蛾产卵后被一场噩梦所惊醒的情景。梦中她看到了白蛾所产下的众多的卵,在她的面前孵化,转眼间变成了上千条形态怪诞的鱼,在她的床上蠕动。这情景令她惊恐,在一阵惊叫中她从梦中醒来。她感叹道:“我知不知道繁殖的情景是如此恐怖。我想它充分证实,我们所看重的生长,是无所不在的,是盲目的,生命本身是令人吃惊的廉价,自然既是慷慨的又是轻率的。有朝一日,被挥霍掉的东西将包括我们自己廉价的生命。”迪拉德继而说明,促使繁殖的动力是生长的压力。

三、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求自觉

迪拉德关于自然两重性观点的根源在于,她所面对的自然已经不再是爱默生时代的自然。这时人们生存的环境中不仅有山水森林和沙漠,同时也出现了现代城市和其他高科技的产物,自然变成了一种冲突的环境。就迪拉德来说,她的心中充满的现代人的困惑和矛盾。她迷恋纯净的山水,又离不开现代的书房;她想回到爱默生的时代,但可以踏上回归路程的只有她的精神,她的心愿。带着十九世纪的浪漫情调,同时又带着二十世纪的困惑与矛盾,迪拉德只有再把目光投向汀克溪。她写道:“我可以使自己平静,汀克溪正是我心静的地点。我必须再去汀克溪,那里是我的归宿。”在这种前提下,《汀克溪的朝圣者》注定将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荒野记录,而是一种体验和重新认识荒野的心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迪拉德以人类和生态共存的见证人的身份,向世人提醒人类与自然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鉴于迪拉德所处的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她必然要通过多种角度去透视自然,因而她对汀克溪的朝圣也就变成了神秘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她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从而也使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在她的理念中,自然是美的,但对现代人而言,深奥本身就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汀克溪的朝圣者》向人们展示的更多的是自然的神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去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

[1]Finch & Elder. The Noton Book of Nature Writing[M]. Noton & Company,1990

[2]Anne Dillard. Pilgrim at Tinker Creek[M].Bantam,1975

[3]安妮·迪拉德著. 余幼珊译. 溪畔天问[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70

201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1552153

项目名称:美国自然作家的生态意识及创作风格研究 主持人:王锐

王锐(1977-),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高晓慧(1978- ),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朝圣者拉德安妮
PATHS OF FAITH
好久不见的自己
刘狄洪:世界艺术的朝圣者
一口袋的吻(上)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自动扶梯
Two Foreigners Appointed River Chiefs in Kecheng
母爱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