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霞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 315012)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学者尊称其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通德乡(今余姚市梨洲街道)人。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藏书家。他的一生读书、抄书,编纂大型丛书及各类史书,不仅对清代浙江乃至全国的藏书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在保存、传播古籍及护藏家乡文献中作出了应有的努力。今年是黄宗羲诞辰400周年纪念,笔者仅从他的藏书家的视角谈点浅见,写此短文,以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所涉及的学术有政治、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且颇具造诣。他博学多才,在献身讲学的同时,一直奋力著作,写下了大量的文化与学术作品,仅专著和诗文集即在300万字以上。[1]有学者称“其笔下的著作可谓‘宏富’,‘兼辆’,若以‘著述等身’相喻,是一点不过分的”。[2]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浙东学派的开山祖黄宗羲之所以成为学问家、清初最著名的三大学者之一,得益于藏书和藏书楼。骆兆平曾经说:“黄宗羲的续钞堂藏书对他完成五十余种学术撰著,和一千多卷宋、元、明文史资料的选编,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3]
为增加藏书,黄宗羲多次出外访书、买书、抄书。他的一生足迹所至,无不访书、购书、买书。他先后到世学楼、澹生堂、绛云楼、千顷堂、静惕堂等搜书、抄书。他的儿子黄百家说:“府君抄书,寒夜必达鸡鸣,暑则拆帐作孔,就火通光,伏枕摊编,以避蚊嘬。”[4]黄百家还在《明文授读》卷首诗:“吾家所藏宋元文集极多,皆先遗献假于各藏书家以钞得者”。全祖望也说他,“穷年搜讨,游履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5]到晚年更“益好聚书,所抄自鄞之天一阁范氏、歙之丛桂堂郑氏、禾中倦圃曹氏,最后则吴之传是楼徐氏。”[6]
黄宗羲对图书十分看重。他的藏书不但多,而且精,为使图书得到收藏和保护。黄宗羲就有藏书楼续钞堂。为什么称“续钞堂”?由于黄宗羲曾经与许元溥、刘诚诸人原约建“钞书堂”。此楼藏书,又是黄宗羲一生辛勤所抄录者,故名。
续钞堂的图书涉及各个领域。1668年(康熙七年)黄百家初编了《续钞堂书目》,其中除经、史、子、集外,另立经济、性理、语录、天文、地理、兵刑、礼乐、农圃、医卜、律吕、数算、小说、杂技、野史、释道、徘优等类,可知其收藏十分丰富。他在序文里说:“壬寅以来,余家所得野史遗集,绝学奇经殆不胜纪,道虽穷矣,书不可谓不富。而家大人方将旁搜遍採,不尽得不止,则是目所未见,也所绝传之书,数百年来沉没于故家大族而将绝者,于今悉得集于续钞,使之复得见于世”。[7]藏书总量约在6万卷以上。其特色为二:一是钞本、善本多。其中如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尤为珍贵,徐秉义在《明文授读序》中称其为“天壤间罕遇者”。又如,《明十三朝实录》,当时仅有抄本流传,是一部罕见的珍贵历史文献;二是宋元明文集多,其中明代文献就有数千种。
但续钞堂在黄宗羲晚年遭到了很大损失。其子黄百家在《续钞堂书目序》中已有记述。经过流离兵火之余,“计十之五”。[8]到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仅存3万卷。[9]黄氏续钞堂之书于水灾、火灾之后,其书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归浙东郑氏二老阁。
清初嘉兴藏书家曹溶在《流通古书约》中,曾明确指出,藏书家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于流通阅读,不仅仅是收藏保管。黄宗羲作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其藏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读书。除了在续钞堂阅读藏书外,还到处访书阅读。读书成为黄宗羲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其实早在幼年时,黄宗羲十分好学,读书不守章句。有一次他买了野史、小说之类的书藏在帐底,夜里偷偷地拿出来看。他母亲发现了,怕耽误读经的正课,把这件事告诉他父亲。可是他父亲黄尊素却说:看这些书“亦足开其慧”。
黄尊素为官廉洁,曾多次冒犯天威,揭露和抨击阉党魏忠贤的丑恶和罪行,因得罪阉党,被阉党下狱时,就对黄宗羲说:“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可读《献征录》,公(黄宗羲——引者)自明十三朝《实录》上溯二十一史,靡不究心,而双宿于诸经。既治经,则旁求之九流百家,于书无所不窥者”。《明十三朝实录》是一部明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几近3000卷,卷帙浩繁,记述了自明太祖到明熹宗13朝史料。1628年(崇祯元年),年仅19岁的黄宗羲赴京为父雪冤。他为父亲昭雪后,不久回到浙东,根据父亲的遗命到著名学问家刘宗周那里求学。为此,黄宗羲在家十分勤奋读书。“年二十二,发愤读二十一史,日限一本,丹铅矻矻,不毕不寝”[10]家藏诸经及九流百家之书无所不读。他看到科举之学禁锢人们思想,更“尽发家藏书读之”,读之不足,便向同里世学楼紐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千顷堂黄氏等处阅读。比如,1641年(崇祯十四年),黄宗羲曾数度寓居南京黄居中家读书,将其千顷堂之藏书翻阅殆遍。[11]他在《思旧录·黄居中》曰:“辛巳(1641——引者),明立七旬,余以宗人共坐一席。明立千顷斋藏书甚富,余至金陵,必借读之”[12]。1650年(顺治七年),黄宗羲到常熟访问钱牧斋的书房。钱牧斋的藏书楼绛云楼为江浙第一藏书楼,可与皇家内府并比。“馆于绛云楼下,因得翻其书籍,凡余之所欲见者,无不在焉。”[13]1664年(康熙三年),黄宗羲同其弟黄宗炎偕高旦中馆语溪,劝吴孟举收槜李高氏书,“阅之殆遍,此书固他乡寒故也”[14]
他又去绍兴、杭州、姑苏、太仓、长洲等地游学,增进学问。即使在晚年,黄宗羲还到江南的一些著名藏书楼借书阅读。宁波天一阁是我国著名的藏书楼,但管理却十分严格,外姓是不能登阁阅览书籍。但黄宗羲却被范氏破例,同意其登楼阅读。1673年(康熙十二年),黄宗羲来到宁波,范友仲就破例引其登楼,并“悉发其藏”,让其阅读。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他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但对书籍十分钟情。当时搬过一次家,从余姚黄竹浦移居周家浦。他为此作《移居》诗:“不为安床席,先遗百本书。推寻如逋寇,断烂恨馋鱼。故物无堪伴,书巢或可知,夜寒眠未清,灯火不须除。”[15]读书、爱书之情跃然纸上。
图书的编撰是藏书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清初杰出的学问家、藏书家黄宗羲,在他一生的活动中,编辑书籍成为其重要工作。他所编撰的图书主要有学术史、史料辑、历史人物传记、地方志等,他所编撰、整理的著作数量很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从黄宗羲著作看,他所编撰的著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黄宗羲编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著以及乡人遗著,有10多种,1000余卷,1000万字以上。其中《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明文授读》62卷,《明史案》244卷,《宋史丛目补遗》3卷,《杲堂诗文钞》13卷,《剡源文钞》4卷,《姚江文略》10卷,《姚江逸诗》15卷,还有《续宋文鉴》、《元文钞》、《姚江诗略》等。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有100余种,300多卷,字数在300万字以上。主要的著作有如《明夷待访录》1卷,《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南雷文案》、《弘光实录钞》、《子刘子学言》、《汰存录》、《思旧录》以及《隆武纪年》、《鲁纪年》、《舟山兴废》、《四明山寨》、《海外恸哭记》、《西台恸哭记注》、《今水经》等。内容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字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尤其是《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在我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
《明夷待访录》写于1663年(康熙二年)农历10月。黄宗羲在《留书·跋》说:“癸巳秋,为书一卷,留之箧中。后十年,续有《明夷待访录》之作,则其大者多采入焉,而其弃之。”“癸巳”是指1653年(顺治十年),后十年即指1663年,这表明《明夷待访录》作于是年。这是一部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16]和“天下为主,君为客”[17]、天下治乱“在万民之忧乱”[18]的政治观点。对清末的维新青年梁启超、谭嗣同起过强烈影响。
黄宗羲在图书编撰事业中成绩斐然。他所撰写成的学术史专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浙江大学教授仓修良就称黄宗羲“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体——学案体”[19]
《明儒学案》62卷,是一部采辑明代学者语录,分析学术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其中所涉及的学者达200余人,每人先列小传,后载语录。梁启超评述此书说,“在全世界的著作中,关于哲学史的著述,恐怕没有比他更早更详细的了”[20]黄宗羲这部著作中,博纳兼容,去粗存精,对明300年中各个学派、学者、各家学术观点进行收集、梳理、整理。冯全垓在其跋中说:“所著《明儒学案》究源竟委,博采兼纳”。[2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写道,“因搜采明一代讲学诸人文集语录,辨别宗派,辑为此书。”[22]这些都表明《明儒学案》是作者经过艰苦的劳动,通过对大量的原始材料的搜寻,探其源流,加以整理后才写成的。
在编辑《明儒学案》时,黄宗羲还注意“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以供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23]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值得今人借鉴。
在“学案”体的学术史著作的编辑上,《宋元学案》的体例最为完备与成熟,这是我国一部自成体系的宋元学术思想史著作,由黄宗羲草创,黄百家、全祖望续修完成。后由王梓材、冯云濠等人校定刊成。尽管全祖望在编纂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黄宗羲是这部著作开创者,功不可没。全祖望曾说:“予续南雷《宋儒学案》,旁搜不遗余力”[24]。梁启超说:“《宋元学案》这部书,虽然梨洲创始,而成之实谢山”[25]。但全祖望、梁启超都充分肯定黄宗羲《宋元学案》编纂的“创始”之功。因为《宋元学案》的体例就是黄宗羲确立的这种创新的史体形式。《宋元学案》虽然未能在黄宗羲手中完成,但是书的坚实基础也是黄宗羲打下的,其中100卷中67卷,91个学案中59个,均为黄宗羲亲自编撰而定,约占全书内容的2/3。
黄宗羲著作的编撰十分严谨,十分艰辛。比如,他的《明文海》的编撰,就花了整整25年时间,所阅明人集几至2000余家。当然,黄宗羲在编撰中注意据事直书,实事求是。清初,浙东的舟山、镇海、宁海、象山都有迁界,以舟山为最烈,给浙东民众带来灾难。黄宗羲在著书中据事直书,揭示清廷迁界的危害。他所写的《舟山兴废》就实事求是记述了这件事:“丁酉,北人以舟山不可守,迁其民过海,迫之海水之间,溺死者无算,遂空其地。”[26]
历代私家藏书积累,为我国的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财富。黄宗羲就是代表。黄宗羲的藏书活动,在清代藏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保护古籍,传承文明中贡献;护藏家乡文献中不懈努力;为造就浙东学人和浙东学派的形成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保护古籍,传承文明中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抄书、买书;二是撰写文献。由于黄宗羲购买稀罕、绝版书籍,保护了古籍,使一些绝版之书能流传于世。比如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就是由黄宗羲保存下来的,它是当时罕见的版本。对于明史与南明史的研究,黄宗羲更是写了不少著作。诸如《明儒学案》62卷、《明史案》244卷、《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这些古籍的整理,对于后人研究明代文献提供方便。特别是南明史的记述,诸如《思旧录》、《隆武纪年》、《鲁纪年》、《舟山兴废》、《四明山寨》、《鲁王监国》等,为南明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其次,保存家乡文献的不懈努力。黄宗羲的藏书活动中,还注意地方文献的收集。他亲自编著《四明山志》、《姚江逸诗》、《杲堂诗文钞》等。《四明山志》共9卷,涉及四明山的山水、名胜古迹,诸如丹山赤水、茭湖、大隐等历代文人对四明山的名胜歌诵,都通过《四明山志》予以保留等,他在《明夷待访录》中主张:“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每书钞印三册,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27]为选择这类书籍,黄宗羲定出了标准,这就是:“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28]。
再次,为造就浙东学人和浙东学派的形成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书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从事学术研究谁也离不开书。黄宗羲对古籍的整理和著作的撰写为学人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开拓了视野。比如,《十国春秋》的写作就是利用黄宗羲所保存的《旧五代史》。
注释:
[1]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出版说明》,《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徐定宝《黄宗羲与浙东学派》第37页,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
[3]骆兆平《黄宗羲和续钞堂藏书》,《图书馆杂志》1985年第4期,第57页。
[4](清)黄百家《先遗献文孝公梨洲府居行略》。
[5](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鲒埼亭集》卷十一,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第2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清)黄百家《续钞堂藏书目序》,《学箕初稿》卷一。
[7](清)黄百家《续钞堂藏书目序》,《学箕初稿》卷一。
[8](清)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七,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第1068页。
[9](清)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第1068页。
[10](清)黄百家《先遗献文孝公梨洲府居行略》。
[11][13](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2](清)黄宗羲《思旧录·黄居中》,《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36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4]顾志兴《浙江藏书史》上册,第485页,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15](清)黄百家《续钞堂藏书目序》,《学箕初稿》卷一。
[16](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7](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9]吴光主编《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97-39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梁启超《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家及其代表人物》,《东方杂志》21卷3期。
[21](清)冯全垓《明儒学案跋》,《明儒学案》第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2]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传记类》。
[2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见《明儒学案》第1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清)全祖望《蕺山相韩旧熟记》,《鲒埼亭集》卷三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第5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5](清)梁启超《清初史学之建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6](清)黄宗羲《舟山兴废》,《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17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7](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1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8](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1册,第1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