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才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江西绿色崛起的新机遇、困难和对策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
□廖才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十二五”时期是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速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机遇期。江西应抓住机遇,扬长避短,积极进取:战略思维要有新高度、新视野;要有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要全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规模、辐射功能,围绕“一带五都五城”科学布局绿色低碳生产力;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引领绿色低碳社会建设,全面促进江西绿色崛起。
江西;绿色低碳发展;重要机遇期;主要困难;对策
在过去的 300年中,以“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为特征的增产方式主导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要素配置不断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全世界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延续了这条老路。进入 20世纪中叶,这种传统增长方式对生态——人类生存条件的危害已经开始显现,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探索也已经取得了极有意义的成果。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生态学名著《寂静的春天》问世。该书通过对化工产品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揭示,论证了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了对自然物质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长久利用的“宇宙飞船”理论;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等人提出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更在全世界的学术界、思想界和政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绿色经济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增长模式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进入 90年代,经过各国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生态环境工程学家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奔走呼号之后,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努力进入实践操作层面。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 1999年出版了《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描绘了低碳经济的雏形。特别是联合国继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环境会议并通过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异常的《京都议定书》。
进入 21世纪,人类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更加深入,国际社会正从舆论引导、制度创新、政策支持、技术突破等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为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气候变化法案》;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为发达国家抢占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生态低碳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提供了法律支撑。
在中国,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1994年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 21世纪议程》,将其作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进一步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1]在此前后,中国发布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发展生态经济的实施规划、方案和条例。
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上述努力表明: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新变革的大趋势,已成为 21世纪全球经济、技术、文化竞争的制高点,也必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正是在全球经济社会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变革的大背景下,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区,承担着调蓄淡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国务院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2]
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根本定位。这个定位,顺应了当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的大趋势,适应了全球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经济、技术、文化竞争的新要求,适应了新时期新阶段国家主体功能区区域分工战略布局的新变化,也符合江西省情和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因此,绿色低碳发展也必然是江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生态江西,绿色崛起”应当成为江西新世纪发展进行曲的最强音。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极其丰富,而且自古以来就有敬重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民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江西人民在艰难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使江西具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一定的生态产业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基础。
1.生态优势明显。江西处处青山绿水,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 60.05%,居全国第二。在环保部开展的各省环境安全评价中,生态环境指数 2007、2008年连续两年全国第二。2009年全省主要河流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占监测总断面的 80.3%,设区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 11个断面水质类别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是全国水质是好的省份之一。江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47天以上。这得益于长期以来全省人民和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从 1984年“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实施,到本世纪“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发展目标确立,努力探索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截至2010年3月底,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28个,国家级生态村 9个,省级生态县 10个,生态乡镇 184个,生态村 106个。生态环境优美,已成为江西最亮丽的名片,为江西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2.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取得进展。江西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滞后的欠发达地区,2008年按地区生产总值计算的三次产业比例为16.4∶52.7∶30.9,而轻重工业的比重为 34∶66,很明显,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仍然是推动江西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中大部分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而且其能源中煤燃料占 76%。[3]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江西以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成效突出。2009年,火力发电脱硫机线装机容量占全省统调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首次突破 80%;累计关停大小火电机组 169万千瓦,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万元 GDP能耗由 1995年的 2.04吨标煤下降到 2009年的 0.88吨标煤,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产品升级和生态化改造,取得新进展,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稀土精深加工产业、航空产业、优秀钢材深加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炼油化工产业都提升了技术层次,为江西整体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探索了经验。
3.有绿色低碳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其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江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山水田园环境优美,十分适宜发展生态农业;江西矿产资源独具特色,除“五朵金花”闻名于世之外,现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占全国的 31%、世界的 12%,离子型重稀土储量,粉石英储量居全国第一,这三种矿产品均是充电电池等低碳产业的重要原料;新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利用潜力大;众多的名山大川、青山秀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以及生物多样性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都极具发展潜力。
4.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为绿色低碳发展鸣锣开道。江西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大潮中,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江西省人民政府早在 1984年就制定并开始实施“山江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尔后又陆续下发了《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颁布了《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并在土地管理、金融服务、市场准入以及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上,加大了环保的否决权重,从制度上封堵污染企业入赣;与此同时,对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项目,特别是对节能降耗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项目,则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工商政策等等方面一路绿灯,为扎实推进“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鸣锣开道。
江西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具有相对优势,但受发展阶段、思想观念、经济总量和产业层次、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四大不适应:
1.发展观、政绩观的转变跟不上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现在全省上下“进位赶超”的劲头很足,省委省政府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有大智慧、大视野的大手笔。但还存在追求 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一手硬,对资源与生态保护一手软的现象。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县域经济,仍然引进了不少发达地区淘汰下来的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因为这类项目技术门槛低,上马快见效快,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快,政绩易显现,但却把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后果留给了后人。
2.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适应。一是第二产业在当今和往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然是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我省高能耗的规模以上工业大多是支柱产业,以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少有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高技术品牌。同时,还存在大量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排放大污染重的中小企业,加上江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等等,都增加了产业转型的困难。二是低碳产业方兴未艾,但优而不强。如光伏产业规模较大,但国内对光伏产品的应用不足,核心技术和市场都受制于人,太阳能、风能项目并网还存在困难;旅游资源丰富,但占国内外市场份额较小,旅游资源与经济带动作用不相匹配;生态农业发展条件好,绿色食品种类较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很少;虽然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及美丽的山水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规模小而散。如此等等,都是江西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3.人才建设不适应。一是绿色发展的科技研发和管理人才缺乏。如新余市虽然为光伏产业专门成立了光伏学院,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教学和研发能力不强;我省地热资源丰富,但缺乏技术人才和设计施工人才,影响了该项目的推广应用。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性成果少,企业对绿色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缺位。江西省科学院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共建了江西低碳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但缺乏相应的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力量也十分薄弱。四是低碳技术研究与交流机制不完善,主要科研单位与各类高碳企业缺乏对接机制,企业无法获得解决技术难题的科技支持。
4.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是考核评价指标、机制不够科学。干部政绩考核仍然主要采用 GDP等经济指标,绿色 GDP指标体系尚未健全。二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省内生态补偿基金、生态环境破坏经济赔偿、生态移民补偿等机制还没有建立。三是排碳权交易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建立区域内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也未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四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不适应。包括低碳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税收优惠机制、政府采购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等,导致社会各行各业投入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民营资本投入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挑战和机遇并存。江西应充分顺应全球绿色低碳经济技术革命的大趋势,充分利用国家主体功能区新布局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机遇,扬长避短,全力抢占绿色低碳经济制高点,推动江西经济超常规发展。
首先,要从战略上高度认识绿色低碳发展将导致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一是将引发世界范围的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科学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以及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升级新浪潮,既可能催生国家经济、技术、文化竞争的新领域,也可能带来千载难逢的产业发展新机遇和新投资。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领域占优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将利用其垄断地位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二是将改变贸易规则和贸易竞争格局。碳关税等各种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会不断出现;三是将改变公众的消费行为;四是未来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市场规模可能会远远超过原油市场。如此等等,都将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新领域。顺应这种全球竞争格局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在战略思维上,要有新高度、新视野,才能在战略谋划上有新举措。
第二,要从战略上充分认识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重大民生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来源和基础,因而是当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有个绿色、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第三,要从战略上充分认识绿色低碳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要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符合国情的发展,这就要倡导“绿色新政”、“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要从传统经济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绿色经济的全新价值观——民众福利最大化。
在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首先要规制政府行为,打造绿色政府。第一,建立和严格执行政府决策问责制。政府是否选择绿色发展模式,是否带头公平公正、勤俭节约、适度消费,是否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否为追求政绩搞短期繁荣而牺牲环境和资源,应当问责,而且把问责权交给人民群众。其次,建立绿色政府采购制度。政府应代表公众的利益,提供绿色的公共产品。最后,政府应通过法律、制度、宣传、教育和自己的身体力行,推行绿色法治、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绿色 GDP核算、绿色政策体系。就宏观管理层面上来说,首先要建立绿色 GDP核算制度,要把自然资源耗减与自然生态污染的功能性损害价值核算在内,以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次,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制度,把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修复,列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再次,要使国家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价格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商品流通制度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匹配,提高“绿色准入”标准和加强“绿色管理”;强化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导向管理,引导现有工业存量进行绿色改造,推进清洁设计、清洁生产、清洁管理、清洁消费和循环经济模式。要确立国家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制度安排,以保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国家信贷、税收等制度安排,确立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研发主体地位和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完善专利保护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和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热情和创业热情等等。[3]
江西当前产业层次处在价值链低端问题十分严重,高能源资源消耗问题十分严重,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矛盾突出,其根源在于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解决的途径,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生命工程技术以及循环生产、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等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二要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入和改造,全力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升级,实现江西产业层次的提升,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生态性能和质量,不断提高各产业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率,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水平。
当前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落实《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十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主攻 10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提高江西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为此:1.要重点攻克关键技术:在钢铁、有机硅、铜采选冶炼与加工、机械制造、陶瓷、冶金、水泥等行业,联合攻克节能技术,主要是低碳和高效型的生产工艺、废弃物循环回收利用技术、废热回收与储存技术、高效热电转换技术等共性平台技术。新能源技术方面重点攻克生物质液体燃料、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兴能源利用的核心技术,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和产业化、市场化应用;以新电源汽车为龙头,加快研发电机、锂电池、超级电容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等。2.要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农村加快推广高效生物沼气工程、户用太阳能技术、先进的固体生物质燃料燃烧技术,以及耕作制度节能、农业机械节能技术等;不断提高林业固碳技术,增强森林碳汇能力。3.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广以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低碳、生态、高效、优质方向转化。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大品牌整合、推介力度,培育一大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江西生态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广农业猪—沼—果,猪—沼—稻、油茶主体种养、种草养畜等农牧林结合生态模式,着力实施免 (少)耕栽培、秸杆返田、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低碳农作技术。4.发展现代服务和现代旅游业。利用经济杠杆推动传统服务业低碳化转型升级;积极鼓励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生态旅游等资源消耗少的现代“无烟产业”的发展;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碳金融体系,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物流技术和物流产业的发展;以共青城建造湖区博物馆和湿地展示研究中心为契机,打造以鄱阳湖区和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红色、绿色、古色和赣风民俗融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品牌,扩大江西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带即九江沿江产业带。加快建设永修星火有机硅产业园区,打造规模化有机硅产业带;稳步推进核电、风电建设;打造赣北区域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和区域性物流枢纽;推进中芬数字生态城建设,使其成为中欧生态经济技术合作示范区。
五都一是南昌“世界光电之都”。加快南昌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形成涵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模组件、应用系统 5个环节,分工合理、配套完备的光伏产业集群。打造 LED产业基地,形成以外延片为上游产业,芯片制造为中游产业,光源、灯具、LED显示屏、手机背光源等为下游产业的产业链。同时,以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龙头,不断拓展应用领域,瞄准世界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光电之都”。
二是景德镇“绿色瓷都”。依托千年瓷都的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调整和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工艺陶瓷和精品建筑陶瓷,培育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三是鹰潭“世界铜都”。充分发挥江西铜资源丰富和产业集聚度高的优势,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铜冶炼水平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高精铜材制品产业。
四是赣州“稀土王国·世界钨都”。依托资源优势,加快钨、稀土产业集聚,不断提高深加工能力,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原料、初级产品出口,掌握出口市场定价主动权,打造世界知名的永磁材料及永磁电机生产基地、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生产基地。
五是宜春“亚洲锂都”。依托丰富的锂资源,高技术起点建设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
五城一是萍乡“循环经济试验城”。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步伐,加快淘汰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的落后产能,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萍乡煤城向循环经济生态城转变。
二是新余“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加快建设从高纯硅料、硅晶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三是上饶“中国光学产业城”。充分发挥上饶光学制造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以照相器材、光机配套、光学引擎为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性的光学仪器生产与交易中心。
四是吉安“绿色产业示范城”。大力发展以井冈山红色文化和庐陵文化为品牌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产业;科学规划水电开发,形成以万安水电站、峡江水利枢纽为核心的水电开发体系;科学引导,积极发展风电设备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优化吉泰盆地生态农业建设。
五是抚州“绿色农产品示范城”。充分发挥汤显祖戏剧文化品牌效应,发展抚州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优势,推进优质粮、蜜桔、生猪、白莲、烟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种植非粮燃料乙醇植物,打造面向海西经济区的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新型绿色燃料基地。[4]
这种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生产力布局,着眼于江西各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基础,着眼于绿色低碳循环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着眼于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是贴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要求和江西省情的一种空间生产力布局。
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志是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所以,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首先应倡导低碳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 (市场)对生产有强大的引导功能。有什么样的消费市场结构和消费模式就会催生什么样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模式。所以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和公众共同参与,大众传媒、社会团体协同一致的低碳社会建设联合促进机制,共同推动形式多样的绿色低碳知识普及教育和宣传活动,形成政治、文化精英影响民众,学校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氛围,使人们在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都把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科学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当作自觉追求,使“低碳消费”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推动消费结构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进而引导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其次,应建立以低碳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从制度上全力推动低碳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政策中低碳发展的约束,把低碳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和计划、各项公共政策之中,并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同时,应规制政府行为,发挥政府在低碳社会发展中的垂范作用。政府及各类公共管理服务机构要率先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健康消费,夯实绿色低碳社会建设的制度基础。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2]国务院.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发展定位[EB/OL].新华网,2009-12-26.
[3]廖才茂.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价值、制度、技术、产业、模式[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EB/OL].江西省政府网,2009-11-15.
The New Opportun ities,D 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Green Rise of Jiangxi: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 ic Zone as Pioneer
L IAO Cai-mao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 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The duration of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s a great period of opportunity for accelerating the green rise of Jiangxi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of Poyang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Jiangxi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exploit to the fully its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avoid unfavorable ones,and be aggressive to make some achievements:thinking strategically from new perspectives and at higher levels;working out innovative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promoting the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green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the ecological upgradingof industry;carrying for ward the convergence,scale and radiation functions of central cities;deploying the green low-carbon productivity scientifically according to the allocation of“one zone,five metropolises and five cities”;advocating green low-carbon consumption,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low-carbon society,and promoting the rise of Jiangxi in an all-around way.
Jiangxi;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great period of opportunity;main 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F127
A
1674-0599(2010)06-0095-07
(责任编辑:徐国栋)
2010-10-15
廖才茂 (1945—),男,江西龙南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编辑,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本文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2010年院级课题“低碳经济与江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课题号:10gqyb18)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