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写的俄国史值得借鉴
——评介沃·莫斯著《俄国史》及其中译本

2010-02-15 15:55:39高放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俄国苏联历史

高放

美国人写的俄国史值得借鉴
——评介沃·莫斯著《俄国史》及其中译本

高放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一、当今很有必要多了解俄国的历史

在当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主题的新时代,我国政府坚决奉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在与我国接壤毗邻的十五个国家中,俄国与中国有最长的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自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俄国使者伊万·彼特林来华向明朝皇帝神宗朱翊钧呈交沙皇国书、开始中俄正式外交往来以来,近400年间两国关系历经悲喜交错的曲折变化。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和苏联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结成牢不可破的兄弟同盟到20世纪60年代演变为从口诛笔伐进而干戈相见的仇敌对抗,到1989年中苏两国两党才恢复正常关系。可是1991年苏联突然解体、苏共悄然自行解散。历史发展令人感到吊诡的是,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轨道后,中俄两国反而各自总结历史经验,消融了历史上的恩恩怨怨,真正成为睦邻友好合作伙伴。1992年中俄两国重新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进而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再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公认的国际法为准则,尊重历史、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以这个条约为基础,又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彻底解决了一百多年来困扰两国关系的领土和边界问题,促进中俄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新阶段。

回顾往昔,在中苏关系良好时期,我们对苏联历史充满赞美与颂扬,到中苏关系恶化与破裂时期,我们对苏联历史又转向批判与指责,尤其是对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史更是全盘否定,痛斥其转向修正主义、搞资本主义复辟。鉴于深切的历史教训,当今,为了切实加强中俄两国交往与合作,我国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确有必要全面、客观地更多了解俄国的历史。除了披读俄国学者和中国学者撰写的俄国史之外,我认为很有必要阅览其他国家学者的有关专著,以转换视角,开阔眼界。尤其是在二战后长期与苏联争霸的美国,更有一批学者对俄国史深有研究。海南出版社2009年面市的42万字的《俄国史(1855-1996)》就是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沃·莫斯先生长达30年之久讲授俄国史的结晶。这是美国学者较为客观地全新阐述俄罗斯帝国衰灭与苏联兴亡近150年历史的力作。从中可以加深理解俄国这个超级大国如何以及为何能够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然后又退回到资本主义这个世纪性的大课题。这对于我们如何以俄为鉴、以苏为戒,全面建设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认为很值得向我国读者推荐和评介这本书。

二、美国教授笔下这部俄国史的优点和特点

我通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张冰教授翻译的全部书稿后,感到美国教授笔下的这本《俄国史》有以下五个优点和特点。

第一,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把1855年作为俄国近现代史的起点。这与中俄学者通常把1861年沙皇政府废除农奴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俄国近现代史、实现近现代化的起点是不大一样的。作者为何把俄国近现代史提前6年呢?因为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五个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下令废除农奴制,这并非突然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举措,而是他自1855年36岁登基即位起,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创举。所以本书把1855年作为俄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来考察俄国历史的逐步演变是颇具特色的。莫斯著《俄国史》本是两卷本,第一卷写1855年以前的俄国古代史,本书是第二卷,其中又按俄国历史纵向发展,分为晚期俄罗斯帝国 (1855-1917)和俄国与苏联(1917-1991)两部分,共二十章。为了不割断历史,作者在本书前面另辟一章专写俄国的地理、民族和1855年以前的古俄罗斯。而在本书最后一章,又专写1991-1996年苏联解体之后俄国的现状和前景。这样首尾呼应,便于读者对1855至1996年的俄国史有一个前承后续、通晓来龙去脉的完整了解和全景鸟瞰。这是本书体系结构的特点。

第二,对俄国近现代史作出全方位、宽领域、广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叙述,这是本书内容的一个特点。对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社会、文化、教育、思想、宗教、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俄国近150年来的发展变化,本书都有前后连贯、较为系统的缕述。全书第一章开宗明义点明:独裁专制制度、东正教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了解俄国的三个关键词,也可以说这是俄国历史的三大主线和三大遗产。按照这个思路,全书对俄国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民族主义的演变作了高度集中、更为充分的阐释。可以说当年布尔什维克正是为了排除这三大障碍而取得政权,可是后来苏联共产党在长达74年的执政中一直未能处理好这三大关键问题,因此导致苏联解体和苏共覆亡。书中所提供的许多事例,对于加深我们理解苏联兴亡这个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课题是颇有帮助的。这部俄国史,我们可以视之为美国人笔下的俄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史。

第三,本书采用美国当今历史书常见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书中穿插有众多历史地图,从中可以看出俄国领土的逐步扩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攻守变化。还有很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如1881年4月3日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凶手于圣彼得堡谢苗诺夫校场被处绞刑,内战时期国家军委主席托洛茨基和一个副官很神气地伫立在铁路小站上。还有讽刺性漫画,如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招贴画,描绘了地主、富农、资本家、醉鬼、神父、白军军官的丑态。还有历史文献和文学名著的摘录,如列宁的《四月提纲》和列宁晚年对斯大林越来越激烈的批评,反映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革拉特科夫的小说《水泥》(中文又译名为《士敏土》)。这些地图、照片、漫画、著作等等增强了读者的直观感性认识,有助于洞察历史真相。书中吸收了众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引用了较多有价值的史料和史观。原书各章末尾附有史料来源,书目、书末附有名目索引,便于读者进一步研究,可惜中文本都没有译出。

第四,本书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来剖析俄国近150年来的历史进程,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较为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不是采取旁征博引的方式,而是广见洽闻、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写主要历史人物时,不是仅仅罗列其生平经历,而且描述其相貌特征、心理状态、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等,尽量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说继承亚历山大二世皇位的亚历山大三世,是个胡子很重、力大无比的壮汉,喜欢把一根铁拨火棍扭弯成扣状以逗乐,此人缺乏理性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弹性,等等。作为历史学教授,作者能以事实为根据,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西方很多著作都把十月革命说成列宁等几个人的军事密谋政变,而本书则肯定正是 “11月4日克伦斯基轻率下令关闭布尔什维克出版物,结果给共产党政变提供了口实。部队在托洛茨基和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各个部门”。可见十月革命是群众公开的革命行动,而不是几个领导人密谋篡权。

第五,作为美国学者,在他笔下观察俄国历史还有其独特的视角。作者能够从美国这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峰,来细致考察苏联这个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生事物和发展变化。例如书中写到:革命胜利后俄国工人享有较好的消费品定量配额和社会福利待遇,还有失业保障、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建设新社会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13年俄国人口中4/5是农民,到1953年农民已略低于一半,产业工人总数有显著增长,从1928年至1941年新毕业的工程师增加了6倍。尽管书中处处以美国的标准指出苏联的不足,然而也坦承苏联在很多方面超过美国,如说“在苏联,接受学前教育的1-6岁儿童所占比例远高于美国”。书中还对苏联衰败的轨迹和内因作了较为连贯的叙述。苏共党内长期的内斗和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的高压政策,使苏联人民缺少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苏共急于求成和对外扩张,使生产力的发展屡次受挫、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迅速提高。本书还以较多篇幅生动地反映了苏联人民大众在几十年之中饮食起居、日常用品等方面的艰难状况。这对于我们深切了解苏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指标。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享有自由、民主权利、过上日益美满幸福的生活,而只有极少数党政军官员拥有愈益丰厚的特权,这种社会主义必然最终垮台。

由于有以上这些特点和优点,这本美国教授笔下的俄国史,是值得我国读者借鉴的。

三、美国教授笔下这部俄国史的缺点和弱点

本书当然也有欠缺。尽管作者到苏联和俄国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访问达十次之多,然而由于作者不谙俄文,所以书中没有直接引用俄文有关资料,尤其是苏联解体后新公布的档案文献。因此有些史实已经陈旧过时,例如第八章第186页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照片,文字说明是:“1917年11月7日夜,此舰向冬宫开炮作为布尔什维克实施总攻的一部分行动”。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刊2002年10月第43期发表的《“阿芙乐尔”号炮击过冬宫吗?》一文指出:事实上当时是布尔什维克在彼得保罗要塞对冬宫发射了三至三十发炮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只打了一个空炮,这是作为信号弹发出的。(见该刊俄文第24版)书中还有些史实不确切,例如第十一章第228页说:布哈林被开除了共产国际主席的职务。实际上布哈林只担任过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共产国际1919年建立时季诺维也夫任执委会主席,1926年季氏被免职后已废除主席一职。第六章第134、150页把立宪民主党主席米留可夫误作为社会革命党领袖。

本书的弱点,我以为主要是全书对俄国近150年来的历史缺少进行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科学历史观的强有力的透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在17-18世纪以牛顿力学和瓦特蒸汽机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世界加速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分散个体手工劳动转向社会化大生产。英国、法国、美国等国是通过自下而上革命开创了有利于少数资本家阶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则是自上而下改革另辟通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蹊径。俄国的现代化却经历了曲折的弯路。从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开始,俄国本来也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要走自上而下逐步改革、改良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可是由于俄国君主专制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被称为“解放者沙皇”的亚历山大二世于1881年被刺死后,继位者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都推行反动政策,少有改革)、新兴资产阶级过于软弱(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首脑米留可夫、克伦斯基等继续推行战争政策,拒不召开立宪会议,拒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致逐步改良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只走了半截,沙皇专制主义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在1917年二月和十月被工农大众先后推翻了。俄共本来是着意依靠工农政权的优势,另创维护广大劳动群众权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列宁于1920年12月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内外政策的报告》中提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P364)可以说就是这条现代化新路最简明的概括。实践证明,苏联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掀起的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越走越宽阔。而苏联模式由于深受沙皇君主专制制度的渗透,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加强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等等,苏共自身又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长期拒不对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终于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越走越狭窄,成为一条歧路、死路。这样苏共也就自断其路,自掘坟墓,使俄罗斯只好又回归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这是我在这里要着意点评指明的。

学习外国历史旨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俄国现代化历史的曲折弯路,应该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流毒,细心挖掘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坚决改革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精心吸取当代世界文明精华,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才是我们从阅读这部美国教授笔下的《俄国史》务必得到的重要启示。

四、我是怎样校译这部俄国史的

末了,还要说明我校译本书的情况。2006年9月间,海南出版社汤万星同志读过7月10日 《北京日报》发表的拙文《重评斯大林之我见》后,认为我对俄国史深有研究,就把北京师范大学张冰同志的这部译稿排印校样连同英文版原书送到舍下,约请我为此书中译本写序。

我从建国初期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伊始,就在这里长期教苏共党史,1956年后扩大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对俄国历史较为熟悉。1939-1948年,从中学到大学,我学过九年英文,在北京大学、华北大学学习以及参加教研工作以后又学过几年俄文。20世纪80年代参加笔译俄文本《第二国际史》和英文本《共产国际史纲》,90年代为友人校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安德里亚著英文本《基督城》并写序,另外还笔译或校译过研究生笔译的俄文和英文论文。也有过一些笔译、校译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写序之前,我首先饶有兴味地对照英文版原著校译这部书稿。

花了半年时间,我在繁忙的学术活动中断断续续校译了全部书稿。我感到张冰教授独自一人译出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书稿是很不容易、很不简单的,译文基本上通顺流畅。我同时发现,由于译者是学习外语专业的,不够熟悉俄国史、世界史,加上粗心大意,有很多人名、地名、书名、团体名称、职务名称都译写得不对,某些专有名词也有译得不规范之处,译文还有差错、不顺和遗漏。对此我下了很大工夫,查了很多书籍,还请我带的博士研究生张映宇从网络上寻觅书本中难以找到的资料,尽量悉心逐一加以修改和补充。总计改正、改顺、补漏近1500处。这里不妨举几个突出的误译实例。如原译文中“一切权利归苏维埃”应译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立宪代表大会”应译为“立宪会议”;“反对新经济政策”应译为 “赞成新经济政策”;“与沙皇政府对比”应译为 “与沙皇政府合作”;鲍·叶利钦的著作 《反抗》(Agains the Grain)应译为《违反本性》;“巴尔干”应译为 “波罗的海”;“自然语言”应译为“本国语言”;“职业终止”应译为“革职”;“共产国际被取缔”应译为 “共产党情报局被解散”;“南斯拉夫不光是华约的一部分”应译为“南斯拉夫不是华约的一部分”,等等。这些误译,如果我不细心加以改正,出版后将贻笑大方。译者本应把译稿请行家校译后再付排。未经校译,这是不应有的疏漏。

另外,我还附加了50条知识性和订正性的注释,这些有助于读者深入或准确理解原书。这里再举几个订正性注释实例。如第236页作者说:1928-1941年苏联“意外死亡”的估计数字为1千万到1千2百万。我加注指出:“此处所列数字显系夸大”,据塔斯社1992年播发苏联内务部1954年审定的从1921-1954年判处反革命罪者总计377,7389人。第268页作者说:1940年苏联芬兰战争中“莫洛托夫声明以苏联死亡48745人结束,但真实情况远高于这一数字。”我加注指出:据解密苏联档案,苏军阵亡72408人,还有失踪、负伤、被俘、冻伤等近22万人。第384页作者说:勃列日涅夫60年代初担任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政府总统。我加注说明:当时勃氏“并不相当于美国总统,苏联政府大权由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掌握。”

总之,经过我校译和加注,这部书稿可以说是合格的正品。书中难免还有不少瑕疵,敬请专家、读者指正。

我在为这部美国教授笔下的《俄国史》中译本作序言的基础上,又经过修改、补充、扩展成这篇书评,但愿对于读者读好这本书有所帮助。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缪开金]

2010-03-10

高放(1927-),男,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返聘)、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俄国苏联历史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