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

2010-02-15 15:52王鑫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治

王鑫帅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北京 100011)

论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

王鑫帅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北京 100011)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猛普及,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应当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把握网络政治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广泛”和“有序”两个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政治;民主党派;政治参与

迄今为止,互联网的诞生不过 40年的时间,其大规模的应用也只有十余年,然而,它却超越了此前任何一种技术及其应用,革命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截止到 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3.84亿,其中,宽带网民数 3.46亿,均居世界第一;手机网民数 2.33亿,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1]。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政治发展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民主党派只有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等距离、互动性、匿名性、门槛低等技术特点,虚拟网络世界与社会政治现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迅速成为世界各国公民政治参与新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呈现的平等性、直接性、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

近年来,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日趋活跃的态势,其参与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一是形式更加多样。如今,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上,不同利益群体都在利用互联网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集散地。往往通过网站或者虚拟社区的论坛、新闻组、个人网页、专门的政治网站、博客等,收发电子邮件、开博客、当播客,“灌水”、“拍砖”、“人肉搜索”,参与电子投票、访谈互动、网络聊天等等。二是参与人数众多。2008年 6月 20日,胡锦涛同志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20分钟,强国论坛一度被挤“瘫”,两分钟以内上贴超过 200条,在线人数在半个小时内超过 200万。三是主渠道作用突出。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新华网、人民网等日益成为多数网民了解时事信息的主渠道。在一些著名的中文论坛里,如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中国博客的“社会关注”、天涯社区的“天涯时空”、迪凯社区的“猫眼看人”等,都长期聚集着大量关心国家和政治生活的网民,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政治群体。

(二)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明显增强

互联网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了解舆情的重要窗口,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近年来,主要领导人频频“触网”,积极响应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在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方面的重要作用;许多党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把了解网络舆情作为施政行政的重要参考,掀起问政网络的新风尚。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已形成成熟的互动模式,近年来频发的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山西黑砖窑案”、“厦门 PX项目缓建”、“华南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瓮安事件”、“杭州飙车案”等,都发端于网络空间并影响到事件乃至舆论的走向,对我国现实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速了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就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公民广泛而又自觉的政治参与来实现,网络以其较低的准入门槛、有效的沟通平台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迅速而又便捷的渠道。正是通过互联网围绕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网民们通过交流形成了一种公共空间,形成了共同的政治价值、理念与共识,为现代宪政体制的建构提供了人文基础。民主建设和公民素质之间有一种同步合拍的关系,公民较高的文明素质和自主管理能力是宪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网络,公民与政府之间互相交流、商议、联合、教育、约束,有助于公民自身价值的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权利的伸张,也为宪政国家的架构奠定了人性基础。同时,网络的分权、平等和能力特征,在削弱集权控制的同时,明显拓宽了民主的内涵,为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资源[3]。

(四)网络空间的科学管理和有序引导任重道远

从现实来看,网络政治中的负面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一是在政治参与的内容方面,西方国家凭借其文化强势和信息霸权,大肆兜售传播西方的民主观念、政治模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实现了以和平方式入侵我们精神文化领域的“夙愿”;国内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信息,如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等令人防不胜防,极大地危害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二是在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方面,互联网开辟了信息窃取和信息破坏的新途径,包括侵入计算机窃取情报、截取各类通讯信息、攻击破坏官方网站等,使传统的政治安全防范面临全新挑战。三是部分网民的公共理性缺失,在面对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时,人们往往缺乏自主判断和理性甄别,在盲从中失去了自我。

二、民主党派政治参与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经验来看,政治稳定离不开有效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有利于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到有限沟通手段、固有层级结构和传统参与形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政治参与功能的发挥不尽如人意。而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普及,为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参政党与政府之间开辟了新型的沟通渠道,深刻地影响着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成效。

(一)互联网对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影响

第一,信息渠道空前畅通,但信息处理难度显著加大。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以掌握充分的信息为前提,但是,在传统的政治实践中,影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一个主要瓶颈恰是知情权不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大大加速,互联网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窗口,这为民主党派议政建言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与个人甚至集体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还具有可操作性,使任意编辑、传播虚假信息成为可能,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常常无从保证。因此,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保不陷入人云亦云、无所适从的境地,成为民主党派新的更加严峻的课题。

第二,参政方式更加多样,但对参政能力的要求更高。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代议制民主范畴,这种间接民主由于具有制度化程度较高等优势,因此,既与网络政治实现的非制度化直接民主形式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共赢的关系,又使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竞争”关系。例如,民主党派一向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现在,通过互联网“直通车”,决策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在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交流后,就有网友欢呼“我们与上网的国家领导人之间只隔着一块小小的显示屏,网络成为距中南海最近的窗口”。因此,民主党派作为民意“晴雨表”、社会“润滑剂”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的情况,客观上就要求民主党派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更加紧密地贴近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第三,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成员网络参政热情高涨,但现实政治参与的冷漠依然存在。政治动员是传统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之一,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动员机制背后其实普遍存在着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搞形式走过场等弊端,不仅造成了政治资源的浪费,也影响着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入党初期就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了解不多,有的甚至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受挫后容易心灰意冷,甚至变为政治冷漠。现在,网络政治的平等性、直接性极大地解放和鼓励了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多的成员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宣泄政治情感。

第四,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空前活跃,但要形成共同意志变得更难。互联网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加速了各种文化的传播、吸收和交融,各种类型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均可在网上找到立足之地,并得以自由流动和传播。网络信息真可谓泥沙俱下、良莠杂陈,以往我们高度警惕和百般防范的如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民主意识和政治观念,如今轻而易举地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价值观侵略”也严重威胁着我国政党格局和政治制度的稳定[4]。可以说,互联网满足和放大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更多地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其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选择性明显增强,多元化思潮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滋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第五,民主党派内部联系沟通更加便捷,但地方组织凝聚力可能有所削弱。互联网的无中心化结构形态会带来组织体系权力的分散,而传统的金字塔型科层等级组织结构会向权利均态分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化。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信息可以在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内部为更多的人所同时分享,以往由于信息传送不及时或传送错误所造成的内部消耗可以大大减少,党务程序将进一步简化,部分以上传下达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地方组织的作用可能会降低。但是,一些地方民主党派成员年龄结构老化,部分成员不善于使用互联网,往往面临着事实上的“信息鸿沟”。因此,尽管他们依然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参与政治,但是,在网络政治中,他们的参与权利将受到明显的影响,有可能被边缘化。

(二)我国各民主党派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第一,个人参与多,组织参与少。作为以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参政党,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很多成员特别是中青年成员是互联网的“资深网民”,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互联网掌握讯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但是,从公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以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集体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对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表达本党派的政治主张和观点以及进行其他政治参与的案例仍然十分鲜见。

第二,被动发布多,主动参与少。囿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主党派仍然坚守“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心理底线,很少通过互联网就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表明自己的政策主张,也很少通过互联网建言来影响有关公共政治的制定和执行。目前,各民主党派的网站主要是限于总结回顾性的消息报道以及党务文稿的发布,仍然具有浓厚的对内对外宣传色彩,多数网站尚没有主动就成员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重大思想理论观点进行主动的系统的政治引导。

第三,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互联网与其他通讯技术手段相比,其最大优势和影响力就在于能够实现即时互动。目前,在我国网络政治中拥有最多参与者、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论坛(又名BBS,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又即时的互联网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但是,由于技术原因的制约 (如有的管理者就认为,BBS实行实名制一管就“死”,实行匿名制一放就“乱”),目前,在民主党派网站上的开放式论坛几乎是一片空白,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博客、微博客更是难觅踪迹。因此,民主党派成员通过本党派网站进行政治观点讨论交流、实现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加强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各界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变革,民主党派应当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广泛”和“有序”两个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一)大力推动观念革新

当前,民主党派各级组织还有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厘清:一是“工具论”。认为互联网仅仅是一种更加便捷的通讯工具,其主要效用是提高工作效率,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甚至冲击和影响着人们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如果仍旧因循守旧甚至“刻舟求剑”,不善于积极采用富于时代特色的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就会离成员的需求越来越远。二是“雷区论”。互联网是柄“双刃剑”,其内容上的确存在着许多虚假、消极甚至有害的信息,形式上也难以做到即时控制和审查,因此,给民主党派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然而,有的人却据此认为互联网容易“惹麻烦”、“捅娄子”,于是采取敬而远之或观望“搭车”的做法。其实,互联网的客观存在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现实,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视而不见,这种消极回避的态度其实无异于“因噎废食”,也是亟须纠正的。

在此基础上,民主党派应当从战略高度建立健全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如网络信息收集、分析、研究和报送机制,应对网络热点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网络宣传、新闻发布机制,信息安全审核机制,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机制等,使自身的网络政治参与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尽快提高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增强民主党派与各界群众的广泛联系

囿于传统媒体版面和既定宣传方针的局限,我国政党制度的宣传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今,容量无限、网民剧增的互联网为增强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窗口。因此,应当更加重视、充分运用互联网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布民主党派的政策主张,报道各级组织的主要工作和参政成效,做好民主党派优秀代表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营造更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发挥民主党派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的关键,是要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一方面,民主党派要更好地代表本党派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利益愿望;另一方面,民主党派也要积极关注和反映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应当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开拓新的信息渠道,广泛倾听民生,把握社会脉搏,不断充实和调整自身的政策主张;应当通过互联网大力加强各种参政议政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存储工作,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内部信息处理机制,努力形成网络民意与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之间良好的互动格局。

(三)努力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倾力办好民主党派中央网站

第一,要尽快适应互联网发展所需要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与敌对势力争夺舆论阵地,仅仅靠建立我们的网站和网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优质的信息资源,不能是花架子、空架子,也不能依旧是板着面孔进行灌输式宣传。应当看到,网络语言确实与民主党派习惯采用的语言系统有很大的区别,甚至与传统媒体的语言形式也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学会运用网络语言及其表达形式,与网民建立“共同语言”。

第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双向互动的特点,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互联网时代最有效的政治引导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平等自由的交流。可以通过制定完备有效的审核程序,开放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多媒体播放等多种形式,积极介入对政治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成绩和问题,鼓励他们真实反映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利益要求。各级组织要重视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成员进行合理引导,发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效应。

第三,要“借力使力”,与社会影响力大的网站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民主党派虽然资源有限,但可以利用社会知名网站,或建立专版,或开设论坛,或接受网民对话,或与自办网站建立链接,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尤其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应当积极邀请社会网站关注、报道、分析、评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还可以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中专家学者多、社会知名人士多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建立个人博客,倾听群众呼声,与民众互动交流,形成民主党派成员网络参政的集聚效应。

(四)推行“注册参与”,加强对广大成员的政治引导

“任何一种给定政体的稳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5]。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如此,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有序度和社会的政治稳定。所谓“注册参与”,就是要求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时必须进行网上注册的制度。这种注册既包括公民身份的实名注册,也包括网民身份的虚拟网名注册,即前台匿名与后台实名相结合的方法。推广实施两种身份同时注册可以建立实名与虚拟身份的唯一关联关系,既保证公民符合法定政治参与权的规定性,又体现了网络政治参与自主权的选择性,是公民身份与网民身份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实行“注册参与”的关键,一是法律保障,国家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对实名注册的个人信息实行严格保护;二是权利引导,给予注册网民更大的参与权利;三是技术创新,寻求既保护个人的权利、自由与隐私,又便于实行有效政治参与的实现途径[6]。事实上,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网络政治参与的自律意识,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与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目标一致的。

(五)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和履行职能的新模式

要充分发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和履行职能的新模式,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例如,美国政党在网上成立“虚拟组织”,设立网络支部,这就打破了时空限制,移居国外的部分党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组织生活。德国社民党提出“网络党”的概念,社会党总部在处理地方来信中,有 80%以上为电子邮件。该党还启动了“红色电脑”和“红色手机”计划,实现所有基层组织全部联入内部信息网,并通过手机向党的各级领导人和大部分党员发布消息[7]。法国社会党创建共享网站,各级领导直接在网上回答选民的问题,并就若干政策问题在网上进行磋商。英国工党和保守党把大量的政策信息文件放在网上,鼓励党员直接反馈,创造出“电子民意咨询模式”,通过电子装置将每位党员和选民对本党政策纲领的第一反应和评论输入电脑,然后经过软件处理和专家分析后形成反映民众意见的结论,进而调整、修正政党的行动和决策。

中西方国情政情虽然不同,政党制度的职能作用也有根本区别,但它们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所用。一是民主党派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新的“信息化组织机制”,如通过在网站整合手机短信处理技术,提升网站的实时交互沟通能力,建设以民主党派成员为终端信息单元的信息采集、发布系统,这样有助于深化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效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主党派党内民主。二是可以尝试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一些“虚拟支部”,以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为核心,打破区域、职业、身份的限制,分别吸引一批关注共同参政课题的成员,开展经常性的研讨和交流,为民主党派实体组织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提供智力支持。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 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0-02.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3]房亚明,刘国建.网络民主的宪政意蕴及其规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4]李金河,郑宪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注的 20个理论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50,151.

[5]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73.

[6]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2).

[7]孙瑞华.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政党政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B

1002-0519(2010)03-0089-05

2010-02-21

王鑫帅,男,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理论研究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不谈政治的政治智慧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